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字为素材的初中思政教学设计

2024-11-12 00:00:00李杏杏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汉字思政教材

摘 要

历史悠久的汉字,以其形义结合、形魂一体的特点,成为思政课智育、德育、美育不可替代的宝贵教学资源,体现了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初中思政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这一资源,以猜汉字、拆汉字、演汉字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培养其文化自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汉字 初中思政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丰富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根脉,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我们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汉字不仅具有作为语言符号的工具价值,更具有作为教育素材的文化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深挖汉字资源的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培养其文化自信,达成本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笔者立足初中思政教学实践,基于教材内容,梳理主题汉字,旨在探究以汉字为素材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猜汉字——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中华汉字造型独特,意蕴丰富,却又大道至简。追根溯源,以古汉字作为教学资源设计导入环节,可以一举多得:其形象与简体汉字似是而非的联系,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联想;其简洁形象化的线条,蕴含了特定的信息或观点,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教材提炼的主题汉字,能简洁明了地明确教学主题和任务。

例如,在设计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学习成就梦想”导入环节时,就可以以繁体汉字、篆书形象“学”“习”作为教学素材,别开生面地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教师可设问:你认得这两个字吗?在你看来,①至⑦各自表达什么意思?学生结合繁体字和现行简体字的象形之处,不难猜出这两个字为“学”“习”。教师辅助学生了解7个小图像的含义:图像②两只朝下的手代表扶掖、提携、教导之意;图像③“爻”,古代组成“八卦”中每一个卦的长横短横,互相交错成“爻”,表示物象的变动、变化,知识无穷;图像④屋宇代表孩子学习的场所,即学校;图像⑤“子”,代表小孩子,所以①“学”的本义为小孩子在学校受教导,学知识;图像⑦,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从羽从白,数飞也”,由此可确认⑥“习”的本义为小鸟学飞。在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字的本义之后,教师进行一个导入提问:了解了“学”与“习”的本义,你能说说它们内涵的区别吗?带着思考,学生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又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时,教师以甲骨文“友”字形象为单元导入的切入点,请学生根据字形说说“友”的内涵。学生通过两只相互靠拢的手,认识到“友”是相互扶持,体会到友谊在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性,懂得怎么经营与呵护一段友谊;通过两只手朝向同一方向,了解志趣相同可为“友”;联想到生活中以握手为礼,人们见面或作别时,同时伸出右手相握表示友好,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与所有人成为朋友,但是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化解矛盾握手言和。汉字“友”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友谊的特质,指导了建立与呵护友谊的方法,这就是中国人对“友”的独特理解。“友”字作为单元主题字,赋能单元大任务大目标的设定。

二、拆汉字——深入探究,提升思维

正是基于汉字立象以尽意的特点,拆解汉字结构,联系教材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本义探索和分析,会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在探究中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新颖,既培育了核心素养,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为例,探究与分享活动可以以汉字“国(國)”作为教学活动素材,用图像展示造字本义——在武器的保护下,有城池,城内有房,有田,有牲畜……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国字原作“或”,字形像以“戈”守卫“口”。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表示疆域,构成“國”字)信息,教师可提问:在中国先人的观念中,组成国家的要素有哪些?学生根据观察和经验可知,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这时再回答教材设问“结合篆书‘国’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便可借古喻今,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它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拓展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重视国家利益的表现。学生根据语文、历史所学或者知识积累便可理解将士为何要守疆戍边,仁人志士为何要救亡图存,割地赔款为何是国之大耻,外交官面对霸权辞令时为何不卑不亢……例子中出现的真实的形象和情节,可以让学生领悟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进而增强其政治认同,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担当使命的责任感。

担当不光体现在强国使命上,也体现在家庭责任中。“孝”字上下结构,由“耂”部(老人)和“子”(孩子)组成,是个会意字。金文“孝”中的形象是一个小孩儿搀扶着老人走路,俨然一幅生动的“善事父母图”。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时,可以以“孝”字形象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孔子的教导中,我们可知,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优良品德优先于研修学问,可见中国人的道德观中百善孝为先。教师可继续提问:生活中,孩子对父母长辈做哪些事可体现这一品德?使学生从生活点滴小事层面的思考延伸至精神慰藉的层面,从而认识到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一“国”字让学生感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一“孝”字使学生理解了“能以事亲谓之孝”。两个汉字形象地彰显了言不能尽传的先人之意,在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中,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的育人追求水到渠成。

三、演汉字——创设情境,培育品德

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古人凝望天空日月星辰,观察大地飞鸟走兽,体验生活起居劳作,用线条描摹、勾画、记录,创造了汉字,借助形象化的方式,传达了很多德育信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汉字的形式,创设道德体验场景,寓教于乐。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框“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中写道:“在逆境中前行,需要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一些挫折和考验,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路。”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挫”,为学生创设一个感受场景:请一名学生坐在凳子上,教师一只手按住学生的肩膀;然后示意学生站立,在学生尝试站起来时,教师施加一个向下的阻力,同时告知学生拼尽全力尝试站立。演示完后,教师提问该生的感受,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深刻认知挫折。

提问1:你尝试站立时,老师用劲施压,你有什么感受?

参演学生表示感受到压力,越想向上,阻力越大,一度想坐下。

提问2:当你拼尽全力冲破阻力站起来时,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表示感受到强烈的战胜阻力的意志,站起来那一刻,整个人都轻松了,有胜利感。

教师引导:在生活中,如果大家感受到压力,说明你正尝试前进或进步,但此时的压力会给你挫折感。如果你认识到,处于上升期的你需要更多的努力,尝试全力冲破压力,战胜挫折,你便会有成就感,你会变得比以前更强大。

通过表演汉字“挫”,学生对挫折有了全新的认知,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看待阻碍与失败,形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鲁迅形容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瑰宝是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和审美创造教育的理想教材。教师将汉字引入教学活动设计,能助力思政课程实现智育、美育、德育的综合培养目标,也能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

猜你喜欢
汉字思政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