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不辨:王绍强作品展

2024-11-11 00:00:00
画刊 2024年8期

绘画 PAINTING

清光不辨:王绍强作品展

苏州博物馆

2024年7月20日—10月24日

该展是王绍强在以人文地理志为中心的水墨实验来延续中国传统绘画“山水即道”的基础上,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苏州印象的再度解读与重构。展题“清光不辨”意味着王绍强对东方哲学的参悟,他的山水实验将吴地自然与人文的邂逅、空间与记忆的碰撞、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循环落笔进展览的脉络里,为当代水墨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斯特凡·杰罗夫斯基的艺术(1925—2022)

北京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4年7月10日—9月1日

该展为抽象艺术家斯特凡·杰罗夫斯基(Stefan Gierowski)去世后的首次回顾展,展览通过对艺术家自20世纪40年代晚期直至2022年去世为止的艺术生涯的回顾和分析,对“现代艺术乃是西欧/美国的产物”这一正统观念提出挑战,讲述了其实践与成就如何参与了现代艺术史“西方故事”的瓦解。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

北京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24年7月16日—10月16日

该展汇集了王广义1993年首次参与一系列全球展览后至今完成的254件创作草稿,包括《大批判》《重叠的现场》《卫生检疫》《东风:金龙方案》等,清晰展示了他跨越30年的艺术思考。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广义的草稿揭示了一个创作个体在加入充满价值冲突的全球领域之时的情感历程和思维结构的变化。展览分析了这一跨越30年的完整性,呈现其核心的问题意识如何塑造了王广义的艺术立场。

精神与力量:来自海地的现代艺术

华盛顿丨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2024年9月29日—2025年3月9日

该展呈现海地艺术家赠予国家美术馆的21件作品,包括赫特托尔·伊波利特(Hector Hyppolite)的《海湾边的房子》(Houses by the Bay)和菲洛梅·奥宾(Philomé Obin)的《村民去市场》(Villagers Going to the Market),以及以这些作品为基础进行的创作。展览通过展现海地的现代艺术,揭示海地在非洲移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影像 PHOTOGRAPHY & VEDIO ART

第55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阿尔勒

2024年7月1日—9月29日

此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以“表面之下”(Beneath The Surface)为主题,呈现近60场展览。此外,摄影节还包括了中国艺术家莫毅的个展“我在我的风景里”和“2023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拉黑的展览“寺背”,部分精选展览项目将巡展至“2024集美·阿尔勒”。

特写/密语空间

上海 丨 油罐艺术中心

2024年7月20日—9月17日

该展为多学科艺术家黛博拉-乔伊斯·霍尔曼(Deborah-Joyce Holman)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呈现艺术家最新的同名动态影像作品。霍尔曼的艺术实践涉及视觉文化、种族和酷儿问题的深刻探讨,这些都在更广泛的经济和符号机制背景下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方式。展览剥离了叙事结构,运用日常琐事作为对抗黑人生活中那些常被视为奇观的反作用力,并将这种表现作为重新谈判自主性概念的工具。

刘诗园:回文窃语

上海 丨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2024年7月5日—10月7日

展览通过3个系列的摄影作品与2件影像作品回顾刘诗园10多年与摄影和影像相关的创作。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无不展示出对图像与叙事复杂关系的深刻探索和质疑,早期作品《与摄影的对话》通过调侃网络中关于“美”的既有印象,以搜索汇集的图像素材为载体,质询了摄影展示的经典模式。A Shaking We与《几乎像螺纹钢》的系列摄影作品则展示了艺术家在图像处理和叙事构建上的持续演进。

黎朗:第三时间

长沙 丨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2024年4月21日—9月1日

该展由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王璜生担任策展人,呈现黎朗的6个系列作品,是对艺术家创作生涯较为全面的阶段性的总结与回顾。展题“第三时间”象征着黎朗利用摄影获得的图像来呈现和现实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对历史、记忆和社会的交错探索。

雕塑 SCULPTURE

阿琳·舍切特:女子团体

纽约风暴王艺术中心(Storm King Art Center)

2024年5月4日—11月10日

该展为纽约雕塑家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户外雕塑展,汇集了艺术家新创作的木材、钢材、陶瓷、纸张和青铜作品,及其为纽约风暴王艺术中心创作的6件雕塑。展览重点呈现由《在一起》(Together)系列中的陶瓷作品转化而成的室外大型彩绘金属雕塑,展现舍切特不断重塑雕塑形式的创作风格。

安尼施·卡普尔:奇异单细胞

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

2024年8月10日—9月15日

该展作为利物浦大教堂百年庆典的特别项目,汇集了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过去25年的创作,包括首次在英国展出的大型雕塑《奇异单细胞生物的截面体》(Sectional Body Preparing for Monadic Singularity)。展览聚焦于作品在物理层面的宏大壮观感,以哥特式教堂为背景,唤起对身体的联想并激发敬畏之情。

卡门·埃雷拉:大型结构

纽约丨帕里什博物馆(Parrish Art Museum)

2024年5月25日—12月8日

帕里什博物馆于博物馆南草坪展出卡门·埃雷拉(Carmen Herrera) 的4件“结构”(Estructuras)系列大型雕塑,其蓝本来自埃雷拉20世纪60年代的草图和绘画,每件雕塑都按艺术家的颜色和形状标准制作。该系列与埃雷拉探讨自身身份认同的经历有关,雕塑的悬臂式支撑结构隐喻着这位古巴裔美国籍艺术家与出生国及现居国的内在关系。

