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教师教学。”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法治试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素养导向,严格依标命题,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助力思政课铸魂育人。通过分析今年开封市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非选择题答题情况,笔者希望对该学科的教与学有所帮助。
一、非选择题答题分析
河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非选择题满分36分,开封市中考学生平均得分只有21.17分。经认真分析,主要失分原因如下。
1.基础不牢,能力不足。
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中的不少试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平时重视教材学习,紧密联系时政与生活,这些基础试题就能迎刃而解。如第18题,试题材料源自于教材,如果学生在阅读题目后,能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服务社会、分工协作、提升技能”等信息,则很容易调动所学知识答出“亲社会行为、关爱社会、实现生命价值、善于合作”等要点。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如第20题第(1)小题,问的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有的学生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有的学生答的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有的学生答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方法,甚至有学生回答要去敬老院或其他场所进行志愿服务等。第21题,一是活动时间在题目活动方案中有标注,但是很多学生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信息,在活动流程中写出了其他时间,使得整个答案非常撕裂;二是没有注意到三道小题之间的衔接关系,很多学生回答第(3)小题时,所写内容不是第(2)小题回答的活动形式的活动流程。
3.思路不清,条理不明。
一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泛泛而谈,所写答案没有回答知识,只写材料提到的内容;或者没有联系材料,只回答知识。还有一些学生对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不清晰,比如不知道辨析题的答题要求。一些学生在回答第19题辨析题时,逻辑不清晰,没有亮明观点,或者只是简单地回答对或错,而没有指出观点对在哪儿,错在哪儿,没有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最后也没有点明应该怎么做。第20题第(1)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情境材料回答学习方法,一些学生没有依据材料作答,或仅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说明,如只泛泛回答看新闻、看视频等。
4.经验不足,实践缺失。
如第21题,很多学生由于平时参加研学活动少,缺乏相关经验,对于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流程的具体内容把握不准。“活动目的”应是活动希望达到的效果。“活动形式”应是一个具体的活动名称,但太过宽泛的“校园活动”之类的说法是不符合要求的。“活动流程”是指活动中的具体过程,与活动的准备工作无关。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此题,与学生在平时参与活动时没有注意活动的整体规划,仅关心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关,同时也和学生过于注重答题模板有关。
5.字体潦草,卷面不整。
在评卷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字体潦草、字的大小不一、行与行不对齐、字与字之间间隔过小,以及有大片大片的涂改等情况;也有不少学生答案不分段落,不标序号,“一逗到底”,影响试卷评阅和整体得分。
二、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答题情况对教与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落实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中第18、19、20题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问题,第21题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背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学要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心学习、深入思考教材的各个栏目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拓展探究。如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第18题,是对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6页“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内容的改编。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打牢基础,深化理解与应用,并在阅读与训练中不断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评价事物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2.精准审题,明确方向。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如果学生没有审清题目要求,不清楚题目类型,盲目作答,只会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道德与法治非选择题,有的题目问的是原因、意义,有的题目要求对观点和行为进行评析,有的则是有限制的开放性试题,如果没弄清题目要求,答再多都没有用。审材料也同样很重要。中考试题的材料都是精选之后又重新整合的,没有多余的语言,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针对问题,迅速审出关键词,为答题指明方向。学生平时必须加强审题的专项训练,注意审出试题立意、设问方向、材料层次及关键词。
3.培养思维,理清逻辑。
高质量的答案具有层次清晰、叙述严谨的特点。试题任务一般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看”四类。“是什么”类任务一般包含“由此可见”“表明”“说明”等字眼,答题方法则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什么”类任务一般包含“原因是”“说说理由”“为什么”等字眼,答题思路则为“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时政,紧扣问题作答”。“怎么办”类任务一般包含“给我们什么启示”“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等,答题方法则是“从材料中归纳、从课本知识中寻找,结合时政语言作答”。“怎么看”类任务一般包含“评析”“辨别与分析”等字眼,答题思路则是“亮明观点,分析原因,正确的阐明理由,错误的阐明理由并改正过来或补充完整,最后落脚于学生应该怎么做”。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第19题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解答。
4.重视实践,创新作答。
实践性、创新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特征。参加具体活动是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举办活动的条件。学生要积极参加研学、劳动实践、比赛等实践活动,了解活动的具体模式,熟悉活动的流程,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只要学生能运用学科思维来解答问题,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2024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第21题要求回答活动的目的、形式、优点和流程,如果平时学生有这方面的实践经历,解答此题就会轻而易举。
5.强化训练,规范作答。
卷面脏乱、字迹不清、错别字多是低分考生的通病。因此,学生在平时要强化训练,注意字词用法,保持卷面整洁,学会分段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