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标准化研究

2024-11-09 00:00:00唐帅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0期

摘 要: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逐渐扩大,同时,为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专业可持续化发展的有效举措。本文围绕构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着重论述,提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和就业渠道标准化策略,旨在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标准化就业渠道方案,提升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效果,增强学生就业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推动学生稳定就业和高效就业。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就业指导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38

0 引 言

工商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等为主要内容,面向市场营销、产品销售、企业管理等岗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复合型人才。当前,在高校扩招以及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就业形势严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失衡、就业指导缺乏实效,给人才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高校积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实现高效就业和稳定就业。

1 实践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和就业渠道标准化的意义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驱动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新要求。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方式和就业渠道拓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通过关注人才成长,关注岗位变化,为学生学习以及就业提供相关的教育与指导,进而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适应力,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此外,实践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和就业渠道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在新市场环境和产业结构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从可工作转向能独立工作且能进行团结协作和创新工作要求,即在对人才综合工作能力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其职业认可、团队认可以及企业认可意识提出高需求。概括来说,即对人才提出“技能、素质和态度”三方面并重的全新标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开展中,从人才培养角度,探索就业拓宽标准,有针对性地引入岗位工作标准、企业用人标准,既能够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与技能,且能够增进学生对市场、行业、职业、岗位等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提升学生就业率[1]。

2 实践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和就业渠道标准化措施

2.1 人才培养方式优化

2.1.1 树立人才培养新目标

聚焦工商管理人才就业,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引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革新。“就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3个层次:(1)学生具备就业意识;(2)学生熟练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各项实践技能;(3)学生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围绕上述3个层次,有序推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实训方法改革,确保学生具备开展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与素质。

2.1.2 创新教育方法

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的自主、合作以及创新工作需求,以学生掌握丰富理论和具备综合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对教育方法进行优化,引入情景式、项目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育方法,模拟真实职业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操作,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开展工作需求。

2.1.3 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强有着积极作用。相对而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高校较多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影响学生就业发展。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引VTfEw37ARCT7BRm/A5m1Rw==入校企共育、产业共育教育理念,通过开展下企业体验、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实训基地,引入产业研究课题,让学生加强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机制,搭建创新、研发平台,围绕工商管理赛事,引入比赛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2]。

2.2 就业渠道标准化实施

2.2.1 深入市场、职业、岗位调研,构建就业指导新方案

教育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高校需实践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当前,多数高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指导措施,但相对而言存在一定滞后性,限制学生就业发展。深入市场调研,聚焦职业变化,对接岗位需求,秉承“人才可用、能用”教育理念,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服务领域开发。例如,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市场中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变化数据的整合。同时,深入工商管理专业,剖析专业服务新领域以及新内涵,构建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新模式。此外,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围绕市场动态、产业结构、专业发展趋势等,利用校园网站加强数据共享,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3]。

2.2.2 以“走出去”和“迎进来”为理念,畅通校企合作

将“走出去”和“迎进来”理念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标准拓宽中,为学生赢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走出去”即最大化地将学校教育向外延伸,实现社会、企业以及职业的紧密衔接,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多元选择。“迎进来”即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将企业、产业等引入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增强学生与企业互动联系,为学生赢得更多实习机会。例如,整合学生就业信息,结合市场相关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同时,定期组织行业专业、企业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开展就业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职业理想。此外,基于校企合作、产教协同,建设就业指导实训基地,以定向培养,促进学生就业率提升[4]。

2.2.3 关联学校、市场、学生,增强就业指导

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就业经验,因而存在盲目就业、低就业和难就业问题。通过关联学校、市场、学生,构建以就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解决学生难就业和就业难问题。

(1)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聚焦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就业岗位,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提供针对性的岗位分析和就业能力培训,使学生储备对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

(2)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库,整合学生考研、留学、就业等多维度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构建学生就业画像,为学生提供科学且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理想,解决学生盲目就业问题。

(3)建立围绕市场发展的就业服务指导。通过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等公司合作,获取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同时,围绕学生个体诉求,采用一对一就业指导方式,深入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利弊,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加强教育与指导,为学生赢得就业机会。

(4)建立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对学生就业选择以及就业发展实施跟踪与反馈,通过校友联络群、校企沟通平台等,了解并收集学生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情况,基于学生就业胜任力,分析就业指导效果,进而对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调整与优化。由此,不仅能够提升院校就业辅导能力,且能够不断拓宽院校就业渠道。

3 结 语

总而言之,提升学生就业率是新市场环境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标准化就业渠道方案,对推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效果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既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综合实践能力,且能够较好地推动学生稳定就业和高效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睿.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探索[J].现代企业,2020(1):136-137.

[2]陆丽君.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7(6):420.

[3]金国峰,董富华.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1):91-93.

[4]陈晓红.高校互联网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标准化探索[J].中国标准化,2024(10):224-227.

作者简介

唐帅,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责任编辑: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