杨英风:山魂

中国台北丨亚洲艺术中心

2024年7月13日—9月1日

该展呈现了艺术家杨英风(1926—1997)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书法系列”及“太鲁阁山水系列”铜雕作品等——前者借由书法线性形成意象,着重于作品的精神性;后者通过对意念的掌握,不仅再现了立体的故乡地貌和细致的雕刻技巧,也展现了大自然的气韵,是其创作生涯中兼具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呈现。

装置 INSTALLATION ART

遗忘:李刚

武汉丨式外空间

2024年7月14日—10月21日

该展为艺术家李刚的武汉驻地艺术项目,是其首次以一个城市为对象而行动,呈现6件全新且不同类型的作品。李钢的创作核心始于他相信作品实体在历史的某个时间节点一定真实存在,作品间的交叠搭建了他关于地理和历史以及情感的经纬。本次项目作品《日抛》极限的缩小时间的范围,弱化了时间的概念;另一件作品《耗材》则把“历史更迭”作为时间的依据,暗示历史反复重现。以该展为始,艺术家希望在搭建结构的框架里唤醒物本身的意义。

图画展览会

巴黎丨高古轩rue de Ponthieu空间

2024年6月25日—9月28日

该展呈现了莎拉·施(Sarah Sze)的最新画作及沉浸式装置。展览同名影像装置《图画展览会》(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占据了画廊的整层空间,从展厅中央向四处延伸,多层纸质屏幕在图像、视频和灯光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多孔、发光的核心体。作品将自然图像与抽象图像并置,以空间和时间蒙太奇的概念进行结构设计,在不同媒介、感知和感官体验模式之间架起了桥梁。

铁木尔·斯琴:预见 你

北京丨魔金石空间

2024年5月24日—7月13日

该展灵感来自艺术家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于2023年秋季在横断山脉的一次旅行。铁木尔在展览中继续“新和平”运动对生态守护型文化的发展和存续,挑战着自然—文化、人—非人、有机物—合成物之间的传统区分,其作品是对横断山脉特有植物的图像化和神圣化表达,目的是去除神圣概念中的人类中心性。

奥斯卡·穆里略:淹没的花园

伦敦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2024年7月20日—8月26日

该展呈现了哥伦比亚艺术家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的全新装置作品《淹没的花园》(The flooded garden),其特点是如水一般流动于作品表面的油画颜料,灵感来自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和花园作品。穆里略将馆内的涡轮大厅改造为巨大的绘画花园,邀请观者在画布上留下痕迹,共同创作出充满活力的史诗级作品。

古代美术 ANCIENT ART

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

南京市博物馆

2024年7月24日—12月15日

该展为南京首次举办的以南北朝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以“南北并峙”“胡汉融合”“中外交流”3部分,展示了南北朝时期的各民族文化在华夏民族认同下相互交融,形成隋唐多民族国家开放统一的精神基础。

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

杭州丨良渚博物院

2024年7月9日—10月31日

该展汇集了全国11家文博单位的45件珍贵文物,其中,丝绸之路的彩绘胡人牵驼陶俑、彩绘陶骆驼,龙门石窟的石雕佛头像等文物为首次亮相。展览分“启行”“繁花”“星辉”“笃行”4个单元,在呈现中国文化遗产多元化的同时,系统且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世界遗产工作的发生、发展与传承的时代脉络。

荆州:千里江陵

苏州丨吴文化博物馆

2024年6月7日—9月8日

该展由吴文化博物馆同荆州博物馆联合举办,立足古九州背景下中国地理与文化的划分,以九州之一的荆州为主题,呈现来自荆州博物馆、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的156件(套)文物,以“封国南土”“坚甲厉兵”“南国重镇”3个单元展现荆楚文化的独特韵味。

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

长沙丨湖南博物院

2024年6月15日—10月7日

该展呈现了来自意大利和国内19家博物馆的200多件(套)文物,涵盖梳妆、佩饰、服装、住宅、宴乐5个方面,涉及青铜器、陶器、金银器、玻璃器、玉器、雕塑等多种类别,再现了两汉罗马时期女性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及社会生活,展示了东西方女性的智慧和魅力。

其他 OTHER

大地艺术节:第9届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

越后妻有地区

2024年7月13日—11月10日

此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由北川富朗担任策展,汇集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275位(组)艺术家,在7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呈现300多件作品。艺术节以打开五感的体验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力图促进世界的联结与交流,传达给予和收获。

交互的未来(第四季):深港澳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深圳丨罗湖美术馆

2024年7月10日—8月4日

此届“交互的未来”展览汇集了130多件(套)艺术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和影像等。展览秉承“交互”的核心理念,聚焦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旨在通过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多样性和思辨性,加强深圳、香港、澳门乃至整个大湾区之间的文化艺术联系。

跨越时空的守护: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

广州丨广东美术馆

2024年7月23日—10月8日

该展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成立后,举办于广东的首个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展览分“揭示油彩的秘密”“重现国画的光彩”“溯古求新的技艺”“透视立体的世界”4个板块,共呈现8家机构的40多个修复案例,旨在推动业内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学互鉴,亦向公众揭秘修复师们如何使艺术品重获新生,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

邱志杰:生态实验室

北京丨常青画廊

2024年5月23日—10月6日

该展是邱志杰作为“实验艺术”坚定践行者的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实践探索。展览聚焦于范围更广的生态圈,把视野从生物圈扩展到岩石圈、大气圈、地球圈,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边沿地带开展工作,呈现小到病毒、大到天体的整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和生息于其间的物种的变化与关联。

特约记者:丁欣雨

责任编辑:姜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