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游戏化旅程:沉浸式体验带来生动传播

2024-11-12 00:00:00王珂瑜
文化产业 2024年30期

沉浸式体验游戏作为一种新颖的游戏方式,近年来在博物馆界得到了广泛关注。现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为例,旨在探讨沉浸式体验游戏在博物馆品牌传播中的实践策略。通过对现有文献及案例分析发现,沉浸式体验游戏在博物馆品牌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沉浸式体验游戏有望成为博物馆品牌传播的创新路径,为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并助力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1年6月,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为了进一步深化红色教育,中共一大纪念馆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该剧以扎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周公馆内环境及陈列文物为线索,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角色设定,以悬疑推理为主基调,并深度融合戏剧表演、剧本杀和沉浸式体验游戏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演出。参与“游戏”的群众,不仅能感受游戏带来的感官刺激,更摆脱了利益和道德的羁绊,进入一种美的想象和体验,并在其中深刻感受红色教育精神的内核。

此类沉浸式体验剧为博物馆品牌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结合戏剧表演、游戏互动等元素,博物馆得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以及博物馆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也为其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激励更多文化机构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受众,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政策背景及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次强调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传承的“记录册”,要充分为古文物赋活,真正做到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冯戈锴(2022)将微观的游戏沉浸感研究与中观层面的社会效能感和公众参与研究建立了学术关联,拓展了游戏传播的研究视野。顾赫然(2023)在教育行业将沉浸式体验结合博物馆的方式,称为博物馆“叙事游戏型”教育活动,称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空间、制度优势和延展博物馆教育、创新博物馆业态、祛魅博物馆内涵的功能。曹舒乐(2023)认为数字游戏和博物馆进行联动,协作传播传统文化,是走向共赢的必然之举。Kloper等人(2005)在观察了中小学生玩家玩寻找博物馆遗失物品解密游戏的表现后,认为游戏在联结父母与孩子、鼓励他们对博物馆展览做出进一步思考等方面有正面影响。然而,我国博物馆目前也面临信源内容传达力不足,传播表达方式单调生硬,以及忽视群体归属关系等问题。作者通过浏览沉浸式体验游戏相关新闻传播类论文,大部分都以密室逃脱综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效果。而这种沉浸式体验游戏,更关注其游戏娱乐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关注其在博物馆赋能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填补新闻传播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博物馆品牌传播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博物馆在品牌传播上面临着共同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一些博物馆在品牌传播上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他们可能会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提高知名度,却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品质。这样的传播方式容易造成观众对博物馆真正内涵的误解,也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品牌价值。

其次,由于博物馆本身的特殊性,一些传统的品牌传播手段可能并不适用。例如,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如何利用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品牌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博物馆在品牌传播上也要更加注重文化创意和故事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宣传和推销。

最后,博物馆品牌传播还面临着公众需求多样化的挑战。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和讲解,他们更希望能够参与其中,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因此,博物馆在品牌传播上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创新展览方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综上所述,博物馆在品牌传播上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知名度不足、传播方式单一、技术应用不足以及公众需求多样化。针对这些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进行创新传播,提高用户体验和参与度,从而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沉浸式体验游戏在博物馆品牌传播中的理论意义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价值共同体的形成

胡百精老师在《说服与认同》中提道,为了缓解现代性之隐忧,人类社会应当重建认同和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人非自足的存在,只有在对话、关系和共同体之中才能获得意义感、身份感和归属感。若想要共筑共同体记忆,就可以通过仪式传播为传播中介,使个人间形成相关互动仪式链。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记忆”,提出博物馆是承载人类文明记忆的重要场所,具有记载过去、反映当下和启示未来的功能,强调了博物馆对于共筑共同体记忆的作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将历史事件串入游戏之中,剧本创作尊重历史史实,参与游戏的玩家通过与队友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及场馆的相关传播符号,沉浸在相关的情景之中。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仪式能够产生集体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符号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共同体记忆,形成价值共同体,也在共同体中注入了一定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

严肃游戏视角下红色教育背景的融入

严肃游戏(serious game)能对玩家的知识获取、内容理解和行为改变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严肃游戏也被应用于博物馆。博物馆在当今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一个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博物馆,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将红色教育元素融入沉浸式体验游戏,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党史的理解和认知,还能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通过沉浸式体验游戏,游客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参与其中的角色扮演,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亲近感和参与感。同时,这种体验也能够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党史,从而加深其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沉浸互动式体验下独特传播影响力

