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体育教育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巧妙融入游戏、利用智慧互动平台、创编特色活动等,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纳且乐于沉浸的方式,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技能的训练与实践,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融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体育课堂可以成为学生身体锻炼与心理体验的双重舞台。体育活动不仅是释放学习与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体验合作与竞争、锤炼坚韧性格与意志、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的宝贵机会。基于上述理念,笔者深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等手段,努力实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心共舞的美好愿景。
一、游戏融合,促进自我认知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悄然觉醒,他们开始对自我、内心及世界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的探索与体验。然而,在这一认知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受限于经验不足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在问题分析和思维深化时,容易陷入片面理解的误区。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巧妙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无缝融入体育学习与游戏化互动之中。通过积极地学习模仿、动作感知等深刻体验以及身体力量的实践锻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体育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积极的自我认知,丰富了自我体验,从而逐步构建起全面而健康的自我观念。
如在体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腻地感知音乐律动的韵律美与体育规则性动作之间的和谐。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互动性强的游戏,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启迪,更在主题式、项目化的实践中,对音乐律动操游戏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实践,如满怀热情,从日常生活中搜罗感兴趣的元素,巧妙地将其融入身体动作之中,配合音乐的节奏,深刻体会身体规律性运动与音乐节奏起伏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不再满足于简单模仿,而是开始尝试设计复杂多变的动作序列,将体育锻炼模式编织成连贯的篇章,展现非凡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仅关注动作表征的精准表达,还深入挖掘音乐情境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力求在每一次融合中都能实现心灵的共鸣与升华。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与内心体验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成长轨迹。此外,小组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而活泼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他们分享彼此的想法与感受,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体育活动中的每一次互动与合作,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强化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趣味横生的融合,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二、多元平台互动,促进人际交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积极倡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他们通过具体实践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与体悟。同时,教学重心也放在了组织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上,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智慧技术平台,融入多样化的体育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互动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直面挑战、体验困难与挫折带来的深刻心理感受,还能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如在足球教学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融入智慧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集认知体验、技能学习于一体的智慧化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不仅能够直观了解并学习运球、传球等基础技巧,还能在智慧媒体的辅助下,获得丰富的视觉与感官刺激,让学习更加生动具体。起初,学生们聚焦于技术动作的精准掌握,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意识到足球运动不仅仅是个人技术的展现,更是团队合作的艺术。运球、传球、接球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队员们密切合作、默契配合,以实现人与球、人与人之间的高效互动。这种互动建立在深厚的信任与友谊之上,是无数次碰撞与磨合的结晶。在智慧媒体的助力下,学生们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更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了如何建立信任、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在困难面前相互扶持。面对真实的比赛情境,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经历了挫折与失败的洗礼,也品尝了成功与胜利的喜悦。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锤炼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激发了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真实的困难与问题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学生们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如何积极应对问题、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更加积极的体验,还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经验有效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编特色活动,促进身心体验
在初中阶段,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学创新的一大亮点。教师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体育器材与器械的创造性使用等主题活动中,设计一系列互动环节,通过身体与器械、身体与动作以及身体与身体之间的多元互动,为学生们搭建一座心理健康成长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得以在情感的宣泄中释放压力,同时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与形式,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如设计器械操活动,鼓励学生自制器械操,将体育运动与创造力巧妙结合。像彩带操,可以让身体随着彩带轻盈飘动的轨迹自由舞动,仿佛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瓶子操,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瓶子的基础上发挥创意,通过外观改造和动作编排,使简单的瓶子也能成为运动中亮丽的风景线,既增添了趣味性,又提升了体验感等。在制作这些器械的过程中,学生们静下心来打磨每一个细节,从选材到设计,从加工到调试,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在专注与耐心中寻找内心的平静。随着器械的逐渐成形,再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器械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器械的特性,探讨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更好地服务于运动,实现人、器械、运动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们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了自我认知与对同伴的理解,开始反思自己在交往中的得失,思考如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学生们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他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他们不再局限于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是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和思考,获得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经历,无疑为学生们的成长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总之,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精心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体验环境,让学习氛围更加浓郁而积极。这一创新性的融合过程也激发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热情,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体育技能与心理健康水平实现了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良好态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