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使命与未来

2024-11-12 00:00:00李剑
文化产业 2024年30期

文物修复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的培训和交流,对新时代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使命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2018年6—9月,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在湖北工业大学举行。笔者通过此次培训,对所从事的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特点,以及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使命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文物修复工作的价值及特点

文物修复概念及价值

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是全体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大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的“妙手”,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与修复,让残损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并完整地、艺术地展示给观众。

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应仅是单纯的延续文物生命或为了修复而修复,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包括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文物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等。

修复文物,使人们能够通过文物跨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先人的智慧,从文物中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的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文物修复工作的特点

1.文物修复工作具有继承性

老一辈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倾其一生,将自己的所知、所学都用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事业上,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发挥特长、触类旁通、刻苦钻研,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修复了无数件精美的文物,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作出巨大贡献。老一辈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其经验技能的学习主要依靠师承关系,由师傅对徒弟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徒弟经过多年实际磨炼后得以心领神会,进而熟悉技艺,大多技术依靠父子相传,且同行之间存在技术保密现象,各流派及每位师傅都有各自的高超手艺和“绝活”。这种传承方式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且受限于师傅的精力,因而所带的徒弟人数较少,传承范围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当前社会对大量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的传承方式存在一定限制性,既需要继承也需要革新。

对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需要对过往经验中各种文物修复的技术加以梳理总结,包括各个地区、各种文物、各个流派,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查与记录,重点关注濒临失传的技术。再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系统化汇总,分析各自的特长和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归纳和制订今后传统文物修复工作的规范标准。这样,既继承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又发展和规范了文物修复技术。传统的发展流派、继承方式以更加科学和有序的方式得以传承。

2.文物修复工作具有时代性

文物修复伴随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工艺。我国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本身也可看作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它不是瞬息形成、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不断发展的技术及变化的需求,在传承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不断自我完善。传统文物修复的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手段和方法代表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文物的修复标准也和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大众追求和文化理解密切相关。这一特征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文物本身历史的一部分,通过对带有时代性的已修复痕迹的分析,能够精准地追溯其修复的时间,而当多种不同时代的修复技法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时,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演变。进入21世纪,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得到空前的发展,现代化带给人们新的技术与设备,这便要求文物修复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新的科学技术进行新一轮的进化,不仅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修复工艺进行记录、传承和研究,更要将科技和传统融合,发展更具有新时代适应性、科学性的文物修复工作方式和方法。

3.文物修复工作具有综合性

由于文物种类的多样性、文物价值的唯一性、文物修复的复杂性等原因,文物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必然具有针对性强、精密度高、技艺高超的特点,对修复工作者在性格、知识储备等方面有综合性的要求。同时,在本身的理论构建、技艺完善、科技含量、延展能力等方面也有综合性的要求,如修复保护的方案设计,如何对展示利用文物的文化内涵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如何通过修复保护工作了解、挖掘文物中潜在的文化精神点进行文创开发等。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学科,已日渐成为文物工作者的共识,要求各学科之间进行紧密合作,也是多学科知识再次应用实践的过程。

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情况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文化和旅游部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由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承办的“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创办以来的第一个文物保护技艺项目。该项目旨在深化古陶瓷修复理论知识体系,壮大古陶瓷修复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陶瓷修复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陶瓷文物修复技能;能够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考古与研究、高校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等部门从事陶瓷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项目组经过专业、严谨的筛选,从报名的180余人中遴选出具有一定文物修复基础的30位青年学员进行培养。这30位学员来自全国15个省市,包括文博系统、专业修复机构、高等院校等不同领域,都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经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是充满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文物修复行业的青年从业佼佼者。

此次研修班中,15位国内陶瓷保护修复界的大师先后为学员进行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国家级传承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蒋道银,中国文物协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陶瓷研究专家王光尧,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奇,著名陶瓷修复专家于爱平,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古陶瓷修复专家高桂林,浙江省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楼曙红,首都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吕淑玲等。其中,有多位传统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人,他们年轻时通过老一辈“口传心授”的方式,再加上多年的从业经验,深谙传统修复技艺的精髓。

