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山毛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上板”“修笔”两大独特工序,对打造湖南地域文化名片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川山毛笔受到社会环境冲击,发展举步维艰,其困境有四方面,一是制笔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技艺复杂难学,传承青黄不接;三是工匠老龄化,技艺传授保守;四是与市场脱节,销售范围窄。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推广与线下建设原料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川山毛笔产业发展,推动非遗技艺传承。
国家出台一系列非遗抢救保护政策,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助力非遗焕发新生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提高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岳阳市于2017年5月1日颁布实施了《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普查、征集、保护和传承经费补助。但非遗工作现状仍存在提升空间,申遗成功后的川山毛笔,依然面临着传承困境与经费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川山毛笔的生存发展现状,分析其背后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实现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川山毛笔的缘起
川山毛笔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园转如意之灵,玉润珠圆之巧”的美誉,其用料考究,制作精巧,技艺精妙,被评为首批湖南省“最美珍稀老手艺”。
川山毛笔的历史
清朝初期,川山坪镇洞冲虞含溪先生在北平开设虞云和笔店,“斯时京津的士大夫们,无不觅名求有于虞,川山毛笔誉满京都”。清末,该镇石牛冲刘金台先生和高家坊镇任益顺先生在长沙开设的桂禹声和益颜笔店,在省府享有盛誉。1951年,湘阴县成立毛笔厂四家,其中川山境内两家。1960年,川山坪成立毛笔联厂,厂址设在川山坪集镇,下辖各大队17个分厂。1975年,建川山毛笔总厂。20世纪90年代末期,毛笔厂的效益持续走低,许多师父、学徒改行换业,毛笔厂面临倒闭的困境,政府将旧毛笔厂房收购。2000年,传承人卢存旭承包川山毛笔厂,改名为川山卢氏毛笔。2016年,川山毛笔制作技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川山毛笔的工艺特点
川山毛笔以独产的汨竹、红竹、羊毛、狼毫、牛骨、高级胶水为原料,采用系列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包括配料、水盆、斗笔、整笔、装潢、检验、包装等七道大工序、100余道小工序,素有“千万毛中拣一毫”之说,特别是“健腰法”“顶齐法”“尾锋法”等制作技法,相较其他毛笔多了“上板”“修笔”两道工序。“上板”就是把毛料放在刀背上敲齐整;“修笔”即一支笔做成成品之后,通过师傅把“不足之处”细细修整,使笔头更加整齐。川山毛笔在毛料选择与顶齐方面更加讲究,其笔肚更加圆鼓,含墨量更大,吐墨更加均匀。相较于市面上的化纤笔,川山毛笔在经过工序修正后,笔头更齐,书写贴合度更高。
川山毛笔制作技艺作为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获得“世界博览会金奖”、国家级“部优产品”、国家“农牧渔业部优奖”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川山毛笔的发展困境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革新,川山毛笔的社会功能发生变化,产品定位与市场脱离,濒临失传,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管理模式松散,制笔成本提高
原材料以及手工生产成本导致川山毛笔的制笔成本居高不下。川山毛笔主要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导致其生产规模小,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精密性和细致性的手工生产导致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较高。此外,川山毛笔对制笔原材料的要求十分严格。毛料包括兔毛、鸡毛,以及较为珍贵的狼毫、羊毫。198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人工养殖黄鼠狼的价格水涨船高。且川山毛笔的笔杆多采用长有虎菌斑的湘妃竹、汨竹,湘妃竹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苛,品相的特殊和产量的稀少都使得湘妃竹价格昂贵。
技艺复杂难学,技艺传承濒危
川山毛笔工艺流程复杂,费工费时。不同于其他轻工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川山毛笔全程依赖手工生产。在毛笔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位笔工的全手工制作,靠的是手摸、眼看,凭的则是经验和悟性。各个工序都需要耐心操作,有些工序甚至要屏息凝神连续完成,一不小心整个流程就会前功尽弃[1]。
制笔匠老龄化,技术保密性强
根据团队调研发现,川山毛笔的制笔工匠老龄化严重,导致其面临由此带来的技术断层危机,熟练掌握制笔全流程的工匠数量极少,川山坪镇仅有二十位左右制作毛笔的师傅,且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年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人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能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表述和总结,也缺少人文情怀,这极大地限制了精湛制笔技艺的传承[2]。
技术保密性是影响传承的重要因素。目前,川山毛笔厂的技艺传承仍然是传统的拜师制、学徒制,除了家庭内部成员,其他人学习前需要获得师傅的认可,签署相关合同。而部分师傅技术保守,只传家族子女不传外,制笔工艺与外界壁垒分明[3]。各制笔工匠分工明确,只习得了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工序,无法独自完成整个制笔流程,各道工序技艺都单项传承,技艺的保密性使得新旧传承断代明显。
社会环境变化,市场定位脱节
近年来,人们日常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受钢笔、圆珠笔及中性笔等硬笔书法的普及,以及打字机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毛笔逐步淡出了日常使用范畴。此外,川山毛笔对于自身的定位偏离了大部分人群的需求。根据线下调研得知,川山毛笔的销售主要以礼盒为主,价格基本在400元以上,其目标群体主要是书法专业爱好者或将其作为礼品的送礼者,这也导致川山毛笔与大众市场脱离。
川山毛笔保护及利用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川山毛笔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有其独特性,因此,为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帮助川山毛笔进入市场,并为其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整合发展资源,建立生产基地
目前,川山毛笔的制笔场所大多分散在各个工匠家中,并未组织工匠集体制笔,导致其制笔流程管理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川山毛笔的发展前景。政府可制订相关政策并提供资金、场地等,加强对川山坪镇制笔资源的整合,将家庭作坊升级为现代产业链,提供相对舒适的制笔环境,组织工匠集体制笔,提高制笔效率。提高集体保护意识,传统毛笔手工艺文化需要物质空间承载,川山坪镇作为保护地域文化的文化空间载体,使制笔技艺应有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4]。应以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发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偏好、消费特点的多元化产品,实现由单纯的物质消费向文化服务升级[5]。
