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11-09 00:00:00刘翔邹立成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0期

摘 要:目的:分析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前急救中心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23年1月至2022年6月为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为观察组(60例,实施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Braden评分、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重症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应用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干预效果,明显降低压疮风险,减轻意识障碍严重程度,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促进快速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重症监护室,应用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53

0 引 言

重症监护室专门收治危重病症需要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的患者,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结合为基础,应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更全面治疗和护理[1]。重症监护室的建筑和设施要求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方便及时监护和抢救危重患者。危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经过抢救治疗,度过危重阶段,uH04G3W149/lrsBAzU1OVw116gcfw485BGJvjxpWNII=病情稳定后,一般要被转出重症监护病房,进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危急重症患者,这类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应做好急救准备,确保需要急救的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本研究分析了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前急救中心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23年1月—2022年6月为对照组(6 0例),男3 4例,女2 6例,平均年龄(66.87±4.32)岁,其中循环系统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严重创伤6例,其他2例;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为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7.13±4.56)岁,其中循环系统疾病23例,呼吸系统疾病18例,消化系统疾病13例,严重创伤5例,其他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重症监护室时间超过5 d;(2)年龄20~75岁;(3)家属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治疗期间死亡;(2)持续昏迷;(3)病情转为慢性状态;(4)中途转院;(5)精神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指导遵医嘱用药,给予心理安抚。

观察组实施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方法如下:

(1)组建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团队。由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呼吸治疗师及其他辅助人员等组建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团队,组员需统一进行专项培训,培训完成后对护理技能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进行人员分配。高年资护理人员分配要均衡,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默认为班次责任人,其他人员需按照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2)制定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方案。组员分工协作对现行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不良事件分析等方式,做进一步完善,最后制定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方案。方案中需要重点对急救护理进行优化,化繁为简,去掉不必要的环节,确保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3)实施无缝衔接急救护理计划。1)无缝衔接排班。采取责任护理管理制度,为每位患者指定2名护理责任人,护理责任人的排班需覆盖全天,确保在任何时间段都有护理责任人。护理责任人在交接时需提供全部护理记录,确认无误后签字,明确各个时间当值的人员,避免出现空缺时间。2)维持生命体征。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至关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中心静脉压以及末梢循环。任何时候都要将维持呼吸道畅通作为第一要务,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或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为机体提供充足的供氧。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可能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采取积极的处理。3)循环支持。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循环支持,合理输血、补液,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强心药物,将血压维持在65 mmHg以上,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或者应用电复律、心脏起搏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4)无缝衔接急救护理管理。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将可能需要的物品准备齐全,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急救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在任何时候出现突发情况都能快速得到抢救。5)护理质量控制。团队每周一次质量控制检测,每日随机抽取1~2名质控责任人,将对各组员的护理工作进行突击检查,发现2次不合格者需退出团队,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罚,而表现优异者将在各个评优评先中加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压疮风险、意识障碍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重症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在压疮风险的评价上,使用压疮危险因子评分(Braden)进行评价,总分为23分,得分越高表示风险越低,低于9分即为非常危险。在意识障碍程度的评价上,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进行评价,满分15分,最低3分,得分越高病情越轻。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 22.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 ±s)为计量方式,予以t检验,n( %) 为计数方式,予以χ2检验。P﹤0.05,表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Braden评分、GCS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Braden评分、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两组重症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重症监护室时间为(6.31±0.83)d,明显低于对照组(9.25±1.67)d,t =12.212,P =0.001,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72±1.95)d,明显低于对照组(14.48±2.71)d,t =8.724,P =0.001,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危急重症患者,包括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的多器官功能的衰竭者,心肺脑复苏术后需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患者,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危急病症者,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的患者等。重症监护室的监测范围很广泛,可按呼吸、循环、肝、脑、肾、胃肠、血液及凝血机制、内分泌、水电解质、给氧等几大系统划分,也可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将监测的范围分为3级。无论如何划分,根本目的是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创造时机和可能性,使治疗效果差或无法治疗的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满意的治疗。

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与普通病房有天壤之别,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病房配置,还可以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上看到差异,尤其是在急救护理方面更加明显。重症监护室常备医疗仪器设备非常齐全,可以对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脉搏以及体温等相关指标监测,另外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特殊监护。重症监护室配备熟练的技术员随时保养与维修ICU内复杂的监护仪及治疗仪,还有一定数量的护理员、卫生员、清洁工等辅助人员。护理人员需要应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还要根据病情准备好相应的抢救物品,确保发现异常情况后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救治。

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团队成员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胜任重症监护室的各种工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最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2]。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模式不仅对人员配置有较高要求,还对急救护理流程做了精准设定,在不影响急救效果的前提下简化步骤,减少急救等待时间,在短时间内开展急救。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模式非常注重护理连续性,致力于让重症监护室患者全天候得到无差别护理服务,任何时间段都不会出现护理质量下降的情况。重症监护室排班采取责任护理管理制度,为患者指定护理责任人,交班也是发生在护理责任人之间,不会因为交班导致护理质量受到影响[3]。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需要急救时,护理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立即准备好相关的物品,无需等待即可开展救治,关键在于能够掌握最佳时机,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延误。无缝衔接急救护理始终以维持生命体征为前提,及时采取供氧、清理呼吸道、循环支持等措施,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无缝衔接急救护理的优势还体现在质量控制,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也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合理制定奖惩制度,为全面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创造有利条件[4]。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意识状况,减少心搏骤停、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使患者实现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在重症监护室应用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干预效果,明显降低压疮风险,减轻意识障碍严重程度,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金幸,朱弘忞,蒋梦珲,等.PDCA循环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6):241-244.

[2]吴玥,王君.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23(8):271-274.

[3]孟玲. SBA R沟通模式的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3):344-347.

[4]赵东.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3):498-499.

作者简介

刘翔,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急诊护理。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