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徐光启纪念馆内的中西文化交汇记忆

2024-11-12 00:00:00袁圆
文化产业 2024年30期

徐光启纪念馆是一处集历史建筑、文化名人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文化场馆。纪念馆以展示徐光启生平及研究成就为中心,展现其在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徐光启纪念馆的建立,既是对徐光启“会通超胜”科学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徐光启不朽人生的再现,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徐光启与徐光启纪念馆

徐光启生平

徐光启,1562年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乔家浜畔的“九间楼”(今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的乔家路)。幼年时,徐光启在龙华寺附近的一个村学读书,由于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徐光启从小就志向不凡,认为做人要“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活一世”。徐光启20岁时考中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区东南部)的秀才,36岁考中顺天府第一名,42岁以第88名中进士,并通过馆选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是当时中央最高的学术机构,在翰林院,徐光启得以经常接触在北京的传教士,共同研讨西方科学。通过与传教士的交往和接触,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科学面临的危机,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主张,认为首先要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再和中国自己的科学文化相融合,最终达到超胜西方的目的。徐光启先后翻译并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科学著作,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西会通第一人”。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定”,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41年,安葬于徐氏别业旁(今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公园内)。

徐光启纪念馆

徐光启纪念馆位于今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光启公园主要由徐光启墓和徐光启纪念馆组成。徐光启纪念馆依托“南春华堂”而建。“南春华堂”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原址在梅陇镇东,整座建筑结构精致、雕刻传神、典雅古朴,是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2003年,“南春华堂”被迁至光启公园内,改建为徐光启纪念馆。徐光启纪念馆于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纪念馆进行了改陈。纪念馆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分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四个单元进行展陈。“世界眼光”单元介绍了徐光启幼年龙华求学、心存大志、得遇恩师、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故事。“科学精神”单元介绍了徐光启翻译、编撰、著述的各类科学著作,包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崇祯历书》等,此外,还有中国第一张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复制件)。“爱国情怀”单元介绍了代表徐光启“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政治主张的两部著作,分别为《农政全书》和《徐氏庖言》。“高尚情操”单元介绍了徐光启为官正直、廉洁奉公的宝贵品质。他虽官至一品,但从不私结党营私。去世时,满屋萧然,明史记载:“盖棺之日,囊无余资。”

徐光启纪念馆不仅传承了徐光启的科学思想,向徐光启表达了缅怀和敬意,还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纪念馆以徐光启的AFO4zDnxnYnHizMYcdyRC9p3hBFy3nWteVdBitH7VZQ=重要著作为基础进行展陈,展示了徐光启一生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

徐光启生平著作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是中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类书籍。从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冬开始,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始合作翻译《欧几里得原本》(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版)。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二人终将前六卷翻译成中文并在北京刊行,译名定为《几何原本》。“几何”在中国古代表示多少,没有涉及图形一类的意思,经徐光启使用后,成为中国几何学的专有名词,并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影响深远。《几何原本》一经出版,便成为中国此后400余年唯一的定本。译文中一套创新的名词术语,十分切合其本身的数学意义,如点、线、面、平行线、曲线、直角、钝角、锐角、直径、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相似、外切等,是徐光启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贡献,为中国近代数学名词奠定了基础,沿用至今。梁启超称赞《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几何原本》是一部与我国古代数学体系截然不同的数学著作。徐光启不仅首创了数学名称,还将一种全新的演绎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形式首次介绍到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革新。从此,西方理论论证的数学思想和西方近代数学体系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

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众用所基”。以《几何原本》体系为基础,他于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前后完成了三部译著和论著,分别为《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这些作品在徐光启纪念馆中都有展陈。在这三部著作中,徐光启运用西方几何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有理、有义、有法、有数”的新科学体系。

《测量法义》是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关于西方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片段草稿。徐光启运用《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参考《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对西方测量方法进行整理阐述,目的是为测量学提供理论依据,在科学理论性上将中法西法相会通,从而“旁及万事”。这种“会通中西”的理论研究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创举。

《测量异同》是《测量法义》的补充和延续。徐光启将中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撰写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勾股”测量法与《测量法义》的西方测量方法进行详细比较,通过举例对比说明,详细阐述中西方测量方法的异同。这种将中西方数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是中国科学研究史上的首次尝试。

《勾股义》又是《测量异同》的补充和延续。“勾股”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髀算经》中。“勾股形”即直角三角形,其中短边为“勾”,长边为“股”,斜边为“弦”。中国古代数学家通常利用勾股关系解决土地测量、水利工程等实际问题,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证明方法。在《勾股义》中,徐光启通过深入研究《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及中国历代数学家关于勾股测量的论述,结合《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的基本定理作论证解释和补充,用几何作图法、补助图形论证法等方法,归纳出十五条“勾股形”的具体证明方法,这是中国古代数学论证的首创。

《泰西水法》

《泰西水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关于农田水利科学的著作,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农田水利技术。全书共六卷,由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译而成。

徐光启在翻译这部书时,先将熊三拔所述的西方水力学原理和工程学知识全部详细记录在册,边翻译边试验,核查无误后整理成文。在翻译时,他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西方的水利器具进行比较,以画图的形式说明其技术原理。例如,《泰西水法》中介绍了西方的水泵技术,徐光启将这种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提水工具进行比较。在翻译术语上,除了沿用旧有表达,还努力使译文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方式,如提水器械形似龙尾便将其改名为“龙尾车”。

