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解读

2024-11-10 00:00马慧
艺术大观 2024年22期

摘 要:本研究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基础,对《又见阜阳》城市形象片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及其城市形象话语建构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宣传片中主要借助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动觉模态协同构建的拟人隐喻、颜色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类型,以及空间部分代整体、成员代范畴和动作行为代态度三种类型的隐喻。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构建了阜阳积极向上、热情友善、快速发展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城市形象;《又见阜阳》

中图分类号:J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文化自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发布城市形象片宣传城市,助力城市发展。阜阳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口超千万地级市之一,也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阜阳的城市地位不断提升,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阜阳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了一部城市形象片《又见阜阳》,这部外宣片旁白采用英语解说,字幕为中英文双语。

城市宣传片是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作为一种多模态语篇形式,其有机融合文字、声音、音乐、图像、色彩等多种符号,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系统传递信息,共同完成对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然而,对于城市形象话语的传统语篇分析通常仅限于文字这一种模态,这就会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以多模态隐转喻为理论基础,以《又见阜阳》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形象片中的多种模态符号展开深入研究,旨在解读多模态隐转喻在城市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形象话语构建的方法和途径。

一、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概述

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仅属于语言范畴,不涉及思维。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实质是借助于一个概念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域结构。与传统隐喻理论不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转喻与隐喻的本质相同,区别在于转喻将同一概念域的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并实现该域中的相互代换(王寅,2006)。即隐喻是跨域映射,而转喻则是域内映射[1]。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局限于对语言符号的分析,并没有涉及日常生活中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多种交际符号。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些学者尝试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识别和解读隐喻。福斯瓦尔(1996)在《广告中的图画隐喻》一书中提出了图像隐喻理论和研究成果。此后,福斯瓦尔在图像隐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并转用“非语言和多模态隐喻”术语。2009年,福斯瓦尔和乌里奥斯-阿帕里西关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最新研究被收录到论文合集《多模态隐喻》中,成为多模态隐喻理论形成的标志。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语类也从平面广告拓展到了漫画、宣传片、手势、声音和电影等。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界对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的不断深入,多模态隐转喻被视为城市形象话语建构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笔者用“多模态隐转喻、城市形象”作为关键词在知网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发现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内一线城市形象片,尤以省会城市居多。由此可见,二三线城市形象话语建构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但是随着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开始想方设法提升城市形象,而城市形象片作为对外宣传的媒介具有不容小觑的力量。本研究以《又见阜阳》为例,探究城市形象话语建构方式和意义,旨在助力塑造以阜阳为代表的安徽城市形象,提升安徽城市形象的传播度和影响力[2]。

二、《又见阜阳》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话语分析

《又见阜阳》这部宣传片集合了声、像、音、画、文等多种信息符号为一体,向观众展示了阜阳的历史、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感官冲击力。宣传片中主要使用三种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动觉模态,其中视觉模态包括图像和文本文字,听觉模态包括声音和音乐,动觉模态则以动作为主。在城市形象的话语构建中,多模态隐转喻可以表征单模态隐转喻所不能传达的丰富意义和强烈情感。

(一)多模态隐喻的话语构建

《又见阜阳》宣传片中存在多处隐喻,其中涉及较多的有拟人隐喻、颜色隐喻和实体隐喻。

1.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是典型的本体隐喻,拟人通过“人”将各种非人的事物进一步具体化,借助人的动机、特征和行为来理解事物,进而了解事物的行为和特征。在《又见阜阳》的解说词中出现多次拟人隐喻:(1)这是一座有梦想的城市,我的心里总放不下她。(2)时间见证了她的开放和包容、发展和进步,也给她镌刻上了历史的印记。(3)触摸到城市跳动的脉搏,更感受到她这些年的拼搏和努力。

