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标准的真正价值在于实施,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可以为标准复审、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化战略提升、标准化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管廊领域的标准化效果,本研究以《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标准为例,在正确理解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准确使用评价方法,根据标准目的导向原则,开展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标准内容和要求与目前实施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能够相对应,目前除城市级管理系统尚未实施建设外,标准对公司级及项目级的要求在实施的管理系统中均能实现。标准可以指导目前公司级和项目级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选择,分步实施。针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加大标准宣贯力度;提高用标意识;注重行业内标准宣贯,增强与管线单位衔接;在今后标准修订时,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增加运营管理系统对应急处置方面的功能,增加管理系统采用云平台部署的要求。
关键词:综合管廊,实施效果评价,标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23
1 研究背景
标准的真正价值在于实施[1]。标准的好坏直接体现在标准的实施效果上[2],标准实施是标准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标准发布后的执行过程,也是标准复审修订的逻辑前提,而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是标准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可以实现标准“制定-反馈-修订”的闭环管理,为标准复审、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化战略提升、标准化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3-4]。
综合管廊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大趋势。2018年4月,随着《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8〕12号)的正式印发,北京迎来地下综合管廊密集建设期,到2035年,地下综合管廊将达到450公里左右。综合管廊日后将成为北京市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运行载体,其运营管理对于保证“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运行,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669—2019《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中设计、实施和验收标准统一问题,有利于综合管廊监管部门统一管理和安全防范,有利于建设运营单位工程建设开展和运营管理规范,有利于管线单位入廊业务开展和运营监控管理,有利于政府节约投资建设成本,以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实施后,将为企业开展日常巡检、实时监控、风险及时上报、快速响应提供高效管理手段,节约运维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做到小故障及时处理,避免了重大事件发生,保障了城市综合管廊安全稳定运行。
2 评价目的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效果,在正确理解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标准涉及综合管廊监管部门统一管理和安全防范的特点,以及综合管廊行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准确使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下一步标准的改进完善以及标准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3 评价方法
构建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影响标准实施的各方面因素,根据评价目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每个指标评价所需的信息,再根据评估体系,确定收集信息的内容与渠道,筛选调研范围、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标准质量、标准实施情况、标准实施效果等方面。其中,标准质量是影响标准实施的首要因素,标准质量主要评估标准的技术内容,包括“规范性”“先进性”“协调性”等指标;标准实施情况是标准实施的直接体现,主要对标准推广宣贯、标准执行等标准实施环节进行评价,包括“标准推广”“标准执行”等指标;标准实施效果是客观评价标准实施情况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评估标准实施后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5-6]。
对于标准技术内容的评估采用专家判定的方法,对于标准实施行为的评估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实施效益的评估则采用公开数据采集、抽样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管廊行业专家、管廊运维单位、管理单位。
4 评价结果
本文从标准质量、标准实施情况、标准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北京市《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了实施效果评估,标准的内容全面详尽,规范了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和标准,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良好应用,为建设、运维、管理提供了依据。标准内容和要求与目前实施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能够相对应,目前除城市级管理系统尚未实施建设外,本标准对公司级及项目级的要求在实施的管理系统中均能实现。标准可以指导目前公司级和项目级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选择,分步实施。
4.1 技术内容评估
4.1.1 规范性评估
标准整体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编制严谨,标准符合北京市管廊管理政策、产业发展要求。专家提出建议在修订时增加运营管理系统对应急处置方面的功能,增加管理系统采用云平台部署的要求。具体意见见表1。
4.1.2 协调性评估
标准协调性评估数据采集主要采用专家判定法。
(1)标准方便可行性
标准内容全面详尽,规范了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和标准,内容和要求与目前实施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能够相对应,为建设、运维、管理提供了依据。
(2)标准符合管理系统建设实际程度
标准内容符合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情况,细化了管廊运维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提出的规定可以在实际工程得到应用,目前实施的公司级和项目级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和系统功能基本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要求。
(3)标准具备适应产业发展的弹性
标准可以适应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的弹性,能够应用于运营管理系统实际的系统建设,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分步实施。标准中的架构较清晰,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可充分满足产业发展,标准中的系统性能指标以及主要设备性能指标等内容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空间,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指导目前公司级和项目级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并且由于本标准未进行强制性约束,在建设中有一定的灵活变动的空间。
