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纳西》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

2024-11-10 00:00丁一
艺术大观 2024年22期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二胡曲目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新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以往的技术局限,大胆创新,无论是演奏技法还是音乐风格,都较以前有了更大的挑战性和感染力。

高韶青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纳西》就是其中之一。这首作品中西合璧,将纳西族的独特音乐素材与西方音乐的结构和语汇进行碰撞,创造了许多新的二胡演奏技法,如非传统双音、双手拨弦演奏、双音弓击琴筒等来增强感染力。该作品的技法种类繁多,音乐风格对比却又相互依存。笔者通过自身的演奏体会来对此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进行探析,寻找技法技巧的魅力以及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风格的变换来表达其巧思。

关键词:二胡;高韶青;风格;技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03

一、音乐风格分析

《纳西》全称为《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是2013年为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二胡教师陆轶文参加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而作。该曲取材于云南纳西族特有的民间音乐曲调,并与西方的曲式结构和富有西方特色的爵士乐风格进行融合。恰巧因为“纳西”正好符合高韶青多年来所一直坚持的中西方融合的理念,因此“纳西”二字又被赋予了“容纳西方”的深层含义,表达了作曲家内心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这首曲子,可以展现二胡独特的艺术魅力[1]。

《纳西》在音乐中大量地将纳西族特有的民间音乐曲调和西方如swing、jazz等音乐风格融合,使这首作品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第一段在伴奏营造出烟雾缭绕的雨林画面的渐渐消逝中以f的力度突然出现,便是A段的主题动机,并以八度的关系辅以强弱对比的处理出现了三遍,每一遍的力度都不一样,为“强—弱—强”的关系,旨在模仿山中年轻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对歌场景,尤其是第二个,运用了泛音技巧,虚实结合,使用强弱对比营造出高低远近和回声的空间立体感,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营造男女对歌的声线和空zAzndQEtArYXi0qG+oYdhv0EKd9EFSAhhnsfN2WtTLA=间对比。随后出现的一串琶音牵引着听众的思绪,直接把情绪拔高,视野一下被拓宽,演奏力度和音域高度都比较高亢,是为了和即将到来的主旋律作对比(见谱例1)[2]。

乐曲进行到第二段(27小节),此处开始进板,4/4拍的节奏较为流动,同时这段旋律是一段很重要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它多次出现并变奏,每一次出现都将音乐向上推动一个台阶(见谱例2)。

观察谱例2我们发现,27小节第二拍最后一个音sol和第三拍第一个音sol用连音线连接,并且在第二拍最后一个音上出现了重音记号,我们试着哼唱一下或者演奏一下就可以发现此处出现了重音位移,同时,作曲家在谱曲的时候设置了大量的连音记号,如第二拍的la sol mi三个音为一弓,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时值的两个音都“借”给了第三拍,由此打破了我们一贯的传统的律动。打破传统律动的同样还有,在28小节反复出现的la si两个音因为音值组合排列时将重拍进行了位移,于是演奏该句时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演奏者的肢体上,都很具有特色和标志性。27、28两小节便是《纳西》特有的主题动机,极其富有纳西族民族曲调特色和趣味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3]。

接下来是二胡与管弦乐队伴奏的“对歌”,二胡运用高韶青先生自创的“拉拨”技法,和伴奏乐队巧妙配合,乐队演奏主旋律,二胡则担任伴奏进行“拉拨”;随后二胡演奏主旋律,则乐队负责伴奏。此处的“拉拨”技法在下文将专门提到,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法就是作曲家从雷鬼(Reggae)音乐中汲取的基因,即4/4拍中第二拍和第四拍为重音的写作手法,如谱例3所示。

在乐队进行伴奏二胡作为主旋律的时候,二胡的声部翻高了一个八度,此处在演奏时弓贴弦更为紧实,弓速稍快以求流动的歌唱性,纵情歌唱的旋律优美高亢,将情绪带上了一个台阶。

在情感肆意抒发之后,画面一转,由线性的旋律转为欢快热烈的舞蹈鼓点,如谱例4所示。

第一遍为简单的拨弦加拉奏的三连音,随后第二遍出现了变奏,此处左右手交替拨弦,气氛更加热烈。

在欢快的舞蹈结束以后,夜已深了,一对恋人坐在树下互诉着衷肠,此时泛音加入。该段落泛音优美缠绵,需要连贯演奏并加上泛音揉弦,展现了这对恋人在树下说悄悄话的甜蜜场景。作曲家由此带领大家进入B段。

B段直接运用了圆舞曲的3/4拍进行创作,第三个主题动机在此处出现,一个动机的两次出现,相隔纯四度,乐队使用琶音动机来进行伴奏,第一遍演奏时犹如这对恋人中的女孩在歌唱、舞蹈,第二遍演奏时男孩儿则在低声诉说心声,乐队的伴奏在此时使用的琶音更是诉说了青年男女对彼此的爱慕之情。二胡和乐队在该段进行了第二次的互相伴奏,但是此时已经不是对歌的画面了,而是在描绘人们在这片山水中优美舞蹈和幸福生活的场景[4]。

