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理性思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辩论·趣话逻辑”校本课程以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富有学理性的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理性思维 微辩论 校本课程
理性思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逻辑推理基础上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以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哲学智慧:初中思政课学理性提升进路研究”为抓手,探索通过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学理分析实践、培育学生学理精神,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学理性是指科学的原理或法则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反映的是这些原理或法则所构成的要素及其活动的关系属性,通常表现为分析透彻、逻辑严密和思想彻底等。逻辑思维是学理性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个体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设了“微辩论·趣话逻辑”校本课程,以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富有学理性的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足生活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微辩论·趣话逻辑》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从“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和“开发创造潜力”三个角度阐述了青春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再如八年级下册“归还失物要求物主‘请客’”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展开辩证思考。此外,整个八年级下册教材在观点阐发上,也十分强调辩证性,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由与法治的统一”等。但是,这些内容散见于教材当中,还没有形成一定体系。
为此,我们开发和编印了校本课程资源《微辩论·趣话逻辑》。该课程资源主要设置了四个单元、八小节内容。第一单元略论辩论之义、浅说辩论之特,引领学生初步认识辩论,体会辩论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单元帮助学生辨析“逻辑谬误”,感悟辩论说理有规则;第三单元聚焦“辩证思维与人文眼光”“发展批判性思维”;第四单元则是让学生学会优雅地辩论和说理。《微辩论·趣话逻辑》在选材时立足于生活实际,抓取学生身边的热点话题,在关注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着力丰富学生的体验,真正让生活走进课程,让学习走进生活。
二、在“事”“理”“辩”交融中提升课堂学理性
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信息碎片化、交往网络化等特征给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带来极大挑战。在“微辩论·趣话逻辑”校本课程实践中,我们以“辩”为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说理,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如学生在生活中常听到“男女平等”“权利义务的平等”,但也会看到孕产妇通道、无障碍通道等。如何认识这些生活现象?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平等是同等对待还是差别对待”的微辩论。下面呈现的是此次微辩论的片段——
生1:我认为平等应该同等对待,我举个例子,我们举办残奥会,就是把残疾人当作普通人对待,让他们有竞争的机会。
生2:我认为残奥会是为身体特殊人士举办的,那就是一种差别对待啊!
生3:我觉得平等就应该同等对待。对残疾人,我觉得应该同等对待。例如走在街上,看到残疾人,我们不应该用特别关心的眼光去看他,去怜悯他。
生4:国家和社会采取了很多措施帮助残疾人,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我们要注意传递善意的方式和方法。
在此片段中,学生的辩论还显得稚嫩,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思考以及同伴之间观点的碰撞,判断力和思考力有了深入发展。正如迈克尔·桑德尔所说,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辩论的过程包含了是非判断、价值取舍,是思想观念的交锋和碰撞。在微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坚实广泛的学理支撑下,使认识实现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转变。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和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针对这一时代特点,我们通过“微辩论·趣话逻辑”这一课程,让学生在不断反问、追问和质疑评论中,展开深层思考,发展理性思维。
三、在学理精神的培育中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落实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前期的“微辩论·趣话逻辑”课程实践中,思维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事例的佐证下理解具体的思维方法及辩论规则,而有的学生则需要给他呈现出更多的材料,辅助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在辩论实战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在对辩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收集资料,积极参与辩论,以达到发展理性思维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人人皆有事做,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微辩论·趣话逻辑”校本课程实施后,在提升课堂学理品质、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微辩论活动中,学生巧思不断,妙语连珠,论证态度严谨,旁征博引,自信心、学习内驱力被有效激发,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该课程得到了广泛好评,在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深化了认识:一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毫无逻辑的空谈。因此有效的输入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更多地关注社会现象,拓展知识的宽度。二是做好课程的分类细化和评价标准细化非常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方式的特点,细化思维训练。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哲学智慧:初中思政课学理性提升进路研究”(课题立项号:2021NJJK14—L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溧水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