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开发利用侨批档案为旅游赋能增效的同时,文旅融合也为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路径。现通过侨批档案的内涵、价值和独特性,阐释侨批档案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路径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侨批档案的开发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也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路径。侨批档案以其自身价值和独特性成为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
侨批档案的概念、价值和特点
侨批档案的概念
侨批是指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汇寄血汗钱和家书,与亲人保持经济、情感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的书信和汇款合一的独特载体,因为闽南方言中的信叫作批,所以称作“侨批”。侨批档案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血脉相连以及经济往来的重要载体,它真实记录了华侨过番谋生、赡养家眷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但见证了侨乡与侨居地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而且促进了两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侨批档案的价值
侨批档案之所以成为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其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尤其是其既具有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又具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2013年,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充分说明侨批档案的文献价值已超越国界,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侨批档案承载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侨胞在侨居地与家乡亲人的往来,有效传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灵魂,侨批档案所具有的双重文化价值,能够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侨批档案资源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既能推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
侨批档案的特点
侨批档案既具有原始记录性、真实性、不可替代性等档案资料共有的性质,又具有国际性、民间性等自身的独特性质。一方面,侨批档案具有国际性。侨批档案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东亚的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欧洲乃至非洲等地。侨批档案记录了侨乡与侨居国的文化、经济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地域广阔,且其从出现到退出历史舞台历时一百多年,时间跨度较长,是非常珍贵的国际性档案文献。另一方面,侨批档案具有民间性。侨批档案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华侨增多,其产生了传递家书和寄钱养家的需求并且日益强烈,同时从事传递银信的经营者也应运而生,侨批档案从发轫、流转到经营都是在民间。因此,“银信合一”的侨批档案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型档案文献。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和侨批档案互助发展
以文塑旅,侨批档案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赋予旅游内涵,通过旅游体现与感知。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可以为旅游赋能增效,提升旅游业的能动性和持续性发展。“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读到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时,能否联想到侨批呢?因为词中描述的盼望书信寄来的相思之情,像极了远在异国的华侨和留守国内的眷属之间通过漂洋过海的批信来维系着的情感。一句诗词让人如此动容,正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侨批档案文化的魅力。侨批档案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多元价值,可以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旅彰文,旅游业赋能侨批档案开发
旅游作为集体验、互动、文化为一体的活动形式,通过文化交流、展示和创造等方式为游客提供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双重体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旅彰文,旅游业为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洛阳桥是福建泉州的热门景点,早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点前,便因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称号而举世闻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洛阳桥作为泉州申遗点之一,更受游客青睐,成为众多游客前来泉州旅游的必选之地。在洛阳桥旅游景点已经发展成熟的前提下,泉州市档案局(馆)将泉州侨批馆洛江分馆选址在洛江区桥南古街,创造性地以“侨”为桥,将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和世界文化遗产点“洛阳桥”融合打造成“侨与桥”双世遗文化。在洛阳桥旅游景点的助力下,泉州侨批馆洛江分馆在2023年10月20日揭牌投入使用后,充分开发洛江侨批档案资源,积极吸引游客走进洛江侨批馆参观与体验。
文旅融合,旅游业与侨批档案相得益彰
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极大促进了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旅游业也因有了侨批档案的加持更显辉煌。例如,坐落于福建晋江新塘街道的梧林传统村落已是泉州旅游打卡的热门景点。2017年,晋江市政府对梧林传统村落进行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不仅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搭建了梧林和海外乡亲联系的桥梁,还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在历史遗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侨批馆旧址中,梧林侨批馆保存相对较好且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这也正是晋江市政府对侨村古村落进行修缮时,坚持修缮侨批馆的原因。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事业,将梧林传统村落打造成热门旅游打卡景点,为梧林侨批馆的投入使用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幢闽南红砖瓦厝砌就成的西班牙建筑风格西式洋楼,本身就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0年国庆节期间,梧林侨批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后,一跃成为大众喜爱的打卡“圣地”。如今,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成为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江市中小学研学基地,梧林侨批馆成为“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
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在2024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强调,构建特色文化旅游带,推出精品文旅线路和产品,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相生共兴。现从以下四点探索文旅产业融合路径。
从国家政策中寻找支撑点
2023年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求加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改善旅游消费体验等,这就需要强化政策保障在旅游领域落地落实。部分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文旅产业做出了任务要求。例如,《202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旅重点任务是建设世界遗产地文旅聚集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通过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出台,为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