上述这些文字都将阜阳这座城市隐喻为人,把城市拟人化可以使城市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感受城市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例(1)字幕出现时,以阜阳经济开发区宣传语“喜迎百凤还巢来,投资创业兴家乡”和宣传片主人公参加阜阳市返乡创业恳谈会为视觉模态,隐喻阜阳是一位母亲,期盼离家的儿女重回母亲的怀抱。同时,也交代了主人公在外多年依然心系家乡,希望通过返乡创业振兴家乡经济的女企业家身份。例(2)字幕出现时,以日晷、川流不息的车辆、阜阳558文创园和杜氏刻铜、彩陶烧制、柳编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觉模态,隐喻阜阳是一位历经岁月沉淀,却始终坚持奋力发展的女性,用开放的心态紧跟时代潮流的脚步。例(3)字幕出现时,以高速飞驰的列车、高耸入云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馆为视觉模态,隐喻阜阳是一位充满活力奋发有为的青年,正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3]。

2.颜色隐喻

颜色隐喻指使用颜色激发和阐释抽象的概念,并通过其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目标域的认知和理解。《又见阜阳》中主要使用了红色、绿色和黄色。城市形象片开头冉冉升起的红日打破黑夜的宁静,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伴随着广播中传来“听众朋友们早上好”的画外音和市民晨练的场景城市从睡梦中醒来,这里用火红的太阳隐喻阜阳是一座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带给人们希望。此外,在呈现民间艺术的时候表演者身着红色的服饰,这里红色隐喻阜阳是一座喜气洋洋、热气腾腾的城市。

绿色在《又见阜阳》中也反复出现,航拍镜头下的城市掠影中出现大面积的绿色,表明城市绿地和植被的覆盖率比较高,这里绿色隐喻阜阳是一座生态文明城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颍州西湖里绿色的荷叶覆盖了大片湖面,随着镜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景区全貌,与屏幕上欧阳修所作《采桑子》中描述颍州西湖的词句交相辉映,这里绿色隐喻阜阳是一座园林城市,还原并超越了历史风貌。

在《又见阜阳》中还多次出现黄色。黄色是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件件陶俑,这里隐喻阜阳是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城市;黄色是夜幕下点亮城市的万家灯火,这里隐喻阜阳是一座温暖的幸福之城;黄色是夜空中闪烁的点点星光,这里隐喻阜阳是一颗耀眼的新星[4]。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即将熟悉的实体事物用作源域,在图像、文字、音乐的结合下,映射阜阳这个目标域。

图1

图2

图3

图1画面展示的是快速转动的指针,映射阜阳的时代变迁和快速发展,构成“阜阳是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的多模态隐喻。镜头的倍速快进,快节奏的音乐和激昂的解说词等多个模态,隐喻阜阳的城市发展正如一座快速转动的钟表,在时光的流转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图2画面展示的是车水马龙的泉河桥。桥梁横跨泉河两岸,车辆川流不息,桥梁、河水、车辆,建筑等视觉模态符号共同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城市形象。河流两岸绿荫绵延,绿色的堤坝也构成了泉河风景带,以此暗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听觉模态是作为背景音乐的快节奏鼓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阜阳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各模态的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阜阳经济发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的隐喻。图3画面展示是阜阳火车站,大大的“阜阳”二字与画外音“列车前方到站阜阳站”共同构建“阜阳是企业与个人投资创业的热土”的隐喻,突出阜阳作为最佳投资城市的形象[5]。

(二)多模态转喻的话语构建

转喻也是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以转喻为基础。多模态语篇画面中的很多事物都另有所指,在转喻认知机制的作用下,画面不仅能表达丰富的信息,而且能激活受众的各种感知(郜丽娜,2020)。《又见阜阳》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也有很多,根据皮尔斯曼和盖拉茨提出的转喻类型,本研究对宣传片中的主要转喻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见表1。

空间部分代整体是常见的转喻类型,指用知名度高或者显著程度高的部分转喻空间的整体。《又见阜阳》中知名景点和代表性建筑在图像和文字的共同参与下,均代表阜阳整个城市。通过呈现颍州西湖、竹音寺、文峰塔等知名景点和清河广场、泉河桥、市民中心等代表性建筑,能够帮助观众快速唤醒对阜阳的原有记忆或者留下深刻的直观印象,从而实现快速且高效宣传城市形象的目的。

