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中地理标志文化的数字人文传播

2024-11-12 00:00:00周俊成
文化产业 2024年30期

文化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方式、成果的历史积淀,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转轨、制度创新、文化变革是现代文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地理标志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遗存至今的文化记忆,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传统的地理标志文化在传播时会受到时空限制,而数字人文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传播模式,其兴起为地理标志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价值与数字时代需求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基于文化转型视域,以地理标志文化为切入点,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构建模式,以期实现地理标志文化形态的数字人文传播,使地理标志文化获得更加大众化、多元化的表述空间,为实现地理标志特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提供创新思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有学者指出,数字人文是指将数字技术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研究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其强调在文化、历史、语言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文本挖掘、虚拟现实等工作,更深入地理解、传承和呈现人文领域的知识。在文化转型视域下,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逻辑正在转变,这不仅能推动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多元传承与发展。

地理标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地理标志文化的概念

在世界知识产权领域,地理标志是一个法律概念,在我国,人们习惯称之为“土特产”,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以来被各国视为国家战略。地理标志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根本原因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品质和蕴藏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概念中虽阐述了地理标志是作为产品来源的标志,但也明确了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属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基因。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20年9月14日,我国与欧盟正式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对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地理标志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

地理标志的形成大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大多记载于各类志书中,有的也呈现在民间文学中,其不仅记载和呈现了产品本身,也生动再现了当时与其相关的经济社会状况。探寻地理标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对认识和理解地理标志,提升人们对其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以“普洱茶”地理标志为例。普洱茶生产于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因旧时主要产地和集散地均在普洱,故得名普洱茶,其历史可以追溯至神农时代。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普洱茶因此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源头之一,承载了千年的饮茶传统。据《续博物志》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可见,在历史文献中,早在唐代就已有关于普洱茶的记载。《茶经》中提到了普洱茶的采制和品饮方式,明代《滇略》、清代《普洱茶记》等书中也都有关于普洱茶的明确记载,这为普洱茶历史文化记忆的体现提供了书面的证据,深刻地展示了普洱茶等地理标志都是融艺术、经济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弥足珍贵的文化形态,是文化记忆的支撑与载体,为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条件。

地理标志文化转型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地理标志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地理标志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一方面,地理标志文化的概念在社会中的认知逐渐提高,人们对地理标志的了解不再局限于其是商品的标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地方特色,其在国际上的认可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国际贸易和交流,地理标志产品得以向全球消费者展示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全球消费者对其产地和文化的认知与认可。另一方面,地理标志文化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挑战。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文化交流的多样化,使得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变得更加复杂,部分地区可能面临传统技艺和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或取代的风险。因此,在维护传统的同时,需要借鉴一些先进技术和保护经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导致其文化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传递和传播。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逐渐探索新的形式,拓宽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渠道,文化转型势在必行。

地理标志文化转型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上来看,文化是一个不断演变、适应社会变革的系统,我们要保持对文化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理解。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方式需要不断创新,采用符合当代社会语境和文化需求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不是僵化、守旧的。地理标志文化的形成不是随心所欲的,其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反映了民族性、地域性等差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映射和实践活动的产物。传播理论中强调文化的可塑性,地理标志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要借助新兴媒体和数字化技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传播的要求。在理论逻辑指导下进行文化转型,更注重观众的参与感、互动性,以及传播内容的多元和深度。理论逻辑告诉我们,文化转型是一个积极的变革过程,是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从现实逻辑上来看,我们需要关注当下社会的现实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标志文化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对“两个大局”的现实考量,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以期“在国内构建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建设逻辑和建设形态,在国外稳健推进由含蓄到主动的范式转换以应对大国文化霸权挑衅”。社会结构、人群特征、消费习惯等都在不断变化,而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方式需要根据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地理标志文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途径,找到更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可以通过定制化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更精准地把握不同群体的兴趣和需求,让传播方式更富有包容性和个性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需求,提高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传播的要求更加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媒体和在线平台,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加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通过用户生成内容、互动式活动,借助影像、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地理标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数字人文传播在地理标志文化中的应用

