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2024-11-11 00:00:00梁妍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点。“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已经描绘出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施政思路的轮廓。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中,农民增收不仅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的关键,更是构筑农业强国的基础保障。本文立足实际,基于对通辽市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和困境分析,探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旨在助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农民增收

一、通辽市农民收入构成的基础情况

(一)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应对复杂且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多重超出预期的挑战时,通辽市各级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我们紧密围绕“五大任务”,高效协调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辽市的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基本民生得到了有力而有效的保障,为通辽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端和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通辽市的GDP达到了1609亿元,GDP增速为5.20%。其中,第一产业贡献了407.2亿元,增长率为4.2%。第二产业贡献了492.9亿元,增长率为4.9%。第三产业贡献了708.8亿元,增长率为5.9%。从产业占比来看,第三产业超过了40%,成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辽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04元,同比增长6.2%,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67元,增长8.3%。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通辽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农牧民收入的逐年增长,这些因素对于推动整体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通辽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通辽市的农村和牧区积极发展科技农业,农牧民的收入持续增长。粮食产量增加,畜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林业和渔业也实现了稳定发展。2023年,通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了4.2%的整体增长。具体到各个行业,农业产值增长了2.5%,林业产值增长了8.4%,牧业产值增长了6.9%,渔业产值增长了2.8%,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了8.0%。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牲畜存栏量同比增长了7.16%,其中牛存栏量增长了10.47%,羊存栏量增长了5.02%,生猪存栏量增长了9.56%。截至2023年11月末,牛、羊、猪的出栏总量达到了861万头(只),同比增长了5.5%。其中,肉牛出栏量达到107.8万头,同比增长了6.6%。肉羊出栏量达到438.1万只,同比增长了4.2%。肉猪出栏量达到315.1万头,同比增长了7.1%。肉类总产量达到了58.6万吨,同比增长了5.7%。其中,猪肉产量为27.4万吨,同比增长了6.6%。牛肉产量为21.6万吨,同比增长了6.9%。羊肉产量为8.3万吨,同比增长了2.0%。禽蛋产量为4万吨,同比增长了2.1%。牛奶产量为45.2万吨,同比增长了43.4%。通辽市的肉牛和生猪养殖规模以及肉类产量在自治区内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通辽市畜牧业的繁荣景象,并为推动农牧业经济的增长作出了显著贡献[2]。

(三)通辽市农民收入情况

在对通辽市农村和牧区进行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该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年扩大。这一现象揭示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及城市居民。截至2023年,通辽市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两倍。进一步分析2021年与2022年的数据,我们注意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在2021年高于2022年,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有所放缓。

通辽市城乡之间在可支配收入上的差异显而易见。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需加大对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以推动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繁荣。数据显示,通辽市城市居民在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方面普遍优于农村居民,尤其是财产净收入的差异较为显著。通辽市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自2014年以来逐年下降,从70.94%降至2021年的62.37%,而转移净收入的比例则从2014年的10.49%稳步上升至2021年的19.91%。特别是自2016年起,转移净收入的比例每年都有所增长。财产净收入的比例从2014年的3.90%降至2021年的2.90%,而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则相对稳定。在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的农业净收入从2014年至2021年增长了近1.6倍,尽管牧业净收入在同一时期增长了近2.3倍,但农业净收入依旧是经营净收入的主要部分。这些数据表明,通辽市农村居民的经营收入占比正在逐渐减少,而转移净收入占比则逐年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持续投入以及对农村居民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导致农村居民的转移净收入相应提高。然而,这也反映出通辽市农村居民的财产净收入比例较低,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尽管通辽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都在逐步增长,但城市居民的财产净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此外,农村居民的资产尚未实现像城市居民同样的市场化。目前,通辽市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经营性收入,而整体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3]。

二、通辽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困境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

通辽市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依旧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导致了产业间融合度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链的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限制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以2022年为例,通辽市玉米产量达到了175.63亿斤,然而,以玉米为原料的大型工业企业的年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一半,仅为79.84亿斤,加工转化率仅为45.5%。特别在玉米产量最高的科左中旗,尽管产量高达46.24亿斤,却未发现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副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和特色产品的经营能力均显不足。通辽市虽然盛产多种特色农林产品,如杂粮杂豆、荞麦、辣椒、甜菜、花生、沙果、沙棘、海棠、山杏等,但缺乏规模化深加工企业,导致多数产品以原材料形式销售给外地加工企业或出口,未能充分发挥特色产品的效益。通辽市作为农牧业大市,市场运营体系尚不完善,未能将优势、优质和特色农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也未能实现高效益。尽管通辽市拥有丰富的特色农牧产品,但其加工和包装技术水平有限、市场营销方式较为传统,品牌建设缺乏投入和意识,这些因素都使得通辽市在与其他优势地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

(二)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

通辽市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长期以来处在相对较低水平,这不仅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还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有所下降,但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在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利息、租金和土地征用补偿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土地等重要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农村居民的财产权利不完整,限制了资源向资产的有效转化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尤其在农村土地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通辽市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最小。此外,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这主要是因为农民所拥有的宅基地无法成为可进入市场交易的资产,农民因此无法从中获得房产收益。因此,为了提升通辽市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应重点关注与农村土地改革相关的进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强调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对通辽市的小农户而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农户通常缺乏现代生产技术和对管理优化的全面理解,这导致他们无法高效地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由于小农户规模较小,市场接触面有限,他们难以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和价格走势,而市场微观环境的垄断和集中也限制了小农户的市场参与度。小农户面临的老龄化和多职业化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经营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持续下降,这在客观上削弱了他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在通辽市,小农户的数量庞大,占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0%以上,其中经营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的比例尤为显著。土地碎片化问题突出,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同时,科技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较低,限制了他们应用现代生产要素的能力,自身的发展潜力也显得不足[5]。

(三)专业人才匮乏

农村和牧区的人才流失已不再局限于个别地区,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速度相对迟缓的北方城市,人才流失,尤其是实用型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不显著。但由于地处交通枢纽,更容易接触到外界信息。因此,该市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的现象一直较为普遍。许多农民在进城务工后,选择留在城市生活,并将土地出租。同时,许多农村青年为了摆脱传统农业劳作的生活方式,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放弃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学习。这种现象导致了通辽市农村实用人才的短缺,部分乡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这不仅给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通辽市的农牧民群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掌握科技农业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所滞后。一些农民对国家的惠农政策理解不够深入,职业选择往往局限于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促进通辽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产业合作共赢

引入高端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品牌价值,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利用通辽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农村,从而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强化农产品的流通与营销,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的创业与就业。此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民组织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通过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农业效率提升、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推进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以提升电力供应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电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强化农村道路的建设,提升道路品质,增强交通的便捷性,降低运输成本,从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化进程。此外,加大对农业灌溉和防洪等水利设施的投入,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同样至关重要。这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首先,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不受侵犯。鼓励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通过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市场交易,使农民能够合理流转、出售或租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从而增加农民土地经营的收益。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土地权属,提高农民土地资源的可流转性和使用价值。此外,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和城镇建设用地,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同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提供流转信息发布、评估咨询、交易撮合等服务,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农民日报评论员.让乡村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最大的底气[J].农村·农业·农民, 2024(14):25.

[2]顾仲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N].人民日报,2024-07-19(018).

[3]于琦.为农民增收加把劲[J].村委主任,2024,(13):61-63.

[4]金观平.巩固农民增收好势头[N].经济日报,2024-07-03(001).

[5]宋沁飞.让农民增收 让乡村更美[N].山西政协报,2024-05-17(002).

(作者简介:梁妍,中共通辽市委员会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