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26年,是江西省建馆最早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现从档案资料入手,通过五个时期,揭示和回顾赣州市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化,有助于加深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认识,为开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提供借鉴。
图书馆是城市发展的文化象征,图书馆史是我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时间为序,以馆名变更和馆址变迁为线索,结合发展脉络,在赣州市图书馆发展的时间轴上,将建馆九十八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部分加以叙述,梳理总结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简史。
辟荒初创期(1926—1940年)
赣州藏书传统历史悠久,宋代以来,赣州各书院讲学兼藏书,相继建立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和爱莲书院等十多个藏书处。光绪二十四年(1898),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和爱莲书院共同成立了藏书处。1926年,赣县政府接收濂溪书院、阳明书院、爱莲书院的藏书和孔教会赣州分会的数千册线装图书,成立赣州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赣县公立中山图书馆,馆址设在城区火帝庙三官殿,同年11月正式开放。其首任馆长为张儒贤。初建之时,难成规模,馆舍面积仅230平方米。1927年,赣县公立中山图书馆改名为赣南公立中山图书馆,同时改由旧赣南道属17个县联办,由每县各推举一人,组成图书馆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36年,馆藏图书增至3万多册。1938年,经费严重短缺,濒临倒闭。1940年,被迫停办。
短暂发展期(1940—1949年)
1941年5月,第四专署(即赣南专署)接收赣南公立中山图书馆的房产和藏书,同时委派徐恒赢为筹备主任,着手筹建新赣南图书馆。1942年5月,新赣南图书馆建成开放,陆天为首任馆长。设馆长一人,分设编藏、阅览、总务三部。新馆为两层楼房,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其保留了原赣南公立中山图书旧馆舍,作为书库使用。新赣南图书馆经费较为充裕,除了原赣南公立中山图书馆每年980余担的田租,另外有赣南行署财政专项拨款,补给不足部分。1942年7月,汪善根接任陆天任馆长。1945年2月,新赣南图书馆迁至安远县,以安远县民众教育馆为临时馆址,勉强维系开放。同年10月,迁回赣州,原火帝庙旧址已被赣县县政府和赣县警察局借用,不得不搬到章贡路馆舍办公。复员后,因财政枯竭,赣南行署取消了对新赣南图书馆的财政拨款,改为自给自足。10月15日,汪善根辞职,郭宗珪接任馆长一职。郭宗珪上任之时,“新书无法购置,员工薪给亦难按月发放”。1946年,图书馆迁赣州公园内。馆内设采编部、阅览部,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图书,阅览室开架阅览。1947年7月,正气中学教务主任杨寅初接任馆长,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摆脱窘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境,促进了赣州图书馆事业的短暂发展。同年10月,杨寅初离任,由赣县县政府秘书主任(人名不详)接任。1949年3月22日,图书馆迁入新赣南博物馆,勉强恢复开放。馆藏图书只有2.5万册,工作人员5名。
新赣南图书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大致如上所述,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下属部门及工作人员制订了详细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使其各司其职。二是在杨寅初任期内,采用杜氏图书分类法,对全部馆藏进行科学整理和分类。三是出台了《新赣南图书馆借书规则》,对借书证的发放、借书方法、借书期限、图书赔款等事项均作了规定。四是扩大了服务范围。1948年4月,新赣南图书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增设参考室,并且定期组织读书会,恢复文化服务部,为读者代订书报。
新生变革期(1949—1978年)
1949年8月,新赣南图书馆由赣州市人民政府接管。10月,新赣南图书馆与赣县民众教育馆、赣县体育场合并为赣州市人民教育馆,为其下属图书部,只开放阅览,不办理外借。1951年,改属赣州市人民文化馆。1952年,新赣南图书馆从赣州市人民文化馆分离,正式改名为赣州市图书馆,隶属赣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汪德明任首任馆长。地方财政每年拨款2万元,年终另拨报刊征订费。另外,赣州市图书馆搜集整理了一批古代典籍和珍贵历史文献,到1955年,其藏书达5万多册,发出借书证2160份。
1964年后,除坚持正常开放外,赣州市图书馆开始组织专人到工厂、农村、学校及街道协助创办基层图书室,帮助提高基层图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对基层图书馆(室)进行检查评比;开展以图书为主的文学讲座、故事会、读好书座谈会等活动,服务人民群众。1966年,赣州市图书馆馆舍被其他单位占用,各项业务基本停滞。1968年,赣州市图书馆停止开放。1969年,迁至工人文化宫,与赣州市文化馆、博物馆合并为赣州市文化工作站,为其下属的图书组。
