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思想更加解放。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人民群众放松娱乐的热点选择。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能够发挥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作用。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切入点,为文旅融合共同富裕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下,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探究文化旅游对人们思想交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生活的好坏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感的目标上,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是一致的。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生活新期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新贡献。
文旅融合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人的主体性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旅游的主体是人,不管是建设者还是旅游者,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思想且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尊重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5Dhb64bQGbXjds2/pwQQv8+y4/MUnce4G23fG8lmDpo=能动性。首先,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是促进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效的前提。通过将优秀文化的思想、元素等融入旅游项目,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流思想、精神力量在无形之中内化于人民群众的观念,激发人民群众的兴趣、突出其情感体验与实践锻炼,推动人民群众自觉实现知与行的转化。其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性是融入我国社会发展潮流的关键。“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人民群众在旅游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力量,充分认识我国的发展大势以及取得的丰富成果,从而坚定自信。
人的需要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驱力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人的需要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与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活动本身”。现如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另外,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精神需要来源于物质需要,又高于物质需要,从而引导物质需要的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调节人们的物质需要。正是由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驱动,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的满足目标。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升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外来游客,当地为他们准备了精神盛宴,有利于外来游客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好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交往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对个体而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人的交往,通过交往,才能获取个体自身的生存条件,吸收社会以及他人的思想观念,实现社会化。同时,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实现思想的交流与观念的碰撞,才能丰富自身精神生活,提升自身能力。文旅是一种动态、实践性的活动,可以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程度的加深,是丰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素材,促进、强化人际交往,提升精神文明共同富裕有效性和回归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
文旅融合推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作用
文旅融合与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推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而且对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利于夯实精神生活提升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是促进人民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提高收入水平。通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建设,促使人民群众打开致富新思路,培育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更新当地产业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互联网+”,树立当地特色文旅品牌,当地文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淘汰当地落后产能,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文旅产业融合,有利于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完善、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外来投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当地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通过文旅产业融合,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有利于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文化旅游的建设,使得当地环境大为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现代化娱乐项目的建设,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完善的娱乐设施,使得当地居民在休闲化、娱乐化、和谐化的环境下,强身健体,排解压力,消除负面情绪。通过当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
文旅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洗礼
随着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开展,村民更加关注财富的多寡与物欲的满足,对于精神生活的提升不够重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缺乏主体责任意识,精神生活贫乏,乡风文明意识淡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其创新转化当地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自身思想解放。
第一,培育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建设充满文化韵味的场所,使得当地居民能够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乐趣,丰富其精神生活的功能与作用,使当地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自身形象,树立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着推动作用。这种由内而外的自觉性提升,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道德水平,推动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在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思想交流体现一种主体间性。通过新乡贤等主体的带领,有利于发挥渲染带动作用。深化农村新风培育,倡导移风易俗,培育积极、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传承礼仪道德,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贯彻落实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让新时代农民有更多闲暇时间和机会进行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质量,增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内容。
第二,发挥优秀文化育人功能。激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动性。结合广大农村的发展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激发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生活增添丰富的内容。同时,通过春节等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以及文化旅游等重大活动项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农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与转化,激发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
第三,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与前提,精神富裕又反作用于物质财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农文旅的融合,可以凝聚价值共识,树立共同目标,使农民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作用。通过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的精神力量,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文旅融合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享受型生活资料与发展型生活资料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追求。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助力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文旅融合成为必然趋势。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融合是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应进一步厚植文化资源与旅游条件,以优秀文化塑人为核心命脉,以旅游为思想传播载体,利用创新思维构筑文化旅游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文化驱动乡村文旅创新发展,最大效度地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在文旅模式创新建设中展开
乡村文化是推动文旅融合的核心命脉,将优秀文化元素、精神内涵以有效的形式渗透至旅游建设,才能保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第一,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游客需求。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高效,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反馈,文旅模式应建设多维度、多层级、多环节的有效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文旅模式建设供应机制与市场需求机制实现动态平衡,并在这种动态平衡中,不断更新,打造多元化的文旅项目。例如,突破以往单纯游玩参观为主要的旅游模式,统筹社会、历史、文化等要素,打造能够满足游客精神需求预期的项目。第二,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随着数字文旅产业的体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规模增长,产业生态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乡村文旅产业和多层次、多地域文旅主体的数字化连接,让多方平台互联共享。无论是单一个体还是特定群体,都能够有效整合产品生产、价值传播和消费体验的完整链条,实现乡村数字文旅生态系统的构建和配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速乡村文旅产业的提质增效。
在交往体验与内化中生成
通过文旅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旅游场所,能够在文旅体验中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让先进思想观念在旅游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与共同价值认同,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旅游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个体,每个交往主体在影响、作用于另一主体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对方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实现双方信息、能量、精神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由于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差异,必然导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地区思想更为开放、理性,具有更高水平的审美追求。通过众多游客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实现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为欠发达地区游客提供新思路,发挥其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引导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以实现各地区精神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各地区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通过文化交流,能够有力体现各地域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差异性,从而吸收各种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助力人们精神生活的沟通与共同富裕。
在价值引领中得到提升
我国处于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面临来自国际与国内的严峻考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其重点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性是重中之重。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以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蕴含先进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的思想。因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旅融合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引领,能够更好地强化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与精神境界,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助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二,伟大成就提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心。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设置展现我国发展成就的专栏,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亲身体验我国发展进步之快,增强自身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有助于激励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国家发展大势相匹配。通过国家的发展进步,带动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追求,激励广大游客更加积极地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服务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将物质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强盛,而且相较于物质上的强盛,精神上的强盛更持久、更深层。通过文旅融合,可以提升人民精神世界共同富裕的效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本文是202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增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文化生态建构研究(21KSB0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