成员代范畴也是重要的转喻类型,指用具体的事物转喻其所属的抽象认知范畴。《又见阜阳》中使用了较多的成员代范畴类型的多模态转喻,主要通过图像、声音、文字、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构建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现代化发展、健康生活、活力生活、火热生活这6个范畴。宣传片全方位展示了阜阳作为历史名城拥有的深厚人文底蕴,强调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城市经济取得快速蓬勃的发展,以及阜阳人民健康生活、活力生活、火热生活的方方面面,歌颂了热情、勤劳、勇敢追逐梦想的阜阳人民[6]。

行为代态度指用人物的动作行为转喻他们的心理状7H2PmM7ywwtpTbEtk3NX28RgiwPwuyukq6VGASs+Rfc=态。《又见阜阳》中主人公回到家乡、参加返乡创业恳谈会、参观城市规划馆等一系列行为,配合图像、解说词、音乐和动作转喻阜阳游子响应号召返乡创业,迫切想要建设家乡、宣传家乡的心理状态。

三、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下的城市话语构建

城市是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讲述者,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作出的思维判断和理性认识”(张春蕾,2022)。城市形象话语建构对于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传播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阜阳城市宣传片《又见阜阳》为例,可以看出多模态隐转喻有助于城市形象话语构建。

(一)展现阜阳人的家乡情

宣传片以“凤还巢创业者”为切入口,宣传了阜阳对于返乡创业者所提供的相关政策,强调了阜阳努力创造条件吸引有志青年回到家乡的力度,讲述了返乡创业者亲身感受到家乡的一系列变化,其中饱含对家乡深沉的感情,也充满对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实现个人梦想的信心和决心。整部宣传片传递出的这种情感让观众有所触动,能够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

(二)展现阜阳的人文底蕴

宣传片展示了阜阳独特的人文历史,从饮食文化、非遗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科教文化和市井文化等角度全方位展示这座城市的深厚人文底蕴,对于提升阜阳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阜阳人民的自豪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宣传片极好地对外宣传了阜阳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了阜阳的城市魅力。

(三)展现阜阳的高速发展

宣传片展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阜阳的高速发展,城市由“人口输出”向“筑巢引凤”的转变,由传统产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阜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和城市文明都得到了提升。在每一个阜阳人的不懈努力下,这座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就,友好的营商环境也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来阜阳投资创业[7]。

四、结束语

《又见阜阳》城市形象宣传片综合运用图像、声音、文字、音乐、动作等多种信息符号,共同完成语言交际,塑造了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形象。在阜阳城市形象的隐转喻话语构建中,图像、色彩、文本文字和声音文字起主导作用,而声音、音乐和动作起辅助作用,即视觉模态为主,听觉和动觉模态为辅。研究发现,《又见阜阳》中主要有拟人隐喻、颜色隐喻和实体隐喻,以及空间部分代整体、成员代范畴和动作行为代态度三种类型的隐喻。对城市形象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解读,既可以拓宽多模态隐转喻的研究领域,又可以揭示城市形象话语本质,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进而改善城市形象话语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7(01):24-29.

[2]郜丽娜.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及转喻分析——以《锦绣安徽 迎客天下》为例[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40-46.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4]李雪,杨圆洁.多模态隐转喻视角下《冰墩墩官方宣传片》意义构建解读[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34-40.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7(01):1-10.

[7]张春蕾.全媒体时代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创新[J].传媒广角,2022(02):76-78.

基金项目: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多模态隐喻视角下城市形象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SK20220008);2.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用英语(2)”(项目编号:2021kcszsfkc310);3.安徽省精品课程“新编实用综合英语(第五版)”(项目编号:2021jpkc125)。

作者简介:马慧(1984-),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外语教学理论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