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的

2024-11-14 00:00:00
户外探险 2024年6期

在不同拍摄棕熊出没的视频中,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找食物。尹杭表示,这是当下棕熊侵袭人类生活区的主要目的,也是目前人熊冲突最关键的诱因。

尹杭创办的雪境在过去10年一直关注人兽关系,近年来,随着青藏地区熊的问题愈发突出,便转向聚焦人熊冲突。

据悉,西藏那曲地区出现的棕熊为西藏棕熊,别称藏马熊,属于国内特有的一种珍稀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以北、以东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西北等地,为二级保护动物。

一些观点会认为棕熊大范围地出现在人类生活区也是国内生态向好的有力佐证,但事实上,关于西藏棕熊在青藏高原的具体数量,至今仍没有准确的科学结论。“经过我们的长期观察,其实也不一定是熊的绝对数量增加了,可能只是它们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频次增加了。”尹杭告诉《户外探险》。

棕熊出现的频次增高,最显著的一大背景就是其活动时间变长。据尹杭的描述,在青海地区的棕熊如今比以前冬眠得更短,“十几年前,11月底它们基本就开始冬眠了,一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才会出来活动。现在可能12 月中下旬才开始冬眠,翻年2月份就出来了。”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发帖称其所在的当堆乡(西藏昌都市丁青县辖管)在今年1 月仍有棕熊在乡镇垃圾站翻垃圾、爬屋子砸墙,到处溜达。

普遍的研究认为,冬眠是部分动物应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如果食物不再匮乏,熊其实也可以不冬眠,例如动物园的熊就基本没有冬眠。“我们之前了解到有一个寺庙会长期投喂熊,喂了十几年,那群熊里好几只就已经不冬眠了。”尹杭说。

也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影响了棕熊冬眠的时间。“因为苏醒得早,外界食物还不充足,为了果腹充饥,不得不冒险进入人类生活区。”孙全辉说。据悉,作为棕熊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的旱獭一般在3 月底4 月初才会出来活动,原本棕熊苏醒的时间基本与其同步,但如今棕熊醒得越来越早,面对原生食物并不充裕的现状,人类食物和圈养牲畜或就成了重要的补充食物来源。

熊警示牌
萨普神山附近一头受伤的棕熊
雪境联动当地社区对村民的房屋门窗进行加固

一些研究表明,目前棕熊已经开始依赖人的食物为生。西藏棕熊是杂食性动物,以肉食为主,如旱獭(俗称土拨鼠)、鼠兔、腐尸等。但在大量路人偶遇棕熊的视频中可以发现,如今棕熊对各种人类食物,例如方便面、饼干,藏民的糌粑、酥油等都极有兴趣。

“它们在不断地适应人类食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就越来越接近人类生活区域,甚至闯进人类的住宅。”尹杭说。现在,当地牧民会在换牧场的时候开玩笑称:“我们去熊生活的地方了,熊住到我们家去了。”

但就在二十几年前,棕熊和其他高原动物一样,对人也是敬而远之的。据悉,2000年之前,不少牧民仍持有枪,棕熊靠近时可以鸣枪恐吓甚至开枪自卫。收枪政策执行后,棕熊发现靠近人类生活区不再有威胁,甚至还能找到食物。“经过几代繁衍后,现在这边的棕熊大都没有被枪威胁的记忆了,也就不害怕了。”尹杭告诉《户外探险》。

也就是在收枪前后,青藏高原的虫草经济开始崛起。虫草季节的队伍不断扩张,带走了可以变现的自然馈赠,也留下了引发连锁反应的现代化附属品。当地百姓在挖虫草时开始带上诸多便捷的快速包装食品,在环保意识和垃圾清理措施都尚未普及的年代,垃圾就被随手留在山上,或是塞进旱獭洞里。

于是,通过垃圾,熊逐渐适应了人类食物,又在灵敏嗅觉的指引下,不断逼近人类生活区。在翻找到更多食物和垃圾后,曾经的野外觅食习惯被彻底打碎,“有人的地方就有吃的”成了新的觅食准则。

棕熊的嗅觉很灵敏,“哪怕就是桌子上留一点酥油,熊都能进房间把它舔走。”尹杭说。棕熊有取食记忆,如果它在一个地方得到食物,它会反复造访。“之前我们给村民房屋的门窗都做了加固,熊后来没能从门窗进去,但它为了找吃的,很有耐心地把墙刨了个洞钻进去了。其实对它了解越多后,就觉得人类不一定能搞得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