4.1.3 先进性评估
先进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判定,对基本规定、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系统性能、系统接口、数据、系统安全等7项指标与GB 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1354—2019《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 T51274—2017《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DB11/T 1505—2017《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标准内容全面,要求更为明确,便于执行。标准差异性对比见表2。
4.2 实施行为评估
标准发布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面向管廊运维单位、监督管理单位等举办了《城市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宣贯培训班,对标准从编制背景、编制过程和标准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详细讲解了标准条款及应用。在标准实施之后,通过对新机场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冬奥会综合管廊项目、轨道交通7号线东延(万盛南街)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世园会综合管廊项目、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廊项目、通州运河核心区北环隧道和综合管廊项目、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综合管廊项目、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项目等运维单位进行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各管廊运维单位内部进行了多次标准宣贯培训,内部标准知晓率高。
标准执行情况是目前除城市级管理系统尚未实施建设外,标准对公司级及项目级的要求在实施的管理系统中均能实现。
4.3 实施实效评估
(1)经济效益
标准的发布实施,规范了北京市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系统功能,统一系统架构与接口,有效降低反复开发接口及无效功能的研发成本。指导帮助运营企业完善综合管廊智慧化的管理功能,节约运维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企业开展日常巡检、实时监控、风险及时上报、快速响应提供高效管理手段,避免综合管廊安全问题引发严重的后果或事故,做到小故障及时处理,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规避了重大事件引发的经济损失。
通过综合管廊智慧化管理平台,为管廊公司实现综合管廊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动态监测和实时评价等提供软件平台,为综合管廊智能运维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流程和方式,最终,极大地提升了运维管理水平。同时,平台通过引入云计算与智能决策等技术,降低综合管廊运维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投入30%,解决传统运维管理过程自动化水平较低、运维成本较高、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保障综合管廊的运维安全。
智慧化运营管理系统可降低人工成本,采用智能手段实现综合监控、日常巡检、维修维护管理一体化,降低人工巡视时间,提高故障上报效率,及时响应,达到事前预警、事中及时响应、事后总结优化,同时,达到资源的有效管理,人员有序排班、设备按时维护、物资有效储备。zci8iYRjoVVFxRXHYTxaMjUc2DcZN/tq35NG7UxqJwg=该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三级运营管理体系以及各层级功能,以冬奥会管廊为例,将冬奥会、世园会集中运维,冬奥会平台实现区域级功能,同时将运维人员精简、统一调度,相比世园会保障运维初期,降低人员数量投入45%,单舱公里运维费用指标降低54%。
(2)质量效益
统一系统建设内容与要求,使综合管廊工程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有据可依,提高新建平台功能设计效率,减少开发周期,降低改造周期,同时为信息互联互通、统一协调调度打下良好基础。
综合监控、隐患排查、问题上报智慧化管理功能,实现安全管理一张图,各大专业系统集中监控、告警提示,快速定位问题,达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问题事件升级,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还规范了管廊运维管理系统建设和验收要求,有效控制系统建设质量,规范系统安全保密等级,数据传输安全,降低系统不稳定风险。
(3)社会效益
综合管廊犹如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需对综合管廊每一个节点进行运行实时监控,保障综合管廊内每个专业的正常运行,对每个专业实行每日巡检、实时监控、维修维护,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效保障城市的安全性,各个公司依据技术规范,达到技术要求,为后续城市精细化管理储备基础数据。
专业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平台给运行维护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管理手段。给入廊管线创造了安全的运行环境,人工巡检和智能化监测实现了管线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响应,提高了入廊管线单位的满意度;管线的安全运行保障了水、电、气、热等供应的稳定性,在民生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间接提高了人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
该技术规范对管廊运维中心平台建设提供有利指导,利用智慧化手段,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还可实现区域监控,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城市的安全性,给入廊单位带来维修维护的便捷性,推动综合管廊建设管理,不仅能够减少“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5 建 议
通过对标准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提出以下标准化建议:一是加大标准宣贯力度。标准的宣贯不只包括标准文本本身,还应包括落实标准的相关规范文件,各级主管部门应将宣贯与管廊日常运维工作结合起来,采用多形式广泛的宣贯方式,使标准宣贯具体到每一个岗位,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使标准真正发挥作用,取得明显的实施效果。二是提高用标意识。通过北京市地方政策支撑、主管部门行政监督和技术检查、企业自律,发挥《规范》在管廊智慧运营管理中引领性作用,涉及技术问题应优先使用标准,提高监管部门以标监管意识以及企业对标管理意识,主动应用标准。三是今后标准修订时,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增加运营管理系统对应急处置方面的功能,增加管理系统采用云平台部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梅慧,徐术坤,韩阳昱,等.标准实施效果基础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标准化,2021(3):80-85.
[2]吴锦.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实践[ J ] .中国标准化,2024(7):118-121.
[3]牛金辉,王细凤,袁照路.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标准化,2018,7(上):101-104.
[4]李军,吴杰,刘珏.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国内研究综述及初探[J].标准科学,2018(8):97-101.
[5]刘春霞,孙阳阳,李志明,等.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方法研究——以GB 18580—2017标准评估为例[J].中国标准化,2020(8):136-140.
[6]曹逸风,安洁,杨沣江,等.瓜菜作物种子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20):108-112.
作者简介
张烨,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城市管理。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