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技术与跨学科融合作为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形式,备受教育工作者重视。本文通过德尔菲 (Delphi) 法整合学科专家和教师的一致性意见,论述了数字技术在跨学科融合中应用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经过3轮专家征询,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构建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其中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
关键词:数字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36
0 引 言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计算科学为技术支撑的数字技术在跨学科融合领域快速发展,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便捷化、数字化、融合性的应用新体验。跨学科应用拥有从整合到融合、交互式与智能化、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简洁友好的应用界面等优势,数字化新服务不但改变了教学环境,而且也是对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学习体验、评价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将新时代教与学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延伸为教学改革和实践结构性变革的重要因素。然而,数字化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起到有效作用,是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否促进学习者全面的发展,如何构建标准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度的思考与研究。
1 理论基础
数字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是基于数字化课堂,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为落脚点,用于评价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与教育者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下,持续提升认知、表达、思维方式等能力,以落实树人目的。
1.1 TPACK知识框架
2006年,Mishra &Koehler在PCK框架基础上提出了TPACK知识框架,主要包含: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ACK是智慧教学中教师应当掌握的融合性、持续更新性、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框架。TPACK知识框架的本质是尽最大可能在不同教学环境下,发挥数字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技术和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以解决复杂环境下技术和教学的交互[1]。基于TPACK知识框架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构建时,将学习环境、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作为4个要素,保证数字教学实践取得成效。
1.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也被称为专家调查法,由美国德兰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通过通信方式将拟解决的问题私信发给专家,有效收集专家意见,并将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和汇总,得出综合意见方法。然后将综合意见的预测方案再次反馈给专家,再次征求意见,专家在之前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重新给出新的意见,重新汇总专家意见。按照该流程,反复征集,逐渐得到相对一致意见的决策方法。该方案按照系统程序,通过匿名征询的方式,被征询意见的专家之间彼此不清楚,相互不沟通以避免影响各自的意见,只跟调查者发生联系,经过多轮调查征询,被征询的问题经过多次询问、归纳和综合研判,最终得到专家认可的解决策略[2]。
2 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构建
2.1 初步构建
数字化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以TPACK知识框架为基础,基于客观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真实性的原则,围绕数字化教学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环节,通过文献归纳、座谈访谈、专家建议,结合数字化教学实践的特性,结合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目的,初步考虑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2.2 专家选择
专家的选择标准要统筹考虑两个方面。(1)对专家个人的要求,需要保证专家在该领域的权威性。(2)构建专家组的成员要有代表性,专家成员尽可能涵盖不同学科和层面。按照以上两个原则,为保证专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选择了3类专家群体,第一类是从事跨学科融合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高校科研工作者,第二类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三类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3]。
2.3 编制专家问卷
问卷的质量关系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德尔菲法的关键。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数字技术与跨学科融合、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等内容,深入分析数字技术背景下教学课堂需要的必备条件,基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划分为教学准备环节评价、课堂教学环节评价、课后反思环节评价3个维度。
3 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过3轮德尔菲专家问卷与分析,最终得出较为科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
3.1 教学准备环节评价
教学准备环节评价包含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对象分析三级指标包含:①教学对象的学习特征和学习对象学习方式;②依据兴趣爱好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数字化技术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分析三级指标包含:①教学目标明确;②目标涵盖学生培养目标;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策略三级指标包含:①学习策略形式多样性;②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
(4)教学活动设计三级指标包含:①教学活动设计紧扣主题、设计新颖;②教学活动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循序渐进。
(5)教学评价设计三级指标包含:①综合多元评价方式融合了数字技术;②教学评价涵盖测评学生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
3.2 课堂教学环节评价
课堂教学环节评价包含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学习者和数字技术的交互、师生间数字技术交互、教师与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学科与数字化技术交互。
(1)学习者和数字技术的交互三级指标包含:①学习者平等获得数字技术的权力;②学生数字化设备的占有率;③学习者通过数字技术开展交互共享,延伸学习成果;④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学生间表达思想和观念的水平;⑤通过数字技术加速信息发布和协作交流的机会;⑥学习者熟练操作数字化设备的能力。
(2)师生间数字技术交互包含的三级指标包括:①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学互动围绕学习者展开;②教学者的主导地位,主导学习者开展有效学习;③教学者发布问题,学习者可以系统、独立回答相关问题,准确陈述自己的思考和答案;④针对教学者提出的问题,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辅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问题;⑤教学资源可以在学科间共享。
(3)教师与数字化资源交互三级指标包含:①教学者可以依托数字化技术分享教学资料,开展互动;②教学者通过数字化技术向学习者呈现可视化的内容;③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开展深入研讨和学习;④教学者通过丰富的形式讲述知识。
(4)跨学科与数字化技术交互三级指标包含:①数字化技术生动呈现了教学内容和现实之间的关系;②学科间深度融合。
3.3 课后反思环节评价
课后反思环节评价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深度进阶学习情况和课堂氛围。
(1)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三级指标包含:①学习者对概念、定理、知识体系的掌握;②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程度;③学习者对跨学科知识的习得。
(2)深度进阶学习情况三级指标包含:①学习者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②学习者通过协作激发学习兴趣。
(3)课堂氛围三级评价指标包含:①学习者课堂互动的参与度;②课堂的活跃程度。
4 结 语
本文从教学准备环节评价、课堂教学环节评价、课后反思环节评价3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标准化指标体系,包含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以期对数字化视域下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评价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燕姣云,安俊丽,孙国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3(12):74-78+91.
[2]孙元勋,沈有建,赵京波.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EIMT)的构建与实施[J].数学通报,2021,60(6):45-50.
[3]王君明,关月晨,宋玲玲,等.基于德尔菲法研究构建中医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2):442-444.
作者简介
郭燕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思政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