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当代美术馆:从城市的未来出发

2024-11-11 00:00:00施燕芳王广维
画刊 2024年8期

一、规划与选址

美术馆建筑的文化属性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其规划和选址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内涵、区域经济、文化需求和资源特征,还必须了解美术馆行业的发展情况。这意味着,美术馆的合理定位需要兼顾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关联、空间逻辑,同时在前期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为未来的美术馆与国内外行业的交流提供弹性空间,并最终反馈到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中。

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体,苏州当代美术馆应寻求与周边市政空间、商业区、住宅区等其他功能区的互动和调动,而不是与城市生活相隔离。

苏州当代美术馆选址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右岸街与锦融街交叉口西南侧的滨水公共区域,处于紧邻金鸡湖湖东CBD片区的核心。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也是中国第一个跨国合作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新合作”模式[1]。2023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86亿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连续8年(2016—2023)位列第一[2]。金鸡湖板块是工业园区最年轻且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也是唯一的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的集中展示区,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功能等方面均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围绕建设“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形成“一核两轴三心四片多点”的空间布局。其中“一核”指的便是金鸡湖商务主核,主要由湖西核心商务区、湖东商业文化区、白塘生态综合功能区等组成,构筑24小时集生活、娱乐、工作于一体的苏州CBD[3]。也就是说,苏州当代美术馆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苏州城市新中心的标志物。

2021年,工业园区启动金鸡湖右岸区域提升改造项目,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对金鸡湖以东3.86公里岸线进行优化提升。美术馆作为艺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对外体现的是城市文化形象,对内则是促进公众艺术教育普及的聚合空间。因此,作为创意思维的交换场所,美术馆带动的资源不仅能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市民文化和创造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苏州当代美术馆的择址在完成了对金鸡湖右岸自然资源利用的同时,也从平衡城市空间资源适配的角度,与周边的中环广场、文华东方酒店及摩天轮一起形成标志性“四件套”,从城市建筑环境到美术馆建筑环境过渡过程中实现了空间角色的融合与互补。地铁8号线设立了“苏州当代美术馆站”[4],市民可以乘地铁直达美术馆,一方面通过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扩展美术馆的公共性。因此,在整合周边不同层次的自然、人文与商业资源的基础上,希望能从场馆运营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二、功能定位

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如今的美术馆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艺术作品展示与单向度的审美知识灌输,而是代表了更多元的思维,强调城市、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多向互动。其中,文化服务与文化权利的实现常常与美术馆所在地的产业布局与多类型文化需求有着密切关联。

首先,地区产业布局为苏州当代美术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一基础以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交织为特征。如以“苏工”为代表的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书画艺术、明清园林建筑,以及独特的江南文化与市民生活方式等,共同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意行业深度融合,科技的推动拓宽了当代艺术创作的边界,这也反映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在面向未来时,其综合知识生产能力在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如果说前者构成了苏州作为文化古城的内核,后者则由工业园区过去30年的工作来证明。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不同,苏州工业园区并非单一的工业区,而是集聚了众多的文化产业机构和人才队伍。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园区内拥有“文化产业单位1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54亿元”[5]。这既是当代美术馆的工作背景,又为当代艺术、文化的转化以及艺术在城市的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和便利性的提升,公众对文化艺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受众群体的专业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发达城市,美术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往往依赖于国内外同行的实践经验及博物馆学、美术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所以,美术馆除需从自身角度出发组织活动、传递知识外,还得从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出发,回到公众在艺术观赏、参与等交互方式的迭新上,使美术馆成为城市文化(而不仅仅是“艺术”)更新的前沿阵地。无论从世界范围内还是通过对苏州的在地调查,我们发现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寻根溯源的兴趣正在消退,而更倾向于在当代艺术中寻找新的精神力量和参与表达。目前苏州全市范围内已建成开放的各类美术馆、博物馆127家,但绝大多数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仍集中在苏州地域文化、古代文物、书画艺术、非遗手工艺等传统专题的呈现上,如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美术馆、吴文化博物馆等。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私人机构中的年轻艺术从业者逐渐走到台前。苏州涌现出一批新兴的艺术空间和机构,它们主要分布在文创街区和创意产业园等区域。这些新兴艺术力量在对外交流中逐渐改变着苏州这座城市单一的传统艺术面貌。

从现有的公立、私营美术馆及城市空间条件出发,苏州意识到缺乏一个能从艺术上引领苏州当代文化的机构平台,经过多方反复论证,苏州当代美术馆在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正式立项建设。美术馆建设资金及后期运营经费由园区财政统筹安排,资产归园区宣传和统战部,由下属国有企业苏州新时代集团代为运营。苏州当代美术馆虽然是一座工业园区内的美术馆,但它的定位并不只是服务园区,而是提前考虑与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等已有的本土艺术机构错位发展。美术馆将定位描述为“一个能够体现苏州城市精神和园区风格特征、聚焦现当代艺术展示、世界一流水准的高品质美术馆”。

三、建筑设计

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建筑项目由丹麦的BIG国际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负责。BIG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作品范围广泛,涵盖住宅、商业空间、公共文化场馆与城市更新等项目。

