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361”模式探索

2024-11-11 00:00:00王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3期

摘要:安徽省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围绕“心育共同体”的建设目标,着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解决未成年人心理服务需求供给不对等、区域心理服务保障不均衡、心理服务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难题,探索出了“三级联动,六维共育,一体多能”的“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361”模式。在新模式的驱动下,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五育融合”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区域心理健康服务;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互联互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3-0068-04

一、“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背景

(一)政策背景

随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举措》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知的发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被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时代背景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低龄化等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市教体局多次召开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研讨会,举办滁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组织骨干专兼职心理教师奔赴先进省市考察学习,研判区域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保在制度上有新规范,在管理上有新抓手,在实效上有新成果,在工作上有新突破,全面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现实背景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滁州市区域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工作开展的扎实程度深浅有别;(2)师资数量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需要得到关注;(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乏系统性;(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与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城乡差距较大;(5)学生间同伴互助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重视。

综上,构建未成年人微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服务体系是推动区域微心育实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不断完善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的“361”模式实施路径

(一)构建“亭爱你”三级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结合地域文化优势,滁州市构建了“亭爱你”三级心理服务工作机制(见图1)。亭尖为滁州市政府政策保障及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此为引领;亭座为未成年人家庭;整个亭身以高校、医院、社区、社工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为支持,建立起以滁州市和八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474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框架的三级服务工作机制。

滁州市通过建设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完善工作反馈流程等路径,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整合专科医院、高校、社区等方面资源,科学架构和管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机制,构建了一个可反馈、可流动、可修复的落实和反馈双向机制(见图2)。市未成年人心理中心指导区、县未成年人心理中心工作,区、县心理中心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心理辅导中心工作,涉及日常教学、教师培训、教科研、家校共育等方面。此外,从医院及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班主任等一线教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县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政府教育部门,层层反馈,有问题及时转介至上一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寻求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支持,必要时转介至医院相关科室。

(二)构建“六维目标助力的心育共同体”

“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充分挖掘了多元群体的协同共育的作用,整合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六个方面的力量,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推动六维目标的达成(见图3)。

1.学生自助目标维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解学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隔阂。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心理中心心理辅导室功能,拓宽心理求助路径,鼓励学生自助获取优质的支持资源。

2.同伴互助目标维度。开展主题性、创新性、实践性强的各类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心理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同伴互动中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3.教师帮助目标维度。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教师工作中的压力,让他们能够全方位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正向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4.社会援助目标维度。整合社会心理资源,组建具有社会性质的心理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有心理援助需求的个体提供及时、高效、科学的心理指导。

5.家长协助目标维度。搭建共育微讲座、育儿微平台及“皖东父母大课堂”,进一步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通过研讨、交流、学习,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为孩子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

6.学校辅助目标维度。成立学校心理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和学生心理发展成长指导小组,采用团体辅导活动和个体辅导的形式,积极化解学生个体心理困扰和群体心理成长中的问题。

(三)构建一套功能多样的心育服务体系

一个完整的心育服务体系一定是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属性的。“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的前身是“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该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创新,服务不断升级完善。升级后的微心育服务体系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

1.引领功能——教师培训进基层。该活动是滁州市“亭爱你”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品牌活动之一。实施“心育护航员ABC证”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题培训,以及班主任、德育骨干和校长专题心育培训。

2.互联功能——请进来,打造“家长志愿团”,协同共育促发展。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等,打通一条实实在在的共育通道,拉近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走出去,打造“家庭教育宣讲团”,用优质资源促学生成长。“家庭教育宣讲团”以学校教师为主,吸纳了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家长,宣讲团成员走向会场、走进社区,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智慧分享。

3.育人功能——“阳光成长进校园”。该活动是滁州市“亭爱你”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品牌活动,整合了全市各类心理志愿者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全员参与,帮助学生调适自我,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

4.问题导向功能——学校教育管理层面,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反馈机制。学校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会,反馈工作需求,探索解决路径。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议、教研活动,在家校共育、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心育共同体教研等方面上积累了丰富的可推广的经验。

三、“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创新心育模式。“亭爱你”微心育服务体系的特征表现为:服务突破时空局限,服务点对点落实,微作品呈现出了短、快、精等特点,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广作品,形成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区域特色。

2.工作成果作为典型案例推荐到教育部。2023年12月,《滁州市打造“亭爱你”心育体系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典型案例,被安徽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

3.省教育厅经验推广。2024年1月,《滁州市“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培训会上被作为专题工作经验分享。

4.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2023年11月,“‘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

5.在本地及邻近地市推广。本成果在本市所有县区、临近两个地级市进行推广,得到广泛好评。2020年以来,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未成年人提供中心内心理服务1342人次,中心外心理服务达50000多人次,培训师资总人数3000多人次,接待各类参观2000多人次。整理编写心理健康教育书籍4本(套),印制心理健康指导手册1套、心理简报103期、心理报纸《阳光心灵报》9期。2024年3月,工作经验《滁州市打造“亭爱你”心育体系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被《安徽教育》第17期选用。

四、结语

“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体系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优质心理资源得到了一定整合,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初步搭建的“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够科学系统,专业服务不到位,覆盖人群满意度还不够高,服务途径和方式还不够便利等,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朝向体系化发展不成熟,融合本土传统文化不到位,文化育心功能和环境育心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研究和总结,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范围,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扶助和引领功能,探索学科融合,实践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积极整理并编制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手册(学生版、教师版和家长版),努力构建更具滁州地方特色的“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冯明. 打造推动突破性创新的教育共同体——跨学段教育集团的特色定位和实现路径初探[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1-6.

[2]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2018,30(4):58-64.

[3]胡咚,钟慧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基于广西14个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2):14-19.

[4]赵鑫.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13,35(8):54-59.

[5]黄长新. “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J]. 中小学德育,2022(11):24-26.

[6]赵苇. 中小学心理教师“学习共同体”现状调查研究——以沧州市为例[J]. 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2(3):7-10.

[7]徐精敏.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策略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4):76-77,80.

[8]林盛,阙标存. “师生学习共同体”心育教学模式探究[J]. 江苏教育,2018(8):52-55.

[9]李小红,吕催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2015,35(2):94-99.

[10]罗昌龙. 简论“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47-49.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共同体视角下未成年人‘微’心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K2303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