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属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实用、历史、观赏和旅游价值,但由于其数量稀少且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古树名木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对古树名木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现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如增加资金投入、强化保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古树资源的动态更新、成立专业的技术队伍等,从而有效应对古树名木保护中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古树名木的合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古树名木的概念
古树名木,是历经时代更迭和自然变迁仍旧屹立不倒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树木,不仅是大自然的古老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逾百岁的巨木被称为“古树”,其树体坚实、形态独特。而属于稀有品种、珍贵物种,或具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树木被称为“名木”。古树至少需要有百年的历史,并有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之分,有100—299年树龄的为三级古树,有300—499年树龄的为二级古树,500年及以上树龄的为一级古树,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很多古树名木受法律政策保护,禁止随意砍伐和破坏。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城街道驸马巷7号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内,有5棵三级古树。其中,古树编号为32080300007的白榆树,拉丁名为Ulmus pumila,属榆科榆属,树龄估测为120年,为三级古树,树高15米,树围2.3米,冠幅平均12米,东西方向冠幅10.5米,南北方向13米。该古树虽生长于平地,土壤类型为壤土,但因树池较小且周围为硬质铺装,其生长环境较差。当前对该古树采用了砌树池、支撑、避雷针等措施进行保护与养护。历史上,这棵榆树作为苏北民居的典型特征之一,常有水井相伴,蕴含着“饮水思源,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古树名木的是自然的奇迹,也是人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见证,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有助于追溯历史记忆,还为后代提供了观察自然变迁的宝贵教材。
保护古树名木的实际意义
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树木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还彰显了古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国家悠久历史的象征,其罕见性使之成为可以传递并记载国家历史和文化兴衰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历史价值。众多地区将古树视为精神象征和历史记忆的载体,保护它们有助于维系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增强地方社会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对古树名木进行文化价值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为后世提供历史依据,促进历史的阐释与传播。
古树名木是名胜古迹中的风景
古树名木作为历代陵园和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或矗立于景区、寺庙,或生长于宗祠、村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对于种类繁多的古树而言,其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以奇、俊、古等特征著称,具有天然的美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观光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与欣赏。
古树名木是制订树木计划的重要依据
古树名木在树木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古老的树木大多对当地气候、土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环境特点,通过研究古树的生长习性、疾病抵抗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得知当地树种最佳栽培条件和管理方式。这对引入适合当地生长的优秀植物、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为绿化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古树名木是制订树木计划的重要依据。
古树名木能够稳定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
历经岁月洗礼,古树名木具有稳定的生态功能,与周围环境形成紧密契合,从而构成了以古树为核心的稳定生态系统,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生存的环境,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由于古树高大挺拔、树冠宽大、叶片面积大,通过遮阴可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对城市的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此外,古树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质量。古树还具备吸附滞尘、降低噪声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充分彰显了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
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人为损伤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腾出空间或进行城市化建设,对古树名木进行了不顾实际的砍伐或移植,忽视了古树名木的价值,没有根据其区位进行合理规划,大量的古树名木因此不能生存,既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又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流失。部分不法分子为获取古树名木的珍贵木材和其他经济利益,采用非法手段伐木,为古树名木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此外,因重视程度不够、人力不足、宣传不力等问题,部分居民与游客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不足,随意攀爬或破坏、乱涂、乱画、乱刻和乱丢垃圾等现象频发,对古树名木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其生存能力逐渐减弱。
自然灾害的影响
古树名木通常比较高大,难以对其实施封闭保护,因此,其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台风、地震、洪水等极端天气现象或地质活动会对古树名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还对其生长和发育造成了长远的影响,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管理不规范