BIG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联关系。在我们的规划设想中,苏州当代美术馆并非一个被理性裹挟、孤立的建筑体,而是一处开放式的、充满空间魅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因此,在BIG的设计下,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场馆被划分为9个功能各异的单体建筑,它们相互独立又通过连廊巧妙相连,以实现艺术展示、商业配套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多角色共存以及功能连接。室外连廊作为苏州当代美术馆建筑设计的关键元素,最初是受苏州园林的启发,以建筑形式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引导。连廊不仅从物理空间上成为馆内的行走通道,还可以在建筑设计的规定前提下,通过参观路径与视角的变化,实现“步移景异”的多层次体验。希望未来观众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身体的感知,借由美术馆的空间引导在情感上破除建筑的束缚与空间的壁垒。

苏州当代美术馆在核心区域设置了4个满足不同类型展览需求的展厅,其中1栋高1层、3栋高2层。美术馆周围的环湖区域被设置为公共教育、艺术交流、剧场演出以及艺术商店等不同的功能专区。从设计与运营的角度,美术馆突出的是建筑群的概念。建筑的外立面由落地超白玻璃与长虹玻璃相结合,呈现一种半透明的开放状态,美术馆同时向内、外两个方向打开,但又保持微妙的边界转化。苏州当代美术馆正是基于对公众的“行为赋权”,确立了美术馆建筑间的公共路径,进而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如马修·卡莫纳(Matthew Camona)所言:“所有权、进入和使用是保证空间公共性的三个维度。”[6]

美术馆所在区域原属苏州摩天轮主题公园,于2009年建成对外开放。摩天轮高120米,被誉为“金鸡湖之眼”,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上摩天轮,也是苏州地标建筑之一,承载了许多苏州人的生活记忆。2018年9月10日,摩天轮主题公园宣布闭园,计划实施升级改造工程。2022年9月17日,金鸡湖右岸区域(文化水廊)建设指挥部发布公告,将对摩天轮进行升级改造。2022年12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委员会进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公示,将原摩天轮主题公园地块划拨给园区文体旅游局,土地用途为文化设施用地,该地块所要实施的建设项目即是苏州当代美术馆。

更新后的摩天轮配套建筑同样由BIG设计,由摩天轮管理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设计细化与实现,与美术馆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具体而言,首先体现在摩天轮辅助用房的外观上——并未采用形同摩天轮轿厢的弧形玻璃设计,而是仿照美术馆的超白弯弧玻璃,楼顶尖角部分更是延伸进了美术馆的建筑范围内,原有的建筑空间界线被打破。

此外,摩天轮与苏州当代美术馆建筑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以及两者不断叠加、重塑的城市建筑发展史缩影,也将给予美术馆观众更加深切的历史交错感,从建筑上奠定美术馆“在地性”和“公共性”的物理基础。

四、建设与管理

基于金鸡湖右岸区域提升改造项目的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美术馆的建设采用代建制项目管理方式,由改造项目代建方——园区国有企业新建元控股集团旗下圆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组织设计、施工。总建筑面积约5.95万平方米,场馆占地面积约4.8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13万平方米。项目施工总包、监理、桩基与基坑围护、幕墙、市政景观等通过公开招标分别确定施工单位。2022年12月30日,苏州当代美术馆启动开工建设。

通过前期对国内新建美术馆、博物馆的调研分析发现,美术馆运营团队提前介入工程建设,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美术馆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满足日后实际运营需求。美术馆项目于2022年8月正式立项后,确定采取“政府指导、专业运营”的管理模式,由财政负责项目运营经费,由园区管委会下属一级国资企业成立子公司(苏州当代美术馆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美术馆经营管理,既保证美术馆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又使其在专业人才引进、管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具有市场灵活性。美术馆重大事项的决策监督由苏州当代美术馆理事会负责,理事会成员包括园区宣传和统战部、财政审计局、园区投控及美术馆母公司新时代集团。从2023年2月美术馆筹建工作小组成立,到当年12月公开招聘的第一批员工到岗,美术馆基础运营团队初具规模。

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新馆建设案例的调研分析,美术馆团队在跟进场馆建设以及各项筹备工作的同时,尝试在没有实体建筑时探索艺术与空间的新关系。2024年4月以来,美术馆举办了多场活动,包括“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学术文化活动品牌“右岸讲堂”,以及一系列公共教育工作坊。通过这些前置的公共教育项目及展示活动,苏州当代美术馆正在为人们打造一座多元的“无边界美术馆”,而这些努力旨在确保苏州当代美术馆在正式开馆前,能够汇聚一定的行业资源,打造一个有全方位美术馆工作经验的成熟团队,“软件”与硬件建设齐头并进。

注释:

[1]参看:(1)李舫、陈振凯、徐嘉伟,《苏州金鸡湖畔,有座“非凡园区”》,《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6月5日,第5版;(2)《中新合作赋能“双一流 新中心”建设》,《联合早报》“苏州工业园区”特辑,2021年12月31日。

[2]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s://www. sipac.gov.cn/szgyyq/yqjj/common_tt.shtml。发表日期:2024年2月4日;查看日期:2024年8月2日。

[3]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

[4]苏州轨道交通官方网站,https://www.sz-mtr.com/ construction/routes/201909/87D0C30F.html。发表日期:2024年5月10日;查看日期:2024年8月2日。

[5]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s://www. sipac.gov.cn/szgyyq/wtly/common_tt.shtml。发表日期:2024年5月31日;查看日期:2024年8月2日。

[6][英]马修·卡莫纳、史蒂文·蒂斯迪尔、蒂姆·希斯等著,马航、张昌娟、刘堃等译,《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5年,第95页。

注:施燕芳,苏州当代美术馆品牌市场部品牌推广专员;王广维,苏州当代美术馆学术与典藏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孟 尧 蒋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