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要以邻为伴

2024-11-11 00:00:00张保振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一 2024年11期

自由,一个迷人的字眼。因为,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有了自由,才有可能获得生活的幸福。

自由,是人们追求的境界。正如裴多菲《自由与爱情》中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勾画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

自由从来就如此重要。那么,实现自由,就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要以邻为伴。

自由要以邻为伴,转变观念,视邻为友。邻居者,朋友也,友生也。古有“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诗句,今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民谚,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从而自觉地把个人一己之自由变为别人自由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灭火器”。

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善于合作,善于沟通。陶潜有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大意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既然是邻曲、朋友,就要“时时来”,就要“谈在昔”。只有“时时来”,勤走动,才能增进友谊;只有“谈在昔”,多沟通,才能求同存异。无数事实都证明:合作、沟通,使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共享自由。

自由就要以邻为伴,不仅是人与人为伴,也是人与自然为伴。邻者,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自然;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社会有动力,自然有活力;人之有生命,物之有寿命。对自然,要敬畏;对物质,要爱护。风景秀丽的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内,列车行驶在标准铁路上,而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从桥梁式动物通道下悠然通过。人与动物,独乐、共乐,其乐融融。与之相反,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可见,人类只有心怀爱惜和敬畏之情,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体验到自由的真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由只有做到了以邻为伴,才能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助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实现我们伟大的强国梦。

(有删改)

【读美文·话写作】

这篇文章论据充实:有道理论据,引用裴多菲的诗、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和中国古代民谚、诗歌;有事实论据,列举了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等例子。同时列举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和人类的乱砍滥伐加速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消失这两个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文章论据充实、丰富,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自由要以邻为伴”的观点,说服力强,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