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非遗音乐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4-11-10 00:00张春佳子
艺术大观 2024年22期

摘 要:众所周知,巴渝非遗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巴渝非遗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传统音乐艺术层面的传承,同时也是非遗文化领域的进步。虽然目前围绕巴渝非遗音乐的研究并不多,但这也充分证明了巴渝非遗音乐传承与发展空间的广阔性。本文将立足于巴渝非遗音乐发展现状,就目前巴渝非遗音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阻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巴渝非遗音乐;传承发展;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3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江文化的滋养下诞生的巴渝非遗音乐可谓独具特色、意蕴悠长。从经典歌曲《红梅赞》《嘉陵江上》再到非遗啰儿调、川江号子,其中旋律无一不展示出巴渝元素的独特味道,更能从中体会到生命力的强劲与绵长。巴渝非遗音乐作为巴渝文化的核心产物,其深刻透露出巴渝特色的人文观念、思想道德规范与标准,同时更是把艺术创造力和长江文化价值紧密融合起来。从巴渝非遗音乐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所具备的严谨艺术创作与精湛艺术创造,透过巴渝非遗音乐我们可以尽情体会到巴渝大地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与文化之美。

一、巴渝非遗音乐主要内容介绍

巴渝非遗音乐形式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巴渝人民智慧与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形式。巴渝非遗音乐主要代表类型:其一,‌金桥吹打。金桥吹打这一名词来源于万盛区金桥镇,金桥镇的民间吹打享誉全国,有着鲜明的当地特色,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是非常之深厚。据了解,金桥吹打诞生于唐宋时期,融合了战斗、生活以及生产诸多元素,其中“马风派”的吹打风格尤为突出,“马风派”以演奏中唢呐高鸣酷似马啸,鼓响犹如马蹄声而闻名。其二,‌大有民歌。大有民歌源于生活,是百姓生活的结晶产物。大有民歌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现在的大有民歌是世代传承、创新升级的民间艺术成果。大有民歌作为一个独立体系,其主要包含五种类型,分别是劳动歌曲、劳动号子、喜丧歌曲、风俗歌曲和民间小调,每一种类型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光芒,均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此外,大有民歌的演唱形式亦是丰富多样,包括唱、说、打鼓等,民间艺人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并创新,使其声音更加高亢,节奏更加明快。其三,三江号子。三江号子属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调多元的民间劳动歌谣类型,三江指的是以合川为中心的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三江流域,三江号子即在该流域内从事水上体力运输工作的船工号子。所以,三江号子背后的文化要更加聚焦、有针对性。巴渝非遗音乐不只是巴渝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深入其中去研究和了解更会发现巴渝文化在巴渝非遗音乐中的世代传承,从这一角度来讲,巴渝非遗音乐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文化桥梁[1]。

二、传承、保护与发展巴渝非遗音乐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传播成为各国文化交流与政治互信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我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更多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巴渝非遗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丰富的民族特点、思想情感以及风俗习惯,承载着巴渝地区的历史符号和文化风貌。在跨文化传播中推动巴渝非遗音乐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民俗音乐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而且能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实现我国民俗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助力国家文化强国建设[2]。

(二)实践意义

音乐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文化使者”,它能够帮助我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合作关系。巴渝非遗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之一,能够传达出融合、善意等理念,这种情感能够跨越种族障碍,连接人们的内心,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从这里来看,研究跨文化传播中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国家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巴渝非遗音乐具有典型的劳动性、融合性、历史性等特征,呈现了长江上游雄浑壮美、群众勤劳淳朴、能歌善舞的特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新时期,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巴渝非遗音乐进行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传播,让后代感受先辈的情感和智慧,积极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3]。

三、巴渝非遗音乐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巴渝非遗音乐传承认知不充分

由于对巴渝非遗音乐的了解不及时和不充分,当地有关部门在相关巴渝非遗音乐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上进展比较缓慢。其一,巴渝非遗音乐保护与传承工作本身便属于一个极具复杂性、困难度比较高的任务类型。近些年,当地相关部门也的确在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中投入了诸多资源和精力,但在进行巴渝非遗音乐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以有关部门为核心的主体代表依然缺乏统筹规划性,起到的监管作用不大,而多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一主体在负责具体主导与保护工作。其二,针对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上下衔接不到位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比如,主管单位更多是在向上投入精力,即在为巴渝非遗音乐的地位和名誉进行争取,而向下就巴渝非遗音乐如何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却并未给予该有的重视。这不仅违背了巴渝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初衷,反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负面引导思想,使得巴渝非遗音乐更不受重视。其三,巴渝非遗音乐是巴渝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和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的有效体现形式,但相关主体对巴渝非遗音乐的宣传与推广远远不够,其并未尽到该有的责任和义务[4]。

(二)巴渝非遗音乐传承后继乏力

事实上,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主要依赖于老一辈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承人逐渐年迈,而年轻一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本身对巴渝非遗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进而导致巴渝非遗音乐传承链条出现断裂的风险,巴渝非遗音乐传承后继乏力,慢慢呈现出淡化趋势,生存土壤持续缩减,真正对巴渝非遗音乐感兴趣和关注的群体数量近些年不增反降[5]。

(三)巴渝非遗音乐受外部环境影响严重

当前不只是巴渝非遗音乐,其他传统音乐类型也同样面临着文化环境的挑战。现实情况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音乐的演出场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演出机会减少,观众群体萎缩,外来音乐文化的竞争冲击等,都使得像巴渝非遗音乐这类传统音乐非遗发展面临巨大挑战[6]。

四、巴渝非遗音乐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巴渝非遗音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其中蕴含了民族的思想情感和风俗习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体系,在当今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是促进巴渝非遗音乐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我国人民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

