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临床救治急诊猝死患者过程中,采用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急诊科猝死患者80例,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实施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分析收缩压水平、血氧饱和度、抢救成功率、急救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比对照组收缩压水平高,P<0.05;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5.00%)比对照组抢救成功率(50.00%)高,P<0.05;研究组患者急救时间(9.24±1.35)min比对照组急救时间(15.26±2.54)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在急诊猝死患者中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收缩压水平、血氧饱和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急诊,猝死患者,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抢救成功率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55
0 引 言
猝死多指患者突然发生非暴力性死亡,起病时间为1小时内,患者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猝死是令患者家属担忧的健康问题,此类疾病往往没有经过任何预警情况突然发生[1]。据研究,猝死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因素,其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引发猝死。其他导致猝死的原因还包括中风、肺栓塞、糖尿病低血糖、药物滥用和恶性肿瘤等[2]。当发生猝死事件时,需要周围亲属紧急反应,立即拨打紧急救援电话,并开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血液循环,以保持重要器官的供氧功能,早期使用AED是复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心肺复苏是紧急救护措施,用于抢救发生心搏骤停患者。该技术的目标是通过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技术,维持患者血液循环与氧气供应,以保护患者的脑部功能,延长生命,并增加恢复心率的机会,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急诊科猝死患者80例,予以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干预,探究这一护理方法在临床救治急诊猝死患者过程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急诊科猝死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数据,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各40例。
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入组标准45岁~75岁,平均年龄(60. 54±3. 29)岁。病变疾病:脑血管疾病15例;心血管疾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猝死地点:工作场所8例;家中20例;公共区域12例。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入组标准44岁~76岁,平均年龄(60.46±3.16)岁,病变疾病:脑血管疾病14例;心血管疾病11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猝死地点:工作场所7例;家中19例;公共区域1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家属知情、认可本次研究,主动申请参与研究,授权同意书齐全;(2)符合猝死症状诊断标准,伴有瞳孔散大、对光线敏感度消失、心室纤颤、叹息样呼吸以及意识丧失等表现。
排除标准:(1)研究中途失访,或因依从性较差等原因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者;(2)资料不全者;(3)同时参与院内多项研究者;(4)家属主动申请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由科室内护理人员管理急救设备,将相关器械进行清点,同时负责维护以及保养等工作,时刻保障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方便急救过程中及时使用。当接到急救电话通知时,临床会快速安排掌握急救技能的急诊工作人员准备进行急救工作,在院前急救猝死患者时,需要统一服从命令并采取急救措施,禁止擅自离开岗位,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现场救治猝死患者,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进行。为保证急救工作的安全,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急救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研究组采用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在上述急救模式基础上,规范护理人员职业能力,培训急救技巧,由资深急救人员讲授救治过程中相关步骤、技巧等,通过课题模拟演练,指导学习人员判断患者症状情况,并提供针对性急救策略,通过PPT、音频、视频等文件,强化工作人员记忆力,掌握正确的急救操作步骤,以保证临床急救效果。临床组建急救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加强团队沟通协作,以提高急救效率。对于急诊猝死患者,时间十分紧迫,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反应,并准确判断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急救决策。
1.3 评价指标
(1)收缩压水平。由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患者不同时间收缩压水平(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正常值为90~139 mmHg。
(2)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不同时间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正常值为70%~75%。
(3)抢救成功率。由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抢救成功率、失败率等。
(4)急救时间。记录患者临床急救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SPSS 25.0分析,计数以%表示,检测χ2检验,统计资料以( ±s)表示,明确为正态分布,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收缩压水平对比
研究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比对照组收缩压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急救时间对比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5.00%)比对照组抢救成功率(5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急救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3.
3 讨 论
近年,临床接诊猝死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80%患者发病时,处于家中或院外,且患者发病时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导致不良事件发生[3]。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是临床上重要的生命支持技能,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该模式为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逆转的损伤,并提高患者生存率[4]。
在急诊猝死患者中采用规范化心肺复苏紧急救护,应用效果显著。该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患者急需的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保证患者脑部与其他重要器官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通过迅速恢复心脏跳动与呼吸功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急诊猝死患者中开展规范化心肺复苏可提高幸存率,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操作,可提高患者存活率,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窗口,减轻脑部损伤的程度[5]。心搏骤停会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再灌注损伤,加重患者病情,规范化心肺复苏可通过持续护理干预,减少心肌缺血时间,保护心肌功能,对患者在心搏骤停后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6]。同时,临床及时进行规范化心肺复苏可减少心搏骤停后的后遗症,在没有恢复心肺功能前,患者的身体其他器官都将面临缺氧与损伤,通过有效的心肺复苏措施,可减轻患者预后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显著[7]。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比对照组收缩压水平高,P﹤0.05;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P﹤0.05;研究组患者急救时间比对照组急救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5.00%)比对照组抢救成功率(50.00%)高,P﹤0.05。上述研究与学者孙倩、张峰[8]等论点近似,相比常规急救护理,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患者急救成功率高,P﹤0.05。
综上所述,急诊猝死患者护理中采用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效果显著,能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郭瑞,刘学伟,张苗.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价值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2):335-336.
[2]赵丽姣,王雪.心肺复苏辅助目标温度管理对心脏性猝死患者复苏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4):667-669.
[3]韦亚楠,胡培利.特利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时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6):2992-2994.
[4]谢小华,郭永锋, 王俐,等.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状况的影响[ J ]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11):95-98.
[5]王淑艳,高洪涛,吕娜.急诊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2):1649-1652+1657.
[6]李雪莲,李波,侯雪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S1):55.
[7]陈丽虹.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3,36(4):956-959.
[8]孙倩,张峰.急诊危重症病人标准化急救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4(10):305-308.
作者简介
何秀,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急诊护理。
李批努,通信作者,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为急诊护理。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