何川和小刘、阿楚,原本属于两大不搭界的圈子。虽然都出生于川渝,但何川从1996年到北京理工大学读书,至今已经在北京生活、工作了20多年,平时多在白河训练,以大岩壁和攀冰为主,而小刘和阿楚,从出生、读书到进入登山行业,一直在四川,训练和攀登也多在四川,以冰雪和混合类山峰见长。
地域之隔,加上差着辈份,这两代攀登者本没有太多交集。今年夏天的霞慕尼,这两代攀登者梦幻般地相聚了。其实就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十几天前,当小刘和阿楚刚到霞慕尼的时候,就已经来拜访过何老师了。那晚,何老师的眼睛里亮晶晶的,说“真难得啊”,然后招呼两位年轻的后辈来一起合影。
小刘和阿楚这次在霞慕尼待了半个月,前一半时间是拍摄工作,后一半时间才留给自己的攀登。7月29日在南针峰(法国阿尔卑斯山勃朗峰的一座山峰,海拔3842米)进行适应性攀登,爬了两条纯石头的多段,两条都是200多米,阿楚感慨于“世界级攀登胜地的便利性”。毕竟,坐南针峰缆车可以从海拔1035米的霞慕尼小镇, 直接上升到海拔3842米。这是世界上垂直落差最大的缆车, 打开电梯门, 就是四季冰雪的世界了,下个雪坡来到卡日密克山谷(Col descosmi ques), 四面环山, 只需要数十分钟或者数小时的接近,便有无数山头和无数线路可供选择。
热身完毕,两天后的下午,小刘和阿楚坐小火车来到霞慕尼旁边不远的小德鲁峰,目标是北壁。先说结果,当然是完成了,这是两人之前爬得比较少的大岩壁风格,线路长度850 米,9 段,最难处6a,显然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
“总结一下,川西硬汉这一把真的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路书没看明白,结果竟然没有找到去北壁下方的路,找小华姐问了也没找到,最终从南壁绕过去了,走到晚上10点多都还差300 米才到bivy点,随便找了个地方就睡了,第二天早上3点起床,吃了点东西继续走昨天没走完的路,但因为我们没看见北壁的情况,导致我们一开始爬错了两次,最后天亮了才把线路找到”,完成攀登后,阿楚在朋友圈写道。
阿楚这段总结可谓情真意切。信息关,是中国攀登者到霞慕尼地区攀登需要过的第一道关。在何老师家里吃饭的时候,就经常看到他和飞沙对着各种非英文的网站研究。他们把YouTube 的每一条攀爬视频都看了,也翻看了camptocamp.org网站上最鲜活的每一次攀爬记录——这是一个当地攀登者最常用、然而尚未被中国攀登者熟知的网站,许多攀登者会上传线路信息和照片到这里,所以我们能看到最近有人去爬了什么山,天气对线路的情况影响如何等。
攀登信息还有可能分布在各个零碎的地方,比如线路附近的木屋,木屋老板很有可能是深藏功与名的攀登大牛,他们会每日张贴出最新的天气预报,并给出攀登建议;比如霞慕尼教堂旁的老向导公司三楼,告诉他们你想去哪里攀爬,就会出现一堆人帮你翻开文件夹查资料。在这里,每周一还会更新霞慕尼主要攀登区域的攀登条件,英法双语,会有笔记本供人们留下信息和联系方式寻找搭档,还有海量手绘线路信息,绝对的宝藏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还有更多收集信息的办法,比如向导们总是穿着向导公司的工服游走于街头和装备店,你尽管拉着他们问线路信息就好,他们会非常乐意解答的。当然,同一时间、同一条线路,只要你问了数量足够多的向导,你一定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不要轻易听信值得去或者不去这种结论性回答,只听他们对于线路的描述就好,到底去不去,请保持独立判断。
关键一点是,除了中英文,更多鲜活的信息是以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呈现,网页版可以复制到chrome浏览器一键翻译,但纸质或者手写信息就只能靠翻译软件了。如果提前学习法语,在霞慕尼地区攀爬绝对拥有大大的优势。大多数向导的英文水平也仅仅停留在能交流的层面,想获得更新信息乃至和他们成为朋友,除了跟他们爬得一样好,最好就是跟他们讲同一种语言,除非他们也是第二语言者。英文的网站研究。他们把YouTube 的每一条攀爬视频都看了,也翻看了camptocamp.org 网站上最鲜活的每一次攀爬记录——这是一个当地攀登者最常用、然而尚未被中国攀登者熟知的网站,许多攀登者会上传线路信息和照片到这里,所以我们能看到最近有人去爬了什么山,天气对线路的情况影响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