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行动:新时代阅读育人的内涵、路径与保障机制

2024-11-12 00:00:00马群仁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读书青少年素养

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认真落实江苏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全省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精神,促进青少年阅读活动系统化、主题化、常态化开展,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面向初中开展“书香校园·润心引路人”活动,引导初中各科教师以阅读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丰富初中教师实施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开展大阅读的方法和路径,共同营造好读、会读、乐读的书香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刊编辑部聚焦此次活动策划专栏,呈现各地助力教师专业阅读的相关探索和思考。

《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发挥阅读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当下初中生的阅读生活叠加了数字时代阅读的新形态、多渠道传导的新压力、青春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新特点等。因此,广大教师应高度重视新时代阅读育人的重要性,积极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创建书香校园,形成良性的学校阅读生态。

一、时代内涵

阅读促进精神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阅读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与意义。《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精神世界的滋养,对于增强青少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春期是智力、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敏感时期,青少年需要大量的精神营养来促进其认知与情感的健康发展。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大脑的发展与成熟。据研究,深度阅读可以促进青少年思辨力、自省力、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发展,提升其社会情感能力。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吸收知识,更需要在海量信息中学会筛选、辨别与批判。他们需要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因此,阅读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发展功能。

阅读是一种学习工具。初中阶段,青少年的阅读已经从“学习阅读”过渡到“通过阅读来学习”。阅读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识别与理解,而是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知识获取路径多元化的今天,阅读依然是青少年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青少年可以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数字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与观点,青少年更需要掌握思辨性阅读的技能。他们需要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区分观点、事实与材料,学会有理有据、有逻辑地表达。这种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一些课堂未能把学生的阅读作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工具,无法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力、思辨力发展不足。

阅读需要科学训练。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需要通过科学训练来不断提升水平。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并非天生就会阅读,阅读是一种文化机制,阅读脑区需要经过后天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萌芽级、初级、解码级、流畅级和熟练级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足够的阅读练习来巩固与提升。因此,在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系统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与阅读需求,按照各学科、各学段的课程标准,制订科学的阅读训练计划。通过系统的阅读指导与训练,帮助青少年掌握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如实用性文本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科普作品阅读等。同时,应特别把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阅读学习的全过程,在思辨性阅读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

二、实践路径

1.实施全科阅读课程

语文学科作为阅读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制订阅读规划,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籍及版本,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沉浸式阅读,持续训练“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积累整体把握、系统思考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另外,阅读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应将学科阅读作为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嵌入阅读材料并指导阅读策略;课后布置学科阅读与跨学科主题阅读的作业,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培养其学科探究的能力;配合教材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培养辨别、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当前,全科阅读还未能引起各学科教师的重视,对如何指导学科阅读、开发学科阅读资源也缺少探讨,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2.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学校应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阅读黄金期,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可以组织“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题读书行动、“学科学" 爱科学”主题读书行动和“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阅读。学校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节气、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时机,组织读书月、读书周、读书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此外,学校还应组建学生读书社团或兴趣小组,通过同伴的影响力带动学生互助互促开展阅读活动。主题阅读活动的制度性、持续性开展,会积淀学校的阅读文化、阅读品牌,从而影响师生对阅读的认知。

3.优化阅读过程评价

传统的重结果、重测试的阅读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阅读育人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全面优化阅读过程评价体系。要将阅读评价融入日常阅读教学与活动中,通过圈点勾画、摘抄与笔记、读书沙龙等表现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情况。恰当的朗读视频和社交媒体点赞也是符合青春期学生社会认知特点的评价依据。同时,学校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学校还应关注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与兴趣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与评价建议。在中考等评价中,要通过基于真实情境、任务设计、内容统整的阅读命题策略,测评学生的思辨性阅读素养,减少记忆性的、碎片化的测试题目,减轻学生学业考试的社会压力,发挥阅读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保障机制

预留充裕的阅读时间。学校应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压减重复性的习题练习,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并兼顾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安排;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引导学生系统、集中、安静地阅读。同时,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寒暑假、周末以及每天的课余时间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平衡数字阅读与纸媒阅读方面,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并合理利用它们。数字阅读具有便捷性与即时性等优点,但也可能带来视觉疲劳、注意力分散、勾连回读不方便等问题;而纸媒阅读则具有纸质触感、线索清晰与深度思考等优势,但也可能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并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引导教师成为终身阅读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应首先成为阅读的践行者与示范者。当教师在教室里、校园里以及生活中展现出阅读者的形象时,学生自然会受到熏陶与感染,并效仿他们的行为。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与指导能力。教师阅读的前提是校长专注于教育,亲力阅读并着力把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书香校园。学校要力戒公众号式的阅读宣传,力戒一曝十寒式的阅读活动,力戒过于行政化的阅读指令。学校还可以通过基于案例的培训活动来加强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素养与指导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需求与发展需求。

开展家校合作,关怀“弱阅读”群体。由于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每个班级都会存在“弱阅读”群体。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沉湎于电子游戏等娱乐活动,缺少阅读耐心与毅力,对阅读没有兴趣与热情。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以关怀“弱阅读”群体,并帮助他们改善阅读状况。学校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共同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与发展需求。通过家长会、家访以及家校联系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阅读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阅读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针对“弱阅读”群体制订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方案,并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与伴读帮助。例如,为他们推荐适合的阅读材料,提供阅读指导与辅导;组织专门的阅读社团或兴趣小组以带动他们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开展以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为主的阅读评估与反馈,了解他们的阅读进展与需求变化,逐步建立作为读者的角色意识。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弱阅读”群体逐步改善阅读状况并提升阅读素养与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原院长)

猜你喜欢
读书青少年素养
青少年发明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