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辟

2024-11-14 00:00:00
户外探险 2024年6期

在2002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一位速度攀岩专项运动员。

1999年8月,首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在浙江湖州举办,这是中国第一场带有速度单项的攀岩赛事。但参赛选手都不只参加速度这一项,站在速度攀岩赛道下的选手就是难度赛上的同一拨人,甚至很多人在上场之前从没练过速度攀爬技巧。“难度爬不好,速度也就爬不好。”这个想法在当时很多队伍里常见。那时,中国速度攀岩成绩单还是一张白纸,等待人去填写。

在当年被称为“四大金刚”中的丁祥华、徐宏波、李文茂3 人都参加了这场比赛,赵雷担任主定线员。6 年前就已经在第一届全国攀岩锦标赛上夺得冠军,并在随后几年的各大赛事中大展风头的丁祥华,回想起第一次爬速度赛道的感觉时说:“就是很业余吧。”

难度攀岩讲求的耐力与速度项目追求的爆发力,是有一些矛盾的,这就像耐力跑者的爆发力水平普遍会偏低。不过凭借着平时爬难度积累下来的过硬的身体素质,3人还是一举包揽了这场比赛的前三名。当年新浪网对这场比赛的报道(这可能也是速度攀岩的第一篇报道)上写着:“速度攀岩赛上,李文茂与丁祥华静若处子、动若狡兔的敏捷身影,跃如灵猿、游如壁虎的矫健身姿,把速度、力量、极限之美演绎得水乳交融,你能充分感觉到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的真谛……而临近终点时双方更是短兵相接、各展其能,回马枪、杀手锏、无所不用其极,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

1999年后,国内大部分攀岩赛事中都融入了速度项目,但最初那些年,几乎所有运动员也都不会在赛场之外进行速度单项的训练,只将其作为辅助训练。攀岩运动中的难度项目更能展现这项运动的美感、力量、纯粹,也是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偏爱。

90年代,攀岩运动在整个中国也才刚刚受到小部分群体的关注,1988 年中国才拥有第一个人工岩场,1993年国家体委才将攀岩运动纳入正式比赛项目,且当时只有难度攀岩一项,中国攀岩赛事体系在整个90年代都处于摸索阶段。

放眼世界,历史上记录在案的第一场有“竞速”意味的攀岩赛制,应该是1955 年苏联攀岩联合会(the Russian Climbing Federation)制定的新规则,即“看谁在单段路线上爬得最快”,这样的比赛形式在当时的苏联攀岩赛事中开始推行,但这与现今在人工岩壁上进行的速度攀岩并不是一回事儿。直到1986年,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一场攀岩比赛中,选手们才开始在人工攀岩墙上进行正面交锋。

3年后,在1989年首届攀岩世界杯上,速度攀岩横空出世。这一年,在赣州地质学校已经做了13年体育老师的丁承亮,在原中国地质矿产部大中专院校体育协会召开的一场体育交流研讨会上,第一次听说了“攀岩”这项运动,并在会后的攀岩学习班上,粗略地学到了一些绳结和攀登技术。回到学校后的丁承亮,在1990年成立了赣州地质学校攀岩队。

当李春华在1999年进入赣州地质学校学习时,由丁承亮执教的攀岩队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刘常忠、黄丽萍等运动员在全国攀岩比赛(难度项目)中频频夺冠。在刚入学的一次篮球赛上,正在选拔运动员的丁承亮一眼看中了李春华这个苗子,她身姿矫健、力量强韧、最主要是速度灵敏。不过,刚进入攀岩队的李春华也是更偏爱难度项目,在最初几年里,她的主攻项目顺序是:难度、攀石、速度。

速度攀岩在中国竞技攀岩发展的第一个10年里,一直像家里不受宠的孩子。不过这种局势的转变并没需要太久时间。

xEU2rOiGYgQlmjX3MZQZdQ==

2001年,廖志刚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为了加强对特种兵的综合攀登能力训练,修建了一面攀岩墙,并开始以赛代练。速度攀岩强调“快速通过”,这与军队作战的需求很契合。廖志刚发现,“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的日本、韩国,实际都比较重视难度项目的成绩,对于作为辅助训练的攀石和速度,都没有那么重视,那么两相比起来,再结合我们部队训练的特点,我就想,在别人不重视的项目上,我们就重视起来。”

但在世纪初的速度攀岩项目上依然有绝对实力的强国存在。翻查IFSC早期的“Competition calendar”成绩记录,可以看到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东欧国家运动员常常居于榜首,尤其是俄罗斯,在四五十年代领先发展后一直没有停下,当时所处的垄断地位确实很难被打破。在这样的局势下,廖志刚在2002 年初的中国登山协会初级攀岩教练培训班上,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点,并且得到了时任中国登山协会李致新主席和当时中国国家队诸多教练的支持。如今再来追溯,这竟是中国速度攀岩从混沌走向破局的历史性时刻。

有意思的是,过往时代里发生的种种巧合,总在无形中共同推动着一个事物的发展。大概在廖志刚作出决定的两年后,丁承亮也作出了同样的思考。因为徒弟们成绩突出,2000 年起丁承亮开始连续担任中国国家攀岩队教练,刘常忠、黄丽萍、李春华等手下名将也进入国家攀岩队训练。这一时期,因为带队出国参赛的机会多了,丁承亮渐渐发现了中国选手与其他国家选手的差距,也慢慢参悟出了一些门道。

在2010年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一篇丁承亮的专访报道——《丁承亮 不会攀岩的攀岩“总教头”》一文中,较为细致地复原了丁承亮在当时的思考:

“虽然丁承亮带领的江西攀岩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带队走出国门后,丁承亮才发现,无论是技巧还是经验,我国运动员都比人家差一大截,更别说在国际上拿名次了。怎样才能让中国攀岩队具备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在世界攀岩舞台上占一席之地?丁承亮开始了新的思考”。

当时,攀岩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100多年,攀岩比赛融入了很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国外,很多选手都是专业运动员。在中国,这一项目仅仅开展了 10 多年,而且参加攀岩比赛的运动员多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年龄偏小。想到这里,丁承亮突然眼前一亮:“国外的优势我们暂时赶不上, 难度赛肯定一时上不去,但速度赛注重爆发力,攀起来好看,我们的队员年龄小,体重轻,身体灵巧,可以在这上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