关于数字人文的定义和内涵,业内尚未达成一致,不同学者对数字人文有着不同的理解。部分学者将数字人文的起源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计算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尝试,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学术文献中,近年才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杰弗里·罗克韦尔认为数字人文是将数字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人文教学和研究。在人文学科领域,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和解析人文现象和文化遗产的技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地理、虚拟展馆等领域。布萨认为人文计算的最重要结果并不是加速传统人文研究的速度,而是给传统的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阿莱达·阿斯曼在《记忆中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媒体图像作为文化表征形式具有重要的建构价值。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人文资源,提高人文研究的效率和精度,通过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可以以更具创意和互动性的方式传达地理标志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对日益发展的数字环境,人文学科研究者急需运用相应的工具和平台对这些数字化人文资料进行组织、标引、检索和利用。

地理标志文化的数字人文传播策略

交互体验式传播

地理标志文化的数字人文传播要注重互动性体验的设计,恰如亚当斯所言:“人们在访问一个承载着共同记忆的地方时,头脑里通常带着来自电影、电视、小说和其他文本的记忆。”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地理标志文化创建交互式的数字地图,使地图更具吸引力和视觉性,用互动的模式为观众提供便捷的了解路径以及更为沉浸式的体验,让人文领域的展览和展示得以数字化,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时间。交互式数字地图可以让人们在线上便利地获取和查询图书资料,虚拟展馆可以展示文化遗产和历史脉络,以此保护和传承地理标志文化。互动体验式传播也涵盖了对于线上数字平台的选择,如建设专属网站、创建移动应用,以及保持在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与活跃度等。数字化战略应考虑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不同平台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根据文化特点和目标受众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以确保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地理标志文化,并积极参与对其的传播。将地理标志文化的核心内容数字化,将文化故事、传统技艺、产品制作过程等内容以数字形式呈现,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元化的数字媒体技术深入介绍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工艺、历史渊源等深刻的人文内涵,创造具有感染力、故事性、情感共鸣的数字人文内容,借此深化观众对于地R+vPD1kcZ2Grev5PwfjH+A==理标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线下,可以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如展览、节庆、品鉴会等,提供直接有效的体验形式,通过直观的方式,增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个性化内容互动推送

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大众的偏好和习惯,实现地理标志文化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包括定制化的信息推送、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数字传播的精准度,增强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为大众提供更加动态、个性化的地理信息体验。例如,根据不同的地理标志文化类型设计相对应的互动式线上活动,如网络讲座、文化沙龙、技艺工作坊等,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鼓励大众作为参与者参与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与粉丝互动,分享地理标志产品的制作过程、背后的文化故事等。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拓展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渠道,实现由观众到参与者的转变,用实践参与和人文情怀为大众打造地理标志文化的双重、丰富体验。例如,推出在线教育课程、文化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受众进行文化信息的精准投放,使观众不仅能够在数字平台上了解地理标志文化,还可以深入学习和参与文化传承。为了提高地理标志文化的数字可见性,使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筛选不同类别的群体,优化关键词、提高网站质量,确保地理标志文化内容更容易被找到。

本文主要探讨在文化转型视域下,地理标志的历史文化记忆与价值体现,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其进行文化转型的逻辑,聚焦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人文思维以及地理标志的独特文化元素,推动地理标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文中明确了数字技术与人文思维相互交融,阐述了数字人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的运用,更是要将科技与人文内涵相结合。在地理标志文化传播中,数字人文传播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地理标志可以更加具有参与性、互动性,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增强大众的认同感,凸显数字人文这一转型对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地理标志文化的数字人文传播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促进文化资源的交流共享,推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在当下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对有形地理标志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还是对无形地理标志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抑或是对地理标志文化想象意蕴的数字化模拟与复原,数字人文技术无不让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更具活力,其提高了地理标志文化的数字可及性,让大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及时获取文化信息,实现地理标志文化的广泛传播。沉淀在历史中的地理标志文化既需要在当前时代语境下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延展,也需要根据当下的社会需求赋予文化内涵以时代意义。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数字人文创新,本质上是寻找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新的时代记忆与打开方式,进而构建其未来形态,最终达成二者的互动与共生。

综上所述,开展地理标志文化内涵探究,了解其历史文化记忆与文化价值,结合当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将地理标志文化传播融入数字人文实践应用,既是对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创新思考,也使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更具传承活力,为传统文化的数字人文创新提供创新思路。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