经过徐光启的翻译实践,《泰西水法》在1612年(万历四十年)完稿并刊刻出版。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部杰作,《泰西水法》集欧洲水利工程学之精华,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利技术的专业著作,数百年来影响着国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崇祯历书》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大统历》出现偏差。为了推动修历,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等的协助下,先后翻译撰写了《平浑图说》《简平仪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四部著作。为了观测天象,又与传教士邓玉函等人先后制造了象限仪、望远镜、日晷等大型天文仪器十余种,这是中国天文观测的一大进步。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正式主持修历,他以“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行模”为指导思想,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迅速发展。外国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先后参与了编译工作。

1634年(崇祯七年),《崇祯历书》编译完成,共137卷。《崇祯历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它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创立的天体运动体系和几何学运算体系,引入了“地球”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极大改进了日、月食计算的精确性。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也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崇祯历书》的编纂,奠定了中国近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将中国的天文学纳入了世界天文学的轨道。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在徐光启纪念馆中展示有一幅《坤舆万国全图》(复制件),这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同时代官员李之藻合作绘制。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徐光启作《题万国二圜图序》为《坤舆万国全图》作诠释,认为“西泰子言天地圆体也,犹二五之为十也”,表明他认同“天地圆体”的学说。

后来,徐光启又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制作天文仪器。经过20余年的沉淀与积累,徐光启开始主持测绘《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也参与绘制。《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天文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天文学知识所制,是现存时间最早、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星图。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自问世以来,就被崇祯皇帝藏于宫中,后又被清朝皇帝收藏于内务府中,取名《西洋天球地球图》,直到清朝晚期,再未出现能超越它的星图。汤若望曾私下复制并送往欧洲两件复制星图,欧洲人以为此图由汤若望所绘,将其称为“汤若望星座图”。

《农政全书》

徐光启不仅翻译引进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和学说,还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崇尚实学,积极主张经世致用,毕生致力于国计民生特别是农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他在农学方面的贡献集大成于《农政全书》。全书共60卷,50余万字,书中记述了历代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政策的经史典故,以及明代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史上最完备的百科全书。在徐光启纪念馆中,展示有《农政全书》中关于桔槔、翻车、连二水磨、油炸的农业生产场景和体现他农学思想的重要文章《甘薯疏·序》,这篇文章集中展示了徐光启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异地引种以改善民生的农业思想。

《甘薯疏》作于1607—1610年徐光启在上海家乡守丧期间。甘薯(即红薯),原生长于美洲,明万历初年由吕宋(今菲律宾)引种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其单位面积产量高、耐旱耐风雨,是非常理想的粮食作物。在徐光启的努力下,甘薯在上海引种成功。为了使该作物在江南地区普遍种植,他特意撰写了《甘薯疏》一文。此文今已失传,现存序文。文中写道:“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徐光启认为只要科学栽培,能够引种的作物占十分之九。为了做好新作物的推广工作,他特地提出类似“区域试验”的措施,这是用近代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农事的最早尝试。

1639年(崇祯十二年),陈子龙等人将《农政全书》校对、编辑,正式出版,为“平露堂刊本”,这是《农政全书》首个刻本。在成书后数百年间,《农政全书》被外国传教士和农学家翻译介绍,深刻影响了海外国家的农书创作、农业生产,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突出象征。

《徐氏庖言》

徐光启生于明末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从早年起就关心兵事,胸怀“富国强兵”的救国理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非常注重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就是“器胜”。他积极探求西方火器在军事中的运用,并根据实践经验写了许多练兵、治兵的文章,将其汇编成《徐氏庖言》。徐光启纪念馆中有关于《徐氏庖言》阵法图的互动游戏装置,详细展示了徐光启“器胜”思想在军事学中的运用。

徐光启纪念馆与纪念徐光启活动

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纪念徐光启的活动是在1641年(崇祯十四年),徐光启去世八年后在徐家汇入葬。之后的200多年间,没有举行过关于徐光启的大型纪念活动。直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纪念徐光启逝世270周年,江南天主教会举行了对徐光启的大型纪念活动。1933年,徐光启逝世300周年,举行了对徐光启的第三次纪念活动,这些在徐光启纪念馆均有展出。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修了徐光启墓,在墓碑前新建了花岗石的徐光启半身雕像,现在这一雕像在徐光启纪念馆内展出。2007年,为纪念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400周年,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徐光启后裔和利玛窦、熊三拔家族后裔在徐光启纪念馆和徐光启墓所在地见面,这是400年后的首次聚首。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和意大利利玛窦故乡马切拉塔市互赠徐光启、利玛窦雕像。徐光启雕像展示在利玛窦的故乡市中心广场上,利玛窦雕像则展示在徐光启纪念馆内,这些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此外,每年的清明节,徐光启墓地前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这些不仅是对徐光启的缅怀,更是对中西文化交流内涵的充实和延续。

徐光启纪念馆以徐光启的生平、著作为载体,向世人展示了徐光启“中西会通”的科学思想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徐光启纪念馆的每一件展品,都凝聚了他对中国、对世界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