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的刷线文化

2024-11-14 00:00:00
户外探险 2024年6期

在日本东京的某家岩馆里,有一对中国双胞胎。两兄弟一起攀岩起步,后来因为学业方向不同,哥哥留在国内,弟弟来到日本深造。他们拥有几乎一致的身体条件,攀爬水平也几乎一样。在国内的哥哥被周围的岩友们称为前辈老师,而在日本的弟弟却被周围的岩友看作刚开始迈入进阶门槛的新人。

并不是想争孰强孰弱,但在笔者的了解中,日本岩馆里遍地V5+ 选手也的确是普遍现象。刚开始入圈的岩友会问:是因为日本的教练们教得更好吗?每每和岩友们分享说,日本攀岩几乎没有教练文化、很多知名选手都没有长期签约的教练的时候,甚至日本也没有自己的国家攀岩队(按照上一年比赛成绩排名,选出每一场国际赛事代表日本征战的选手,成绩说话,选手日常训练均自行安排,没有明确的“国家队选手”概念),大家总是很惊讶。在日本更常见的训练方法是,大家一起刷线。

刷线文化,在日本攀岩训练方式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堀创(Hori Tsukuru)图源/instagram

不少定线员和选手都会有高度雷同的观点:如果你从小请一位教练,一直只跟这一个人训练,那么你能达到的能力上限最高也就是这位教练的水平。但大家一起刷线这件事,是没有设置能力上限的。同时,它还带来了良性竞争机制。

几个好友一起刷线,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线路,抱着必须把它磕下来的目标,进行几十上百次尝试。每次没有完成线路的人,往往还会因为不甘心而在之后几天里继续跑来岩馆磕那条恩怨线,直到爬过为止。绪方良行分享说:“感觉海外岩友们更多的是在享受攀爬的乐趣,但日本的岩友们不管什么水平,心里头大抵都是只有一个念头:我想变得更强!这背后的动机不太一样。比起经常被国外岩友提及的所谓日本线路水平高,真正让我越爬越好的原因是身边那些高水平的攀岩人。和其他选手一起刷线时,一旦看到身边有人过了某条线,立刻就燃起斗志,想着自己无论如何也要过,然后拼命去死磕。”

比起教练用激光笔指导你左手抓这里、右脚踩那里,刷线文化中教练的缺位反而无形中起到了不再给出所谓正确答案的作用。刷线文化里没有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指点,岩友们进入了一种更为平等的开放交流。大家一起面对同一条线路,针对定线意图和单点动作进行大量、高频次的讨论。在这样的讨论、实践、对比的过程中,又提升了讨论者的观察能力,帮助彼此了解每个人之间的身体条件差异,推导出各种各样的破解方法。

刷线文化催生出的另一个现象是,资深岩友们更像扫地僧,他们早已不在乎自己爬的是什么难度级别,也不急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帅气起飞的动作。对于他们来说,高重复的无趣训练是一种享受,体会眼前每一次过线的瞬间带来的愉悦感,才真正抵达了攀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