构建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是一个极具综合性特征的项目,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的构建涉及内容非常之广,从资源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处理、分类、存储到后续的维护和更新,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其一,‌资源收集与整理。相关主体需要广泛收集巴渝非遗音乐资源,要兼容音频、视频、文献、照片等诸多形式的存在,并且要及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其二,‌数字化处理。借助和应用先进数字化技术对收集到的巴渝非遗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包括音频、视频的采集、转换格式、压缩等,以便于存储和传输。其三,‌分类与建档。以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的类型、地域、历史背景等因素作为划分依据,对各种巴渝非遗音乐资源进行分类和建档,为后续的检索和管理做好准备。其四,‌数据库构建。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将数字化处理后的巴渝非遗音乐资源按照分类建档的结果进行存储。此外,需重点关注和强化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的搜索功能,以方便广大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其五,‌数据更新与维护。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的定期更新和维护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巴渝非遗音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伴随着巴渝非遗音乐资源的持续挖掘、发现以及先进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巴渝非遗音乐数据库应不断扩展和完善[7]。

(二)制定并实施巴渝非遗音乐人才培养战略

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其需要持续很长时间,且没有期限。当前,巴渝非遗音乐因为受到内外部、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所面临的发展处境已然是岌岌可危。因此,相关主体在推动巴渝非遗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起与之相关的人才资源培育和维护,竭尽全力提升巴渝非遗音乐人才资源的整体品质。其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主动牵头组织开展巴渝非遗音乐人才的专业培训工作,并积极诚意引进巴渝非遗音乐的专业人才,将更多巴渝非遗音乐专业人才汇聚到一起。其二,为年轻一代营造出浓厚的巴渝非遗音乐学习氛围,并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表现平台,以此来促进年轻人学习和交流,激发起和维护好年轻人对巴渝非遗音乐的学习兴趣,为巴渝非遗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其三,可针对巴渝非遗音乐展开针对性的保护,践行正确保护意识与理念,树立正确的巴渝非遗音乐保护观,从根本开始,深入根源进行挖掘和保护[8]。

(三)打造巴渝非遗音乐特色品牌

巴渝非遗音乐虽然是中华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项瑰宝型成果,但是从巴渝非遗音乐本身的传承与推广成效来看,其远未达到预期标准。因此,相关主体可尝试走巴渝非遗音乐品牌化发展道路,通过创建更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来助力巴渝非遗音乐的高质量发展与传播,切实提高巴渝非遗音乐的影响力。其一,加大对巴渝非遗音乐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特色,并以此作为打造巴渝非遗音乐品牌的核心,使巴渝非遗音乐成为巴渝文化的专属标志,让人们一提到巴渝非遗音乐就能联想到其背后深厚的巴渝文化。其二,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巴渝非遗音乐品牌活动,以巴渝非遗音乐为主题,如音乐会、民俗音乐节等,诚意邀请该领域的专业音乐家和当地民间艺人共同参与,展示巴渝非遗音乐的魅力,提高巴渝非遗音乐的品牌影响力。其三,创新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播方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巴渝非遗音乐推送到网络平台上,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激发人们的了解兴致,借助网络渠道来让巴渝非遗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9]。

(四)创造线下演出机会,营造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氛围

巴渝非遗音乐需要以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观众只有通过直接观看的方式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记忆,这种面对面的演出始终是传承和推广巴渝非遗音乐的核心渠道和方式。因此,相关主体需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尽可能多创造和提供巴渝非遗音乐线下演出的机会,并多鼓励和支持巴渝非遗音乐演出单位或者文化机构的多方参与,逐步提升巴渝非遗音乐的演出水平,持续拓展其影响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巴渝非遗音乐传承氛围,让巴渝非遗音乐的文化土壤变得更加广阔。当然,巴渝非遗音乐的线下演出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与改变,如借助融媒体将巴渝非遗音乐融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中,再比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4K/8K超高清等技术,搭建以非遗音乐为主题的数字展示馆、虚拟音乐剧场等,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新体验等,带给大众不一样的体验感,以此来激发大众参与和了解巴渝非遗音乐的热情与积极性[10]。

综上所述,巴渝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备的深厚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不容小觑。巴渝非遗音乐文化当前所面临的种种考验和挑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发展速度,但相信伴随着各种针对性应对措施的执行落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巴渝非遗音乐并对此产生学习和了解兴趣,巴渝非遗音乐的未来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闫淼.巴渝土家族“非遗”民俗音乐文化元素的创生与转型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3(17):66-68.

[2]杨艳.2022“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行走城市乡野记录巴渝脉动[J].重庆与世界,2022(08):64-69.

[3]刘晓锐.文旅融合背景下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重庆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03):41-47.

[4]吴承笃,王颖.让非遗“活”起来:元宇宙与我国非遗发展新思[J].阅江学刊,2022,14(03):148-157.

[5]胡迪雅,李雪婷,仲丹丹.“两创”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02):136-142.

[6]孙茂利.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用乐的系统性传承——圈头,胜芳音乐会发展青少年非遗传承人的启示[J].艺术百家,2022,38(02):7.

[7]艾磊,胡建华,熊德琴.交织融合与长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4(02):148-152.

[8]王俊彦.区块链视角下非遗音乐的版权保护路径——评《非遗传承研究》[J].应用化工,2023,52(12):3487.

[9]李亚.济宁市群众文化活动助力非遗音乐传承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21-123.

[10]郑国权.用最新的科技保护传承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人类非遗泉州南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历程纪事[J].音乐生活,2022(05):49-52.

基金项目: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跨文化传播中巴渝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WL24YB09)。

作者简介:张春佳子(198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钢琴艺术理论音乐教育、钢琴演奏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