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式访谈在学校非自愿来访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2024-11-11 00:00:00韩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3期

摘要:在前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由班主任或者家长推荐来的“非自愿来访者”,改变动机较弱。而学校心理工作者经常会因为自身教师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无法及时转换,对学生的提问和指导过多,导致咨询进展缓慢,咨询效果不明显。对此,学校心理咨询师可结合动机式访谈的四个基本阶段和五大核心技术,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咨询会谈中,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调整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关键词:动机式访谈;学校心理咨询;非自愿来访者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3-0039-03

动机式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威廉姆·米勒(William R. Miller)提出,并由他和英国临床心理学教授史蒂芬·罗尔尼克(Stephen Rollnick)共同发展和完善。它秉持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目标导向的谈话风格,通过探索和解决矛盾心态来增强来访者改变的内部动机,包括导进(engaging)、聚焦(focusing)、唤出(evoking)、计划(planing)四个基本阶段[1]。其五大核心技术包括开放性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肯定(affirmations)、反映性倾听(reflective listening)、摘要(summaries)、信息交换(information exchange)[2],它们在这四个阶段中的反复运用有助于更好地激发来访者改变的动机,使其最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中小学中,走进学校咨询室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非自愿来访者”,他们应父母或者校方的要求而前来咨询。这类来访者改变动机相对较弱,往往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也没什么需要改变的”。在咨询中,非自愿来访学生与咨询师的合作偏少,经常是简短回应咨询师的问题,咨询师也很容易陷入“一问到底”的尴尬处境,最终导致咨询进展缓慢或者直接脱落[3]。咨询实践表明,运用MI中的四个阶段和五种核心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这类学生的改变动机。

一、导进阶段

导进阶段即咨询初期建立关系的阶段,目标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关心在意的内容。该阶段的咨询有三项基本任务:(1)提供信息(如咨询设置、保密原则),建立工作联盟;(2)明确学生关心什么、有何顾虑、为何来咨询;(3)探索学生的价值观和目标。这些内容可以使得咨访双方建立一种信任、融洽的关系,为推进咨询打下基础。

反映性倾听和开放性问题两大核心技术的结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导进阶段的目标:咨询师可以利用反映性倾听——陈述,而非提问——听到学生的情感、需求、渴望、矛盾;利用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觉察到自己内心更多的想法。

以一名经常有冲动行为的五年级学生的咨询为例,该学生被班主任推荐前来咨询,而他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咨询师在导进阶段有意识地让他更多地表达,运用反映性倾听和开放性问题,引导他更多地参与到咨询中。开场对话示例如下。

生:是班主任让我来找你的,可我觉得没必要。

咨:一方面,你不想来见我;另一方面,你也知道,你有了一些变化才能说服班主任让你不再来见我(反映性倾听)。你觉得咱们在咨询中做点什么能尽快让班主任觉得你可以结束咨询?如果我问班主任为什么让你来,你觉得她会怎么说(开放性问题)?

当学生有所松动地说了一些自己的期待后,咨询师通常还需要提供一些信息。MI建议通过“征询—告知—征询”(Ask-Tell-Ask,ATA)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和被尊重。首先,咨询师征求学生对分享信息或建议的许可,如询问其“我是否可以给你介绍一下心理咨询的设置”;接着,言简意赅地告诉学生相关信息;最后,对于所给的信息或者建议征询学生的看法,如“你怎么看”或“你觉得怎样”,这样的互动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导进阶段,有时候学生回避问题或者只是简短回应,如“不知道”“没什么要说的”等,此时,咨询师可用开放性问题先引出更加宽泛的、有关其生活全貌的问题。例如,咨询师对该名五年级学生说:“来这里不是你觉得有需要,而是班主任觉得。我想咱们可以待会儿再谈这个问题,首先还是介绍一下你自己吧,比如,你是谁,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学生不排斥这些问题,咨询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你不被带到这里,这个时间你会做些什么?你喜欢做些什么事?”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挖掘已有资源,为后续改善问题行为作准备。

二、聚焦阶段

全面了解学生之后,咨询就进入到聚焦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三个工作重点:确定并保持在一个具体议题上;发现哪些事物对学生最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咨询是一个逐渐展开、循序渐进的过程。

针对非自愿来访学生,聚焦阶段经常会出现一种困难情境,即学生的目标和家长及班主任的目标不一致。此时,如果咨询师选择站在家长或者班主任这边,很容易陷入“劝说”的沟通陷阱,导致出现学生主动和咨询师争辩或者被动妥协的不和谐局面。所以,咨询师要尽量保持中立态度,不要急于改变学生,而是通过以下方法先消解不和谐。

