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熊出没

2024-11-14 00:00:00
户外探险 2024年6期

修建围栏及防熊网

随着户外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川西、云南、西藏等热门的户外胜地。这些区域也正是西藏棕熊的主要分布地。

不论在各种视频中,棕熊表现得如何没有攻击性,但它毕竟是大型野兽。成年公棕熊体重多在13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为了储存脂肪过冬,秋季体重为春季的2 倍),其全力一击的力量可达1600公斤,此外还有长度可达10厘米的尖锐爪子。

据一份公开分享的资料,目前西藏境内,那曲市和日喀则市是人兽冲突最显著的地区,其次是拉萨和昌都。而据中国生态网发布的数据,近几年青海省定损野生动物致伤人伤物案件达7494起,其中包括6477起牲畜掠夺、1003起入室破坏以及14起人身伤害。

对于如何在户外避免人兽冲突,孙全辉建议户外爱好者在出行之前,对当地生活的野生动物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提前做好必要的防护准备。一旦相遇,主动避让是明智的选择。“在野外,人类受到动物攻击往往是与动物近距离相遇、碰巧接近动物巢穴或其幼崽。”孙全辉告诉《户外探险》。据悉,在户外,70%已知的棕熊主动攻击人类事件都是因为带着小熊的母熊感受到了威胁。

区域内人兽冲突信息来源/雪境。《户外探险》制图

西藏部分知名徒步线路的人兽冲突情况概览

具体到棕熊,首先拔腿就跑是最不可取的方法。棕熊的百米时速可以达到6秒7,比博尔特创造的9秒58百米世界纪录还快了近3秒。尹杭所在的雪境曾制作了一本防熊手册。以下是一些要点信息。

防熊要点信息

多人同行(在北美,棕熊没有对6人以上的人群进行过攻击),如果有条件,最好带狗且聘请当地向导

户外活动时可大声交谈,或携带能发声的工具(例如铃铛、口哨)

回到空房子前先检查再进入,并避免天黑后出门

远距离遇见熊时,安静地朝反方向离开,并密切关注熊的举动

近距离遇见熊时,不要逃跑,举起手(显得高大),不与熊对视,持续大声说话,尽快后退

可以丢掉背包或衣服,熊可能会停下来看被丢物品,为自己后退争取时间

遇见小熊时,母熊大概率在周围觅食,避免站在两者之间

在其他棕熊常出没的国家,使用防熊喷雾(辣椒喷雾)是常见方法,但目前国内尚未允许使用

在孙全辉看来,某种程度上,人兽冲突的变化也是国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的一种副产品。社交媒体上,路遇各种动物的内容层出不穷,不少人都会主动亲近动物。在萨普景区,主动投喂棕熊的游客也不在少数。

《户外探险》联系了发生熊袭击人的西藏萨普景区的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建议为了安全,游客最好沿着萨普神山景区所指定的外湖路线进行观光。

当地社区、民间组织也在通过各种方法缓解人熊冲突,例如设置电围栏,阻隔想要爬墙进房的棕熊;加固房屋薄弱的门窗部门;建防熊屋;把食物储存在防熊箱里;通过不断对熊施加威慑作用,使其将人类及人类食物与负面的刺激建立联系等。

除了防熊,《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也制定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即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来减少当地群众所遭受的损失。西藏就是最早执行该办法的地区之一。部分村子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整体搬迁。此外,以青海玉树地区为例,当地政府还启动了财产损失的商业保险赔付工作,进一步缓解了人熊冲突引发的连带影响。

人熊冲突何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今看来清晰明了,但通向解决之路又充满挑战。现代化的列车驶过,如今青藏高原的大多数区域也早已不再是无人之境。

过去二三十年间,新的消费环境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棕熊的种群发展轨迹。时代的痕迹在人和熊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在棕熊侵袭人类生活圈的背后,既有熊的心酸,也有人的无奈。

“动物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缓解人兽冲突的关键是主动调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双赢结果。”孙全辉说。

寺庙的僧人与棕熊。 图片来源/李雨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