改革发展期(1978—2001年)
基本发展历程
1978年,赣州市图书馆恢复单独建制,康爱珍任馆长。因原馆舍倒塌,暂时借用赣州市总工会场地办公。1980年,曾平调任馆长,于年底开始筹建新馆。1984年,上级拨款41.5万元,在健康路南端西侧兴建赣州市图书馆新馆舍。同年10月1日,健康路新馆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1月,赣州市图书馆学会正式成立,陈邦昆为首任理事长。图书馆外借室实行部分图书开架借阅,阅览室实行全开架阅览,推行预约借书和资料查阅服务。1988年,曹绪葵通过公开选拔,调任馆长。1982年、1984年、1989年三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1994年,被评定为全国二级图书馆。1995年,蓝晓蓉调任馆长。1999年,赣州撤地区改市,赣州市图书馆上划至地级赣州市,归口赣州市文化局管理。2000年,有工作人员33名。2003年,由正科单位升格为副县级单位。
两度建设新馆
1984年10月,赣州市图书馆健康路新馆建成并交付使用。新馆为四层楼房,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可藏书约50万册。1999年12月,章江新区新馆开始动工兴建。2001年10月,长征大道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建筑面积9834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可藏各类图书资料100万册(件)。
摸清馆藏特藏家底
1978年,赣州市图书馆派人参加全省古籍线装书编目学习班,对馆藏2.5万册古籍线装书进行版本鉴别、编目分类。馆藏建设逐步注重地方特色,全力征集补充赣州地方文献。据记载,到1991年底,赣州市图书馆藏有古籍131部,善本书目31部,馆藏《通鉴地理通释》14卷,系元刻明修本,是馆藏最早刻本;期刊合订本1.4万册,报纸合订本1.1万余本,较完整地收藏了《正气日报》《民国日报(赣南版)》《新赣南报》等地方报刊。到2000年,收藏古籍3.18万册,善本书186种2799册,数量名列江西省第三。
推出系列新举措
1.推进内部改革
1988年,赣州市图书馆公开登报招聘馆长,成为全省第一个实行馆长聘任制的公共图书馆。1988年6月2日,曹绪葵正式到任,成立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实行层层负责制,健全业务机构。采取优化劳动组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调整各部室岗位人员,制订考勤奖罚制度;改进公休制度,实施部门轮休制度,实现全年开放。
2.创新服务项目
1988年7月,赣州市图书馆成立信息咨询服务部,以专题信息汇编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编印出版《信息荟萃》。另外,成立劳动服务部,开展“以文补文”,弥补经费不足。1988年9月,赣州市图书馆成立民间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市场行情、征婚征友、求职招人等信息服务;1996年,创办《虔图剪报》,提供定期、定题剪报信息服务。增设服务窗口,延长开放时间,提供预约借书和邮寄借书服务,对无证读者、流动读者推出出租小说的服务项目。
黄金发展期(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赣州市图书馆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公共、公开、共享、免费、以人为本”现代服务理念的引导下,各项工作迎来了跨越性的飞跃,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兴盛的时期。
基本发展历程
2003年,赣州市图书馆建成全国资源共享工程赣州分中心。2006年,举办建馆80周年馆庆。2008年,黄小平调任赣州市图书馆馆长。2009年6月,馆藏《楚辞二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0年,赣州市图书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6日,赣州市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2013年6月,钟乘云调任馆长。2015年6月,成立赣州市图书馆理事会,成为全省首家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共图书馆。2016年10月,张伟调任馆长。2021年9月,刘小灵调任馆长。2023年,因机构改革,与市文化馆、美术馆融合成立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赣州市图书馆)。
办馆条件显著改善
