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2024-11-09 00:00:00王灿程蕾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0期

摘 要:目的:分析针对中风后患者吞咽障碍采取标准化针灸联合康复疗法的可行性及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医医院接诊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对78例患者分组,对照组在院治疗期间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康复疗法上联合标准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并调查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统计康复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率。结果:治疗前,病患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分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康复治疗,观察组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吞咽障碍康复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吞咽障碍病态,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并帮助患者恢复损伤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风,吞咽障碍,标准化,针灸,康复治疗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57

0 引 言

中风在现代医学领域属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并发症,属于脑神经损伤引起的吞咽控制障碍。45%中风患者在急性期易引起吞咽障碍,50%以上患者吞咽障碍后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的吞咽能力[1]。吞咽障碍会对患者的进食能力产生影响,康复治疗是改善病情的手段,也是临床康复科发展后形成的新型疗法。康复治疗的手段较多,需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可改善吞咽功能,降低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的风险,减少窒息和吸入性肺炎风险性[2]。现代医学中,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法是吞咽训练,但这种疗法下患者康复速度慢,部分患者无法坚持治疗。针灸是中医学外治疗法,对改善喉痹、中风均有显著的效果,在针灸后可改善血液循环,发挥活血通络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分析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南充市中医医院接诊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观察组各有9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6~67(52.36±5.02)岁,中风发病周期10~30 d,平均发病周期(18.65±6.12)d;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35~68(52. 65±5. 14)岁,中风发病周期11~30d,平均发病周期(18.48±6.32)d,组间基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中风后影像学及体格检查确诊吞咽障碍;(2)无法正常饮食、饮水;(3)患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1)重症肢体功能障碍;(2)口腔、咽喉重症占位病变;(3)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对吞咽障碍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指导病患完成卷舌、回缩、前伸等训练,在训练期间以舌板对软腭、舌身按压,让患者完成口腔抗阻训练。医生采取咽喉冷刺激疗法,将冰水混合物质放入患者口腔颊部及咽腭弓位置,随后指导患者空吞咽训练及声门闭合训练,持续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标准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该疗法属于中西医康复疗法联合应用,是促进患者吞咽康复的重要手段。在标准化针灸前,中医师评估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对症选穴针刺,选择玉液、金津、风池等穴位。在廉泉穴、夹廉泉穴位针刺时,选择3寸毫针,自舌根操作,进针1寸后,3次轻提捻转;针刺百劳穴时,使用2寸毫针,直刺穴位1寸,平补平泻法干预。针刺金津、玉液穴位时,选择1.5寸毫针,针刺舌系带静脉端,同样直刺0.5寸,随后提插捻转3次。针刺风池穴选择2寸毫针,进针深度0.8寸,患者感觉局部酸胀即可,留针15 min,留置10 min后平补平泻捻转1次。

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上,每天针灸1次,每周治疗6次,中医师遵循上述标准化操作技术,精准针刺穴位与深度。

1.3 观察指标

(1)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显效,在饮水试验中,洼田试验为1级,吞咽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吞咽障碍好转,洼田试验为2级;无效,吞咽功能无显著改善,洼田试验≥3级。

(2)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以卒中量表调查NIHSS评分,该量表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共计42分,分值高则表示神经功能好。以SSA标准吞咽障碍量表评价吞咽能力,分值高则表示吞咽功能差。

(3)并发症率。吸入性肺炎、误吸、低蛋白血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22.0软件对数据处理,( ±s)表示计量资料标准差,检验值t,%表示计数资料概率,χ2检验,P 值低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吞咽障碍康复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组间干预前后NIHSS、SSA评分对比

干预前,患者NIHSS评分及SS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组间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3。

3 讨 论

有研究指出[3],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现状包括多种方法,如运动康复、物理康复、中医康复、摄食功能训练、管饲护理、心理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等。此类方法可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风险。轻度吞咽障碍患者以摄食和体位训练为主,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需要先进行基础训练,改善吞咽能力后才能进行摄食功能训练。营养师会制定营养配方,采用糊状食物,减少食物残留,降低误吸的风险。有调查发现[4],吞咽障碍与肌肉力量相关,训练吞咽肌群对提升功能有帮助。在训练时,患者保持端坐位,左右晃动头部,完成仰头及低头等动作,训练颈部肌群。在训练时,让患者学会每次进食1口饭,恢复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免长期无法顺利饮食引起营养不良[5]。

针灸作为特色疗法,可调节气血及通畅窍穴,属于常用疗法。在临床治疗期间,以经络穴位为基础。百劳是外部奇穴,其目标是疏通经络、滋补气血。廉泉作为任脉穴位,可改善舌下肿痛及流涎,配合双侧廉泉,处于舌底、咽喉穴位,刺激此类穴位,改善舌体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舌体灵活性[6]。本研究制定标准化针灸疗法,提升患者的舌唇活动能力,在针刺期间遵循标准化流程,精准针刺各个穴位。所针刺的金津穴可调节阴阳平衡,补虚灭风,减轻吞咽困难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及并发症率比对照组低。经治疗,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及吞咽障碍病症持续改善,为此,实施标准化针灸治疗,辨证选取穴位,调和脏腑阴阳,促进机体血液运行,从而消除喉痹,恢复正常的吞咽能力。但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长期配合,若中途停止治疗,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研究指出[7],针灸天柱穴、风池穴可促进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氧能力。针刺通里穴对面部神经产生刺激,可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恢复局部肌肉张力,该针刺疗法与本研究取得的效果一致。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针刺疗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标准化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可逐渐恢复患者的吞咽能力,该疗法的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畅,王梦露,肖中兴.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1):25-27.

[2]赵培华.针灸联合中医康复标准化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标准化,2023(16):261-264.

[3]王帅,孙明亮.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针灸及吞咽治疗仪治疗的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7(13):16-18.

[4]叶修灿.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1):111-113.

[5]吴巧宓,郭帅帅,卢乐苗.针灸联合吞咽康复治疗仪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12):169-172.

[6]葛舒颖,范文娟,黄炼红.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2,29(10):31-34.

[7]呼婧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针灸及吞咽治疗仪治疗的效果[J].黑龙江医药,2022,35(4):888-890.

作者简介

王灿,本科,主管康复治疗师,研究方向为中风康复。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