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按:现如今的绿茶,按工艺可分为蒸青、晒青、炒青、烘青、炒烘结合等几大类。在这些绿茶工艺中,最早出现的就是《茶经》中所记载的蒸青。但实话实说,蒸青资历虽老,却已非绿茶的主流,以至于如今很多爱茶人提起蒸青绿茶,也就只能想到湖北名茶恩施玉露一款而已。那么不妨在这里,多谈两句蒸青的工艺吧。
蒸青,是蒸汽杀青的简称。杀青是绿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即通过高温钝化茶鲜叶酶的活力,从而固定茶叶的品质。根据导热方式不同,杀青又可分为金属导热杀青和蒸汽导热杀青两种。龙井、猴魁、碧螺春都是鲜叶下锅炒制,就属于金属导热杀青这一类。蒸汽导热杀青较之金属导热杀青,热量传送更为快速均匀,杀青所需时间更短,叶绿素破坏少。因此,蒸青绿茶具有干茶墨绿、汤色杏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
但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蒸青绿茶,不是散茶而是紧压茶。经过捣、拍、焙等工艺,最终形成茶饼。喝的时候,再捣碎了煎煮。早在唐代,这种蒸青绿茶的制法就已传到了日本。公元814年初夏,嵯峨天皇在近臣藤原冬嗣的宅院里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茶会。参与者除去君臣二人,还有嵯峨天皇的弟弟(后登基为淳和天皇)、汉文诗集《经国集》的主编滋野贞主以及诸多王公大臣。嵯峨天皇诗性大发,遂作《夏日左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茶诗一首,其中就有“吟诗不厌捣香茗”一句。可见当时的日本贵族,已经喝到了《茶经》同款的蒸青绿茶饼。现如今的日本煎茶,仍然保留了蒸青的工艺。中国人赴日旅游时喝到他们的茶,好多人都觉得有一股子怪味儿。其实这倒是咱们唐代的传统口味呢。兴许陆羽他老人家喝的茶,还不如现在日本绿茶好喝呢。这并不丢人嘛。只能证明咱们中国历代茶人勤奋,茶是越做越好
喝了。
多聊一句,虽然《茶经》中只收录了蒸青绿茶,但唐代制茶工艺却不是只有蒸青而已。例如晚于陆羽的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即有“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中,也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这两处的“炒”字,都表明了唐代即有炒青工艺。只不过炒青绿茶,在唐宋两代都未成为主流,要到明清两代才大放异彩,这又是后话了。
原文: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然(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上离下师);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按:在这一段中,生僻字挺多,读起来也很拗口。毕竟《茶经》是说明文不是诗歌,他的茶学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有些学者倡导通篇背诵《茶经》,勇气毅力是可贵的,但充其量算是炫技,真正的意义不大。有那个工夫,就不如去背几首有辙有韵的茶诗了。《茶经》的研读,还是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参悟。
陆羽想说明什么呢?他是想把鉴别茶叶的技巧传授给读者。满足了某些条件,就算茶之精腴,即上等茶。暗合了某些要素,就算茶之瘠老,也就是次等茶。那么这些诀窍,我们要不要学习一下呢?真没必要。因为茶圣说的是唐代蒸青茶饼的鉴定方法,和今天的茶满不是一回事儿。
这么说起来,这段文字岂不是没有价值了?当然不是。陆羽在鉴别茶叶时,作了许多有趣而传神的比喻。他说茶饼的纹理,细看起来千差万别,有的像外国人的靴子(即胡人靴),有的像野牛的胸脯(即犎牛臆),有的像山间的岚气(即浮云出山),还有的像风吹水面(即轻飙拂水)。诸位,这哪里是在鉴别,分明是在欣赏呀。从这时起,陆羽给中国茶文化定下一个玩法,也就是喝之前先要观赏干茶。换言之,要从色、香、味三个维度去享受一份好茶。这里的色,不仅指汤色,而是泛指一切视觉方面的享受。
中国茶花样实在太多了。紧压茶,有砖形的、饼状的、球形的、窝头形的,还有用竹简装的。散茶就更热闹了。粗分有扁片的、颗粒的,长条的、弯卷的几类。要是细分,那就一言难尽了。有人统计过中国茶名中最常出现的十二个字,分别是银、峰、毫、春、尖、绿、翠、雪、云、叶、芽、露。您瞧,这里面峰、毫、尖、云、叶、芽,都是描述干茶条索的字。而银、绿、翠、雪,都是描述干茶颜色的字。由此可见,国人是多么注重茶事中视觉上的享受呀。您在喝茶前,也不要忘了赏一赏干茶。喝茶这事儿吧,就和观画、听曲儿、逛公园一样,留心的细节越多,获得的体验感越好。茶有千万状,先赏后饮需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