针对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政府应牵头规划建设原料与生产合一的基地,在本地专设黄鼠狼和羊等养殖基地,将可使用的原材料在毛笔制作厂内进行加工,从而降低川山毛笔制笔的原料成本。也需加强对野生动物材料替代品的探索,从对人工家养动物毛的研究以及人造毛料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不断探索与野生动物皮毛品质相同甚至更好的替代产品。同时,将动物养殖空间透明化,在川山毛笔厂设置动物养殖活态展示馆和纯手工川山毛笔制作技艺展示车间,加强游客和制笔工匠、传承人的交流互动,营造更为公开透明的观览氛围。
提升文化水平,建立师徒关系
目前,川山毛笔制笔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其知识水平不高,很难将几十年的制笔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其难以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技艺与产品无法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制笔技艺的合理保护与长远发展。
首先,定期邀请相关从业人员与非遗专家对传承人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帮助老制笔师将制笔心得形成文字材料。其次,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开设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班或工作坊,邀请资深制笔师传授技艺和相关知识,组织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互动和经验分享。最后,制订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技艺的准确传承和统一规范,提高川山毛笔的质量和竞争力。
川山毛笔厂应继承“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因地制宜招收愿意继承制笔技艺的徒弟。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该模式的支持,给予基本生活补贴与传承基金,提高师徒生活水平,让传承人拥有最起码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制笔技艺谋生,以拥有制笔技艺为荣[6]。
电商创意开发GQUZjcWdycCx9BJcW+MwTQ==,实现文旅结合
破除传承人老龄化困境的关键在于“新鲜血液”的补充,吸引年轻一代的眼球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线上电商平台不断壮大,且具有高速广泛的传播效果。在电商平台利用直播带货模式展示川山毛笔,能让年轻一代近距离了解川山毛笔,直观、清晰地感受川山毛笔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工匠精神。
采用“文旅+电商”的模式,聚焦川山毛笔的同时,需将镜头对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地域特色,以文旅资源为依托,电商赋能为核心,配套服务为支撑,充分盘活川山毛笔非遗资源,全力打造智慧文旅乡村。利用直播的方式介绍、销售川山毛笔,吸引公众对当地文旅资源的关注,使其既可以购买本地特色产品,也可以观看非遗技艺,既可以欣赏川山坪镇的美丽景色,又能享受贴心的旅游服务。当地文旅部门应打造毛笔旅游带并完善相关设施,出台一系列惠民惠企的政策措施,推动文旅市场的繁荣发展。
同时,通过将文创商店入驻旅游景点、制作川山毛笔文创周边产品、设计川山毛笔Logo与吉祥物吸引游客,联动其他文化IP,参与新国潮品牌产品设计,紧跟时代潮流,吸引新一代年轻人自觉承担传承义务。
营造人文环境,扩大客户范围
如今,中小学书法启蒙教育兴起,可以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川山毛笔进入校园的途径,将书法引入课堂,加大师生对本土川山毛笔的使用,增设川山毛笔工艺体验课程,鼓励民间艺人进校园献艺、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情感,实现工艺可见、学生可学;开展有关川山毛笔制作工艺的研学活动,设置研学营地和川山毛笔历史陈列馆,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川山毛笔制作技艺全过程,在川山毛笔历史陈列馆内感受深厚的湖笔历史和文化底蕴。
目前,川山毛笔销售人群固定,市场份额占比较小。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川山毛笔既要满足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专业性用笔需求,也要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使用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不同的价位[7]。一方面,走向民众工艺,扩大目标客户,积极和各销售平台合作,实施团购批发优惠,打造亲民路线;另一方面,提供定制服务,根据不同用笔偏好进行修笔,打造收藏级、礼盒级的产品支线,注重装饰性、艺术性,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实现川山毛笔知名度和性价比双赢。
流量影视传播,提高大众认知度
川山毛笔想要走出舒适圈并有长久发展,就必须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附加值。通过拍摄关于川山毛笔制作技艺的纪录片,记录毛笔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过程,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传播川山毛笔文化,挖掘和呈现川山毛笔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川山毛笔文化,有效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拍摄关于川山毛笔文化、历史和技艺的系列影视作品,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川山毛笔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结合影视作品,开发相关文创产品,通过商品化形式进一步推广毛笔文化,增加产品的独特性和收藏价值。
川山毛笔的保护利用是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缩影,有自己的个性也存在非遗保护的共性,这些共性正是当前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困境。基于川山毛笔发展现状,依托制作技艺的独特优势与地域特色,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平台,扩大销售范围;文旅融合,建设品牌,拉动当地经济,积极引导川山毛笔适应新常态,融合现代元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元素和表达形式,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需要,打造新一代毛笔文化记忆,让毛笔“活”起来,向新而兴,实现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连接,彰显赓续千年的中华文化基因,完成“承时代心,传世代美”的内核表达。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川山毛笔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毛笔行业的良性发展,为毛笔文化基因传承给予良好的带动作用。
川山毛笔技艺作为湖南地方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必将助力良性非遗生态圈的建立,并以其在新时代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整个非遗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应对措施,推动非遗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展现精巧技艺、匠心独运的瑰宝,引领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生活之美,强化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