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摄影、电影”:如何思考今天的“图像状态”

2024-11-11 00:00:00张晨
画刊 2024年8期

绘画生产了图像,图像并不生产绘画。在绘画之后,摄影与电影生产了更为海量的图像,它们在技术的加持下共同塑造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图像”。在这一世界的图像与图像的世界中,在图像的面孔及势力无限广延的今天,绘画、摄影与电影在大众文化与景观社会的包裹下,往往作为“图像状态”而存在;它们共同组成了图像的领域、划分了图像的边界,以至于我们笼统地通过讨论图像来讨论绘画,通过“图像学”的方法研究摄影与电影。我们也越过绘画的状态转而只描述图像的状态:绘画虽在人类历史中长久地作为生产图像的主要手段,但仍最终无法避免成为一个图像的命运。似乎绘画的全部意义仅在于是否创造了一个值得描述、观看与富有吸引力的图像,似乎一部数小时时长的电影也可被浓缩为一个简要的视频截图。而在今天,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

事实上,绘画并不等于图像,生产图像的艺术实践并不等于图像本身。绘画在生产图像之外还生产了大量的本体论、文化材料、媒介特性以及剩余物;而图像在今天也早已不仅作为艺术的呈现结果,其无物质的精神属性更是超越了视觉的范畴。遗憾的是,我们并不明晰这一点。因理解这一问题涉及艺术与图像的繁杂历史、理论谱系、技术哲学与媒介考古,涉及绘画与图像的量子纠缠。我们常常将绘画等同于图像,这也造成了今日当代艺术中有关绘画的诸多疑难问题。换句话说,倘若希望厘清绘画、摄影、电影与图像的关系,我们也需回到这一动态多元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之中。

在本次特稿中,杨国柱的文章提示我们,2024年法国拟仿出版社(édition Mimésis)推出了最新著作《图像状态》(Etats d’images)与同名展览,以思考图像在跨学科的运动之中差异化的种种状态,其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艺术问题;而“绘画、摄影、电影”则来自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在包豪斯任教时期的著名著作,对于莫霍利-纳吉这样的艺术家而言,在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派运动时期,他将新兴的电影、摄影与绘画艺术置于同一平台,以寻求三者平等、总体与跨学科的创作实验,让它们之间彼此激活、相互影响,共同完备有关图像的本质特征、技术思考与未来方向,亦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和启发。本次特稿借用这一新一旧的两个概念,以期讨论今日艺术与文化语境中,“绘画、摄影、电影”与“图像状态”的变迁。

围绕本次特稿的主题,我们有幸邀请到学界相关领域的专家作者,从中西方绘画与图像的关系(李洋)、图像的理论研究与摄影的技术哲学(乔泓凯、蔡子璇)、人工智能与影像艺术的未来发展(杨国柱)等不同角度展开详尽深入的讨论。在其中,读者可与特稿策划人一起,在这具有代表性的诸篇文章之间找寻到某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感受到共同的学术旨趣、讨论方向及思想的共振。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提议的方式,尝试在国内艺术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上放置一个可供观察与回看的探头,也在图像游戏翻滚的节点处、在话语快速更新的评论区“插眼”,以待后续。

注:张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