第一阶段,2018年6月20日—7月20日,在湖北工业大学进行集中授课,老师们讲授了古陶瓷文物的发展历史、科学的检测方法、修复新材料与新技术等内容,也“手把手”示范了传统工艺中古陶瓷文物的拆分、清洗、粘接、打磨、打底、上色等实践操作要领。不仅提升了学员的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涵养,使其较好掌握了陶瓷器文物清洗、脱盐、粘接、补配、作色等技能,还在培训期间考察了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博物馆等地,开展了古陶瓷修复及文物保护研讨会,培训结束后,每人独立完成了2件陶瓷文物本体保护修复;提交了1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学术论文,并在湖北工业大学进行了第一阶段成果汇报展。第二阶段,2018年7月19日—9月30日,以自主实践的方式进行,并于9月28日在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举行了成果汇报展。

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目标,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研修班不仅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技艺,还囊括了更丰富的内容,促进了古陶瓷修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推广。对聘请的15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影像记录,内容涉及古陶瓷全方面研究和修复的所有技法,不仅保障了教学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还能够促进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公众化。二是完善器物e53d0a0062945a0152998aa95b7c31b5的修复和完善理论。针对古陶瓷修复中的局限性开展教学,让学员在老师指导下修复不同种类的陶瓷器,使其取众家之长,弥补其在修复手法和理论上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并且后期可以对比不同技艺,进行分类梳理,以期形成科学、权威的古陶瓷修复理论指导。三是详细记录了现场教学实操过程和专家专题访谈的内容。四是拓展综合材料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尤其是对非文物类的陶瓷器,鼓励学员们勇于尝试,创新性的结合锯瓷、金缮等工艺,修复破损的传统文化的陶瓷类载体。

在培训班中,学员们通过与老一辈修复大师的互动学习,结合对老一辈专家技法和绝活的多媒体实时记录,对传统技术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整理,使学员们对传统修复技艺产生了直观、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修复工艺强调保持文物的艺术效果,此修复理念至今仍主导着文物修复的技术实践。这更加明确了传统文物修复技艺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帮助学员们牢固建立了继承、弘扬传统文物修复工艺的牢固信心。未来,青年修复者在工作和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中,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科学,提高了传统工艺的传播度和认可度,这既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学习和发展,又对扩大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和传播范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博物馆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使命和未来发展方向

博物馆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处在文物保护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求更高水准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既是对我国文物工作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对我国文物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并为文物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推进文物的合理利用、激发博物馆活力、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文物修复的任务由抢救性保护到保护利用并重,这是对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更高要求。

博物馆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使命

新时代,文物修复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求博物馆青年工作者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长为文明传承的延续者,时代变革的推动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的培训与交流,新时代博物馆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应该有以下使命。一是认真继承。对有失传风险的传统技术,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必须认真继承文物修复工作中对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总结和继承、运用。二是理论总结及梳理。要对固有的、行之有效的文物修复传统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将其分门别类地梳理和记录。三是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和统一的执行标准。四是人才培养。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难度,但当前拥有难得的发展契机。应加强业内学术交流,如举办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研修班等专业培训;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积极开展文物修复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确立中国特色的文物修复理念。五是推广宣传技艺与工匠精神。继承老一辈文物修复者的匠人精神,传承其绝活,继承其匠心,以文物为本,通过缜密思考,总能独运匠心,用创造性的方法加以解决。正是这种用心、专心做事的精神,才能让一件又一件文物得以修复,使其有机会再现于世。这种精神值得在全社会推广、弘扬,它俨然成为文物承载信息的一部分。

博物馆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发展方向

首先,新时代背景下,文博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带来了新挑战。从业者只有不断提升个体综合能力,在工作理念上融合传承与科学性,在研究水平上保持先进性,在技艺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保留传统师承制模式的情况下,要积极拓宽学习渠道,采用合作机制,如博物馆与博物馆间的合作交流;博物馆与高校间的协同实践;博物馆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进行理论探索;将博物馆作为科班学生校外实操培养的基地等。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必然不再是自身的单打独斗,而是以合作共赢、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对文物修复事业必然有更加积极的效果。

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博物馆藏品的守护者,更是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的人才力量。未来,博物馆青年必将在博物馆发展中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新时代的博物馆青年是文明传承的延续者,思想更为多元,表达形式更为多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博物馆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为保护与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推进全社会树立文化自信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