崔恒勇在《互动传播》中认为,“游戏互动是以情境互动、关系互动、议程互动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互动传播应用”。沉浸互动式游戏体验下,通过博物馆或纪念馆的情景互动、与NPC及文物形象背景的关系互动以及馆内主题的议程互动,加上用户体验后利用互联网“打卡”“晒照”等分享方式,形成独特的传播规模。

在博物馆或纪念馆中,游戏互动可以通过情景互动将用户带入不同的文物展览场景,进而产生参与感。关系互动则通过NPC及文物形象背景的互动来增加用户对文物的认知和理解,提高用户对文物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此外,馆内主题的议程互动也能够引导用户深入探究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用户体验后利用互联网“打卡”“晒照”等分享行为,游戏形成独特的传播规模。这种模式真正以玩家为传播载体,经过人内传播、亲身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使文物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同时,这种模式也为宝藏文物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沉浸互动式体验游戏形式对博物馆品牌传播的启示

文化载体与红色记忆审视的交融

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将亚文化定义为从属群体挑战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仪式,20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种代表青年特征的亚文化,以区别于主流文化。20世纪30至5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首次涉及青年亚文化,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前者进行了继承和反思,更关注青年亚文化所涉及的社会群体以及所展现的“仪式抵抗”,深入研究了青年zwi8bN6lCrXAkE+53OMZWw==亚文化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活力;进入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以及亚文化自身多样化、娱乐化、圈层化与消费主义的紧密结合,使得其内涵和价值迭代更为频繁,往往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类型刚刚兴起,另一种类型就在悄然孕育。经过对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以及后亚文化时期发展的回顾,青年亚文化是一种由年轻人群体主导创造的社会文化形态,是青年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而沉浸式体验游戏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发挥的文化载体功能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中共一大党史馆将沉浸互动式游戏作为红色教育文化的载体,游客在参观之后自内心深处迸发的家国情怀甚至命运共生的感受,既是对现有记忆的加深与审视,也是文化跨界迁移后不断发展、加工、整合出新内涵的过程。

引领青年学习与交流的新趋势

2019年腾讯出品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指出,近九成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是近八成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有67.7%的青年受访群体表示,对包含了故宫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动漫内容感兴趣。在与传统文化的接触中,他们爱上传统文化,还想要学得更深,并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有59.1%的受访青年希望在接触传统文化时有专业的指导,30.1%的人则希望能够与同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学习。不仅能够让青年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也利用游戏等传统文化元素让他们爱上传统文化。通过场馆内文物背后的故事,使青年浏览者不仅关注文物本身,更关注其背后的故事。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使青年浏览者与同伴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博物馆品牌传播的新引擎

沉浸式体验游戏也可以为博物馆的品牌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通过设计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沉浸式体验游戏项目,博物馆可以吸引更多的媒体关注和社交媒体分享,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将有助于扩大博物馆的受众,提高参观率和参与度,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这一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发现有17500条新闻报道,其中不乏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中青网、新民网等影响力强的官方媒体,也有云南网等地方媒体。以胶济铁路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体验游戏《消失的宝藏》为例,通过搜索小红书等平台,可以看到许多游客会分享他们在博物馆中的游戏打卡照片和体验。根据胶济铁路博物馆官方报道,游戏上线仅7天,浏览量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种沉浸式体验游戏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博物馆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和游客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展览和文物的探索。游客在寻宝、解谜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增强了其对博物馆的好奇心,提升了游客留存率。

激发博物馆的创新与改革

沉浸式体验游戏在博物馆领域的推广与实践不仅激发了博物馆内部的创新和改革,更引领着整个博物馆界的一场变革。游戏行业所具备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博物馆注入前所未有的灵感,鼓励这些传统机构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展览形式和参与方式。

借助游戏行业的经验,博物馆得以提升观众体验和满意度,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通过将游戏的互动性、沉浸感和娱乐性融入展览,博物馆能够打破传统的观赏模式,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情感投入。这种创新精神将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同时,结合游戏元素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全新的可能性,让更多人通过更富有趣味和交互性的方式认识传统文化。因此,沉浸式体验游戏的推广与实践对于博物馆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将为博物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沉浸式体验游戏为博物馆品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策略和可能性。通过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博物馆可以打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展览和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提升参与度和互动性,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沉浸式体验游戏也能够为博物馆带来商业价值,拓展商业运营空间。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沉浸式体验游戏在博物馆品牌传播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博物馆可以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更加丰富、深入的沉浸式体验游戏项目,不断创新展览形式和参与方式,提升观众体验和满意度。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加强与游戏开发公司、科技企业等的合作,共同推动沉浸式体验游戏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将沉浸式体验游戏与教育、社交、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结合,开展跨界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持续创新和合作,博物馆品牌传播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深入的文化体验,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