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历经五次官场浮沉,终于决意归隐,回归田园。《归园田居》组诗就写于归隐之后,课本所选为其中第一首。在田园诗歌创作领域,陶渊明被后世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的确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在此,我就诗中的意象选择略作评析,感知陶渊明冲淡平和的心境,并领略一物一象总关情的意象之妙。
诚然,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所用意象颇多。稍作分析不难发现,无外乎两类:一类是比喻性意象,一类是实体性意象。而且,两类意象在诗中均呈组状排列,相得益彰地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心境。
比喻性意象,意在言外,含蓄蕴藉。开篇“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几句中,羁鸟、池鱼,并非写实意象,而是作者的自喻,以此生动地表现身处官场被羁绊束缚的生命状态;旧林、故渊,则喻指所向往的自在田园,修饰以“旧”“故”二字,表明那无异于作者的精神故乡;而尘网,自然是比喻俗世官场,将误入官场的作者网罗其中。诗歌末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樊笼”再现对官场束缚的厌弃,反衬对自由田园的皈依!此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所谓“丘山”,固然可视为真实的丘山,却又何尝不是“自然”的代称?作者对自然田园的钟爱,对官场的厌恶溢于言表。
实体性意象数量更多,丰富多彩。诗歌主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这生动而温馨的描写中,作者高密度地一连用了十个意象。其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此为近景;远人村、墟里烟、狗、深巷、鸡、桑树,则为远景。此时作者仿佛化身一名导游,他先是笑而环顾,介绍了居处的整体环境,以及房前屋后的榆柳与桃李;继而挥袖遥指,便引出了远村与炊烟;最后侧耳倾听,那狗吠与鸡鸣便悠悠荡荡地响起……好一派简朴祥和的景象,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又尽显生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陶渊明是深谙意境之道的,无论具体的实体性物象,还是耐人寻味的比喻性物象,都丰富而典型。一物一象总关情,正是得益于意象的成功选择,让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心中的归隐之志完美融合,感人至深。
点评 本文从意象角度入笔,立足于“一物一象总关情”的观点,叙议结合,深入评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意象合理分类——比喻性意象、实体性意象,可谓独具匠心,言人所未言;之后由物及情,深入分析典型物象,引领读者身临其境地走进“归园田居”生活,继而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隐逸情怀,有理有据,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