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辨析题的失分原因及复习建议

2024-11-11 00:00:00孟文静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4年9期
关键词:答题观点错误

河南省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辨析题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用灵活多样的语言设置问题,旨在引导考生认真思考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后,对试题给出的观点加以辨别和分析。辨析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主观题,对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辨析题的情境通常较为复杂,材料中的观点或做法,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片面,有的正误交叉。因此,辨析题既要求“辨”,又要求“析”。“辨”,也就是辨别观点正确与否,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情境,亮明态度;“析”,就是对题中正确的观点分析原因,对题中错误的观点指出错误之处并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对观点片面的补充完整后并分析原因。考生在答题时必须要先仔细认真审题,找出“辨点”,辨别正误;接着再进行细致分析,写出观点正误的原因。在辨析过程中应避免单向思维,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作答。

一、辨析题失分原因分析

在河南近几年的道德与法治中考中,作为难度较大的辨析题,学生出现的问题较多,失分比较严重。笔者分析了近几年郑州市考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理解题意方面、思维逻辑方面、答题规范方面、知识储备方面等。

1.理解题意方面。

辨别错误:学生在解答辨析题时,首先需要对题目中的观点或现象进行准确而细致的辨别。然而,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清或理解偏差,导致对题目中的核心观点或事实判断错误,造成在后续的分析中偏离了正确方向,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忽视隐含条件:在历年中考辨析题中,有些辨析题会包含一些隐含条件或深层含义,而这些往往是学生解答时容易忽略或误解的地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考试时,部分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或思维惰性,忽视了这些隐含条件,导致分析不全面或结论错误。

2.思维逻辑方面。

条理性不够:辨析题要求学生对观点或现象进行有条理的分析。然而,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思路不清晰和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导致分析过程杂乱无章,答案条理不清晰,不能让阅卷老师把握答案的核心观点和论证过程。

层次不清:在解答辨析题时,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层次结构进行阐述。但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思维混乱或缺乏训练,导致答案层次不清,不能清楚剖析问题本质和内在联系。

逻辑错误:部分学生在分析辨析题时,逻辑错误,如因果倒置、偷换概念等,这些错误严重影响其答案的合理性和说服力。逻辑错误不仅削弱了答案的内在一致性,还可能让阅卷老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产生质疑。

3.答题规范方面。

格式不规范:辨析题有一定的答题格式要求,如分点阐述、标清序号等。但部分学生在答题时忽视了这些格式要求,导致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答案的层次性和可读性差,进而影响阅卷老师对答案的理解和评判。

语言不规范:辨析题在答题时要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析,以确保答案清晰、严谨、有说服力。然而,部分学生在答题时使用口语化语言或网络流行语等不规范的语言,导致答案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严重影响答案的质量和评分。

卷面不整洁:部分学生在答题时由于时间紧张或书写习惯不好等,导致卷面不整洁、涂改严重。这不仅会影响阅卷老师的阅读体验,还有可能因为超出答题区域而被扣分。

4.知识储备方面。

知识掌握不牢固:辨析题涉及的知识往往较为广泛且具有一定的深度。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复习不够全面,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导致答案质量不高。

综合运用能力较弱:辨析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然而,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缺乏练习或思维僵化等,导致在答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复习建议

解答辨析题是“辨”与“析”的有机结合,不能只“辨”不“析”,也不能只分析为什么错误而不分析为什么正确。辨析题要求考生不仅要“辨”得准确,而且要“析”得有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及建议。

1.提高理解题意能力。

策略及建议: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确保学生能理解题目中的核心观点或现象;引导学生识别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深层含义;提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并讨论,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等等。学生要加强审题训练,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积极参与讨论,查找自己审题方面的不足并改正。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一道辨析题,然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

“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我们应树立合作意识,不能有竞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学生读完题目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题目中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合作意识’和‘竞争’这两个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

2.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策略及建议: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有条理地分析观点或现象,比如因果分析、对比分析等;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训练,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逻辑推理题目或组织一些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某个观点进行质疑和反思;等等。学生要掌握一些逻辑分析方法,比如因果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积极参与课堂辩论活动;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观点,并敢于提出质疑;等等。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观点:“政府搭建了行使民主权利的平台,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支持或反对这一观点的理由,并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规范答题格式和语言。

策略及建议: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并反复强调辨析题的答题格式和要求,如分点阐述、标清序号等;提供一些具有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的辨析题的参考答案,让学生观察学习和模仿;强调语言规范性,要求学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口语化或网络流行语;等等。学生要明确答题要求;平时复习时要对比分析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之间的差别,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道典型的中考辨析题及其参考答案,让学生学习如何分点阐述、如何标清序号、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自己写出这道辨析题的答案,并进行自我点评和修改。通过练习,让学生形成重视答案格式和语言的良好习惯。

4.加强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策略及建议:教师要指导学生系统复习辨析题可能会涉及的知识,并确保学生掌握牢固;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综合性辨析题让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解题当中;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交流和分享来加深理解和记忆;等等。学生要系统复习知识,把知识掌握牢固;进行必要的综合练习,学以致用,并及时反思;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等等。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综合性辨析题,如:“‘科技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5.其他辅助措施。

策略及建议:定期进行模拟测试,让学生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减少考试时的紧张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提高答题水平;等等。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模拟测试,让学生熟悉考试时间、考试类型和流程,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锻炼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在测试后,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个体差异,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担忧和压力,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答题观点错误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在错误中成长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观点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不犯同样错误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