第一,引出学生对相应状况的看法,尝试回到其生活背景中,以全面理解其行为和问题。例如,一名厌学、拒学的学生反复提到自己因不想上学而经常请假,同时也不想以正常上学为咨询目标。聚焦在这一主题上,咨询师可以转而引导他更全面地描述他对学校生活的看法,以发现他在意的部分。

第二,请学生讲述日常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并询问相关细节。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更加开放,咨询师可抽丝剥茧地从这些内容中找出和目标行为相关的因素。

第三,将问题行为正常化。例如,针对有自伤、自残行为但并不觉得需要改变的学生,咨询师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先了解他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学生,接着询问他擅长哪些科目、哪些事情让他觉得情绪不好,最终逐渐过渡到目标问题,即他第一次自残是什么时候。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的阻抗。咨询师也可用范围覆盖的方式引导学生描述自身状况,例如,“每个人调节情绪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吃东西,有的人是找别人聊天,有的人是伤害自己。你是什么样子的?”

第四,表达关切和担心。以沉迷于手机被父母要求前来咨询的学生为例,咨询师想聚焦过度使用手机问题的讨论,但是被学生拒绝。对此,咨询师可以尝试这样表达:“你似乎觉得每天晚上看手机到十二点没什么要改变的,我对此表示担心。你跟我说过,刷手机的时候会让你忘记学习的压力,但是你最近学习的时候确实感觉到越来越吃力,你也跟我说过你不想这样下去了。当然,决定权在你。对于我的这些担心,你怎么看?”

通过上述讨论方式,不和谐会逐渐被消解,具体的咨询议题逐渐清晰和聚焦。

三、唤出阶段

当聚焦目标后,MI的工作重心进入到唤出阶段,转向唤出学生改变的内部动机。此阶段,咨询师可继续运用反映性倾听和开放性问题,引出并强化学生的改变语句,即请学生讲出倾向改变的或者反对维持现有行为的话语,强化改变动机。

例如,咨询师可以直接询问:“假如你改变了,你觉得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还记得你当初状态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也可以用量尺问句增强学生的改变动机:“如果有把尺子,从1分到10分,1分表示完全没有信心,10分表示极度有信心。假如你决定改变了,你有多大的信心呢?”这样的引导会促使学生对未来有更多期待,在咨询中说出更多改变语句,积蓄积极改变的动力。

肯定技术在唤出阶段尤为重要,它既能增加改变语句又能减少持续语句,通过对学生及其优点的欣赏性陈述,聚焦其具体行为上,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关注学生自身的属性,唤出其改变的动机。例如,一名习惯拖延而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经过了导进和聚焦阶段,他已经明确想要改善拖延的问题,但对自己能否做到表示怀疑。对此,咨询师可以肯定其改变的愿望:“你希望可以更加积极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也希望更主动地安排自NCPCz/VCnFfoB7SieOVqbFZFdqGRdAdPUM9hSZYzLkc=己的时间。”针对一名期待和父母减少冲突,但是只想让咨询师劝说父母而自己却不想改变的学生,咨询师可以先肯定其改变的需要:“你想要和父母相处得更加轻松一些,这很好。建议你在咨询中和我一起讨论亲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你在家里也会更开心。”

某些时候,咨询师可以通过请学生详细展开而引出更多的改变语句,进入到唤出阶段。例如,请学生想象如果他作出改变后未来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方法支持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帮助其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计划阶段

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学生会释放出更多“准备好了”的信号,由非自愿逐步转为自愿,有GXQ9aPId0RJfzZhTHmSvZkz6MtLtNr3eEnAM8hzELtk=了充足的改变动机,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具体表现为:在咨询中更多地说出“我想要……”“我计划……”此时逐渐过渡到计划阶段,咨询师可引导学生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明确具体改变的步骤,双方一起前进。

在计划阶段,咨询师可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自己该怎么做,如何一步步改变。当学生说出计划后,咨询师可以通过摘要技术——在学生描述完某个想法后,重新概括他所说的内容,并且突出改变语句——以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过往经验。这是在帮助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看待自己叙述的内容。同时,咨询师也可以将学生计划改变的步骤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学生,肯定其想要改变的愿望或者能力。

在导进、聚焦、唤出、计划四个阶段中,咨询师可以反复运用MI中开放性问题、肯定、反映性倾听、摘要、信息交换等核心技术,关注学生的情绪及对改变的矛盾心态,邀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咨询中来,最终实现咨询目标,助力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应对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大卫·B.罗森格伦. 动机式访谈手册[M]. 辛挺翔,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西尔维·纳尔,史蒂文·A.萨夫伦. 动机式访谈整合认知行为疗法[M]. 辛挺翔,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3]韩婧,黄潇洒. 动机式访谈在青少年咨询中的应用[J]. 心理与健康,2024(4):46-48.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