从资源整合中寻找融合点
文旅产业融合能否成功不仅在于其难以复制的自然资源,还取决于其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例如,对侨批档案进行资源整合,应考虑按照历史文化价值、地理优势、名胜古迹、名人故事、民俗文化或者红色旅游等主题对侨批档案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即便是同一文旅项目,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要着眼城乡统筹,持续做好资源整合,才能打造富有特色且能够吸引游客的文旅体验项目。
在科技融合中寻找连接点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文旅产业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成了数字旅游产品、数字服务内容以及数字监管系统,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加深了文化旅游与技术融合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驱动文化旅游与科技相融合,增强了旅游的发展动能。特别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文旅项目,形成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在市场融合中寻找新业态
文旅融合发展是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也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新载体。市场前景决定了文旅融合的程度,新的旅游消费需求驱动了文旅新业态的形成。城市旅行、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生态旅行和智慧旅行等都是文旅新业态的旅行模式。要做好文旅产业市场融合,重点突出文化底蕴,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出精品文旅线路和文创产品,以期推动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
文旅融合背景下侨批档案的开发策略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探索“文旅+侨批”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对加强侨批档案资源开发尤为重要。
举办侨批档案展览
举办以侨批为主题的档案展览,通过图片、文字介绍、音视频等媒介,再配合讲解员的专业讲解,可以将侨批档案真实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侨批档案展览的选址和布展也拥有更多选择。档案展览要想吸引更多参展者,不能只将展览布置在档案馆、文化馆这类公共文化场所,而是应扩大选址范围,更多考虑热门旅游景点。例如,2023年12月15日,“丝路信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档案文献展在泉州市鲤城区源和1916产业园刺桐艺术馆开展,展览持续至2024年1月16日。源和1916产业园是对百年老厂区保护修缮后,以工业元素与闽南建筑文化为特色打造的旅游景点。刺桐艺术馆本身也是该景区的景点之一,将此次展览布置在该景区有助于增加参展者人数。同时,本次侨批档案文献展通过公众号、新闻、网络等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观众知晓率,使宣传效果事半功倍。笔者是在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上获得的本次展览信息,明确得知本次展览的时间和刺桐艺术馆的开馆时间,以便为参观展览提前规划好出行。本次以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图文并茂,从装饰到色彩都恰到好处。展览从选址、宣传途径、展厅设计到展出内容都非常成功。其内容既有海上丝绸之路元素又有侨批板块,既有实物展示又有视频讲解,即便是未曾了解侨批的游客,亦能激发其浓厚兴趣,促使其驻足探索。
汇编侨批档案文献
广东省档案馆和福建省档案馆都十分重视对侨批文献的开发研究,编研出版了多部侨批档案文献汇编。广东省档案馆编纂的《侨批档案图鉴》《广东记忆系列丛书:侨批故事》,福建省档案馆编纂的《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图志》,泉州市档案局(馆)编纂的《世界记忆遗产泉州侨批档案》等,虽侧重点不同,展示的侨批档案内容也各有特色,但都系统呈现了侨批档案的多元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研出版的侨批档案文献将部分侨批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又加以文字说明和解读,既满足了多样化的利用需求,又对侨批文化的推广、研究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由泉州市档案局(馆)和晋江市档案局(馆)联合汇编的《泉州侨批故事》收录了泉州本土侨批故事,讲述了海外华侨华人奋斗打拼、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支援革命等家国情怀的事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拍摄侨批档案宣传片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为更深入挖掘侨批档案价值,推动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侨批档案以纪录片、微电影、舞台剧、歌曲MV等宣传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例如,厦门歌仔戏《侨批》用舞台剧的方式,不但展现了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而且让观众感受到家乡侨眷等待侨批时望眼欲穿的感觉;侨批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从档案视角讲述了侨批背后的家国故事,该纪录片的推出不但推动了侨批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而且提高了侨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档案馆和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合作拍摄的系列档案文献纪录片《走近侨批》,以年度为单元,每年推出一季,计划拍摄三季,目前已推出第一季《家书,跨山越海》和第二季《批银,越洋之旅》,引发良好反应。通过纪录片向大众推广普及侨批档案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侨批的价值。
开发侨批档案文创产品
文化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如何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尤为重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档案文化IP从游客的知识、娱乐需求等角度展现了档案的文化价值。2024年,第17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泉州市档案馆于6月5日发布侨批主题IP,以“批脚”和“侨眷”为原型,促进侨批文化活化利用;福建省档案馆于6月7日推出“侨批馆”IP,打造了侨批档案主题沉浸式互动文化产品,包含《侨批馆》沉浸式互动阅读和“侨批馆”之“驿里巷”实景解谜体验。侨批主题IP将侨批档案融入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侨批主题活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侨批的价值和内涵。
开展侨批研学旅行
近年来,“研学+旅游”已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形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侨批研学旅行使侨批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2024年7月,泉州侨批馆举办“家国情怀寄尺素”研学月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和游客前来侨批馆参观与学习。学生通过在侨批馆展厅观看侨批,聆听讲解员讲述侨批故事,被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所渲染和启迪,能够进一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本次研学活动中,侨批馆还提供了信封和信纸,让学生通过手写侨批书信,感悟侨批文化的魅力。因此,档案馆应以侨批馆为研学基地,大力推动“侨批+研学”旅行,积极吸引学校带领学生走进侨批馆开展研学活动。学生在侨批馆中通过观看侨批实物、侨批视频等,可以学习华侨吃苦耐劳、情系桑梓、热爱祖国的精神,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有利于推进侨批档案活化利用,反之,大力开发侨批档案能为文旅融合带来新的机遇。侨批档案蕴含着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等优良品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素材。侨批档案以其自身的价值和独特性成为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档案部门应创新侨批档案资源利用的方式,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拓宽公众参与途径、推动多元协同开发等实现侨批档案与文化旅游的“双向奔赴”。
(作者单位:晋江市紫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