古树名木的管理工作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部分林业部门对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与管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存在随意性和不一致性。由于缺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在古树名木的日常维护、环境保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很多地方的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另外,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监测机制,导致古树名木生长发育过程呈现不规律性,进而使得诸多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未能得到有效实施,这些都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处罚措施不严格的情况,使一些地方在面对保护与开发古树名木的矛盾时,通常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忽视对其保护。
病虫害侵蚀
古树名木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多种害虫的侵袭,这些害虫包括柳蓝叶甲、春尺蠖和黄斑星天牛等,它们会在古树的树皮、树干上钻洞产卵,不仅破坏了树木的外观,更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营养吸收。柳蓝叶甲的幼虫会导致叶片上出现黄白色的斑点,最终使叶片枯黄并脱落;春尺蠖的幼虫会吃掉叶片,造成叶片残缺,特别是在春季新叶生长期间,叶片受损不仅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使树木整体看起来不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树势减弱。若不及时加以干预和治理,许多古树名木的生命岌岌可危。
古树名木的保护对策分析
增加资金投入
在国家的公益事业中,对古树名木进行适当的保护,既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文、生态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资金投入可以用于多方面,包括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修复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在日常养护方面,专业人员可以通过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证古树名木的健康成长;也可以通过设立古树名木应急救护储备基金,对古树名木的突发情况作出迅速反应和有效保护,如对因自然灾害或病虫害造成的损伤进行修复,可使用基金采用高品质的修复材料和设备。建立古树名木救助保险制度,对古树名木实行定期定额保险策略,以确保在发生灾害时能获得一定的救援资金,减轻经济损失负担。
图1 保护(作者自摄)
强化保护意识
众多地区古树名木的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这给古树古木的保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仅凭林业部门难以对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因此,要加强对保护古树名木的社会宣传,使古树名木在科研、旅游、文化、生态、鉴赏等方面的价值得到更多推广,让广大群众意识到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并能主动投身于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利用互联网、电视、短视频等宣传手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在古树名木的周边设立明显的保护标识,提醒游客和路人注意爱护这些珍贵的树木,避免对其造成损害。与教育部门联合,在中小学等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展览和宣传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古树名木作为自然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图2 标识(作者自摄)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根据我国古树名木的实际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并加强执法,对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以此推动古树名木的管理与保护更加规范化、有效化。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科学划分部门职责,并通过定期评估,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的登记和维护。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才能使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更加细致、合理。
古树资源的动态更新
对古树名木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全面、实时的古树名木数据库,不仅包含古树的基本信息,如树种、年龄、位置、健康状况等,还要定期更新树木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及环境变化等信息。利用无人机巡查和物联网传感器等,获取古树的生长数据和环境数据,及时发现古树生长中的异常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通过建立博物馆、储备库,将因灾害而倒塌或鉴定为不能存活的古树名木“迁”入博物馆,以重点陈列等方式,对其历史、典故、养护等进行更深入地宣传。通过定期普查,建立古树名木的储备库,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古树名木资源的动态更新,确保古树名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成立专业的技术队伍
林业部门可以成立由树木学、植物保护、园艺学等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用技术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其持续掌握最新的保护技术和方法,提升其管理能力。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利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和监测,并对相关问题制订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具体保护措施,优化工作质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区域部门无法解决,要将其上报上级机关,寻求技术指导和财政支援,实现工作联动机制,共同研究合理的解决办法。
科学防治天气灾变
为减轻气象灾害对古树名木的潜在破坏,要密切关注当地气候特征和气象预报,利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暴雪等,以便制订应对极端天气的详细预案,包括对古树名木的加固措施、保护策略和应急响应计划。例如,安装避雷针可以有效降低雷电对树木的损害;在台风季到来前,对树木进行加固处理,对可能会被台风吹断的枝条进行修剪,减少对树木的潜在威胁,对树干的空洞进行及时修补,以增强树木的抗风能力,防止其在风暴中倒塌。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对树枝进行修剪,减少因树枝过重或结构不稳定而造成的损害。在冬季和春季,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用稻草或草绳缠绕树干,或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保护树木免受冻害。
深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对于年老的古树名木,由于其生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因此需要额外关注对其的环境保护。应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智能监控,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要及时清理古树周围的垃圾和碎片,防止真菌传播,并使用化学药剂和物理方法,采用科学的方式防治害虫,定期进行树干涂白等保护措施,确保古树免受病虫害侵害。
目前,我国古树名木保护面临诸多难题,存在人为损伤、自然灾害、管理不善和病虫害侵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保护工作的成效,也对古树名木的长远保存构成威胁。本文从保护视角出发,针对现存的问题,从政策、资金、技术、公众参与等方面,综合采取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古树名木的高效、科学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周恩来故居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