接着,曲子进行到了A’段,该段气氛热烈欢快,通过乐曲27小节的动机进行了三次变奏,三次变奏均为3/4加3/16的节奏型,演奏时从3/4过渡到3/16尤其要注意拍子的稳定,此处拍子很容易演奏不准。三次变奏和前面的舒展舞蹈有明显对比,第一次伴奏较为紧密且规整的音符排列让人有一定的紧张感但不压抑,第二次变奏加入了双音,表现力更强,同时音量加大,音乐被推上了一个台阶,第三次变奏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加入了弓杆击琴桶的动作,音响效果的变化层层递进,情绪一次比一次热烈,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将音乐不断推动,进入了一个小的高潮。

随后是更加紧张的快板,同样的动机进行多次变奏,速度被提高到了每分钟160拍,经过翻高八度以及双音的变奏处理,情绪已经达到顶点时,爵士乐令人惊喜地出现了,见谱例5所示。

这是一段典型的swing节奏,伴奏部分更是出现了地道的爵士乐风格,该段演奏时不能按照4/4拍数拍子,因为walking bass的节奏型虽然像4/4拍的效果,但是高音部分却是三连音,因此,此处感染力极强。二胡与乐队交相辉映,乐队张力巨大,会给人以强烈的律动感和舞动起来的欲望。

乐曲随着一段急速的快弓结束。

二、《纳西》演奏技法分析

高韶青是一位从中国走出去并同时受西方教育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也是“韶琴”二胡的发明人,因为韶琴独特的设计,如可移动、拆卸千斤,可以转换方向的琴筒等,提高了高韶青探索二胡演奏新技法、新音色的便利性。从《蒙风》开始,高韶青的作品经常出现一些创新的演奏技法,有很多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获得了成果并广泛运用开来。同样,《纳西》为了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就出现了类似“双音击琴桶”这样的演奏技法,为了展现神秘幽静的画面,创造了“非传统双音”等,这些技法非常值得我们进行分析[5]。

(一)非传统双音

此双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弓毛拉内弦弓杆同时擦外线的传统五度双音,而是内外弦分别演奏的双音。演奏这种双音的时候,内外弦分开独立运作,一般情况下内弦的音作为根音,变化较少,外弦的音进行变化,从而演奏出八度、五度、大六度的双音。由此模拟出对歌时音波碰撞在山壁、水面反射回来的回音,或者可以理解为男女对唱时产生的和声效果。一般情况下,二胡是很少有五度双音以外的双音演奏技法的,因为二胡构造的原因,二胡不像小提琴一样可以比较方便地演奏和声音程与和弦,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同一根手指内外弦同时拉奏产生了五度。当此种技法一经发明,又极大地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一明一暗,一阴一阳,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这在之前是几乎没有此种音乐表达方式的(见谱例6)。

(二)拉拨

拨弦在二胡中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技法,《赛马》《陕北抒怀》等经典作品都用到过拨弦的技法。但是在此曲中,所使用的拨弦在拨的同时还产生了拉的音效。此技法是作曲家王永德先生在《摘棉花》中运用的。为左手按音,右手拨弦,弓根贴弦后的快速提拉产生噪音,将两种音效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规律,使这种噪音成为一种音效,用来表现欢快娱乐的场景(见谱例7)。

(三)左右手交替拨弦

前文提到,拨弦是二胡乃至所有拉弦乐器最经常使用的技法之一,这种技法和往常的拨弦技法不同之处就在于,一般情况下,拨弦是单手拨弦,如《赛马》中,是右手单根手指拨弦,《陕北抒怀》中,是左手单根手指交替拨弦,而在《纳西》中的拨弦技法则是左右手交替拨弦,该拨弦技法充分保证了拨弦的持续、连贯、快速,为表现热烈的鼓点提供了支撑[6]。

(四)泛音揉弦

在前文我们提到过这个地方,该乐句全部采用人工泛音,在高韶青的作品中,泛音并不是第一次使用,更不用说人工泛音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泛音技法。《炫动》《蒙风》这些高韶青老师的代表作中,泛音都有出现。而在《纳西》中,人工泛音的篇幅得到了很大的扩充,然而作曲家并不满足,在部分人工泛音的跨度已经超过了九度的基础上,还加上了揉弦。此种技法使用在空灵的泛音之上,使声音有规律地波动,更容易让听众感受到作曲家想传递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五)双音击琴桶

在第二个主题动机第三次变奏的时候,此技法拓宽了演奏者情绪表达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表达比拉弦更激烈的情感时,会使用双音这种技法,然而,在需要比双音更加激烈的音色时,我们除了增大贴弦力度增加音量外,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双音击琴桶,顾名思义,在演奏双音的同时控制弓杆击打琴桶。加上这种类似于打击乐的有规律的噪声,双音粗犷的色彩更增加了一种粗糙的质地,类似于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使表现力更上了一个层次,可以更好地表达作曲家此处的想法和刻画音乐形象[7]。

三、结束语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演奏技法,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作曲家巧妙地融合了纳西文化的音乐元素,创新运用了多样的演奏技法,结合西方爵士乐的创作风格,使得乐曲既保留了传统民族音乐的质朴,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与张力。通过对乐曲风格和演奏技法的探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二胡在表达民族情感中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育.二胡艺术家——高韶青[J].音乐大观,2013(17):136.

[2]和志武.纳西族民歌译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潘永峰.流行音乐节奏训练[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4]赵昭.高韶青二胡演奏与创作之探讨[D].西安音乐学院,2013.

[5]孙凰.二胡演奏技巧高效训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6]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7]刘长福.二胡弓法的技巧性应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1):78-81.

作者简介:丁一(1996-),男,江苏盐城人,硕士,从事中国乐器演奏(二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