2004年,赣州市图书馆原健康路馆舍挂牌为赣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系全省设区市中第一个有独立馆舍的少年儿童图书馆。2017年1月23日,改造升级后的少年儿童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2016年2月,赣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被列入赣州市政府重要民生工程。2018年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6月,东江源大道新馆一楼试运行。2023年9月,赣州市图书馆完成整体搬迁,新馆正式全面开放。馆舍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原长征大道馆舍不再保留。在第三次到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赣州市图书馆连续5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赣州市图书馆年图书购置费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0万元到2024年的300万元,同比增长2900%。文献资源总量日益丰富,总藏量从2001年的20万册(件)增长到2024年的119万册(件),同比增长495%。
现代化服务创新发展
2014年年初,赣州市图书馆引进全自动办证设备和电子借阅机,建成移动图书馆。2014年年底,在全市率先建成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图书精确定位。2015年,在机关、商场、机场等人流较多的地方投放电子图书借阅机,为读者提供服务。开通赣州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建成赣州市民学习中心。2016年1月,实行全馆大流通服务,实现读者借书还书一站式全自助化。2019年,打造面向基层群众的“赣州数字农家书屋”小程序。9月,实行夜间免费开放。赣州市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服务上不断发力,开通“社保卡”和免押金信用办证服务,变押金式办证为可凭信用办证。利用赣服通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成为全省首家接入“赣服通”的图书馆。积极开展数字阅读活动,推动实体阅读和虚拟阅读协同发展。围绕地方特色,先后建成客家主题图书馆、赣南非遗主题图书馆、谱志馆、主题文献阅览室、赣州本土作家书库、赣州党史书库。
积极推动全民阅读
积极发挥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主阵地的作用,针对不同阅读群体的特殊阅读习惯开展不同的服务。从2011年起,赣州市图书馆每年不间断提供“两会”服务。2015年10月,“虔城讲堂”开讲,赣州市图书馆讲座联盟成立。加入全省展览联盟,每年可通过自办及共享展览资源的方式,开展各类展览活动。打造书香赣州展览品牌,这类活动已连续举办7届。2017年、2018年,当地报纸《赣州晚报》开设“书香赣州”专版,用于推广全民阅读和宣传本馆活动,累计发行90期,形成持续有效的全民阅读宣传效果。2017年,连续组织、推动和举办三届赣州市全民读书周,积极探索“阅读推广+”模式的实践,打造“赣州文化大讲堂”“名师带你读名著”“名师带你趣阅读”“虔图故事会”“虔图影院”“虔图非遗”等阅读推广品牌。联合发起“长征之路”图书馆联盟、“王阳明之路”图书馆联盟,加入“湘鄂赣皖晋豫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覆盖全年龄段读者群的阅读传播平台,打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多媒体服务渠道。赣州市图书馆全民阅读示范作用明显,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2019年7月荣获“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
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
这一时期,赣州市图书馆紧跟数字化改革潮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能级,促进图书馆从纸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慧化发展的转变。从1999年开通ILAS系统编目子系统到2020年全面升级ULAS系统各项功能,再到新馆建设布局系列数字化设施设备,赣州市图书馆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搭建赣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阅读小程序和数字资源平台,共享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在内的海量数字文化服务,总量达到400TB。赣州市图书馆还联合赣州网络电视台开设“书香赣州”网络阅读学习专栏,打造集新闻资讯、时事热点、全民阅读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赣州市图书馆依托数字化工程项目,推进馆藏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2019年以来,影印出版馆藏《楚辞二卷》《赣州府志》《赣石录》等10部文献,点校出版明嘉靖《赣州府志》,策划出版《红色故都》《客家摇篮》《赣南读书励志故事》《赣南家训》《橙精灵带你游赣州》等13部主题图书。
知晓来路,方可明确去路。赣州市图书馆即将迎来建馆一百周年,现对自身特点进行历史考察与研究,弄清其成因和变化轨迹,有助于溯源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厘清工作思路、启迪未来发展。未来,赣州市图书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推动图书馆事业从高效能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者单位:赣州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