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气象标准化现状及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2024-11-09 00:00:00张燕琴许歆宜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0期

摘 要:气象标准化是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强化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气象公共服务,推进标准的科学管理,提高气象业务和服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标准化视角为切入点,研究江苏省气象工作标准化现状和问题,从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为规范江苏省气象管理与服务工作提出指引和策略,从而为提升江苏省气象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江苏,气象标准体系,标准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05

0 引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等,为高质量气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1]。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江苏省气象部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气象业务工作,扎实推进“质量提升年”行动,全面提升气象现代化业务能力,气象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效果显著,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科学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目前,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若干突出问题,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健全、气象现代业务不够丰富、气象信息化数据格式不一致、气象信息共享不畅、气象系统建设不集约等。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已经放到了优先位置。本文探讨江苏省气象工作的标准化现状,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的角度为江苏省气象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引。

1 江苏省气象工作标准化现状

1.1 标准化成果

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江苏省是我国较早开展气象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省份。自2008年第一项气象地方标准发布以来,江苏省气象标准化工作稳步开展,尤其近十年来,在标准化组织管理及标准制修订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较好地发挥了标准对气象改革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气象标准化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在国家层面上发布实施了《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气象标准化改革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气象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等多项政策文件,创建了标准预研究、预审、复核、指令性立项、制修订快速通道、地方标准信息报告、标委会年度评估等具有气象特色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为规范气象标准化的各环节工作奠定了基础。江苏省在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通知》《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战略部署,准确研判江苏省气象发展现状和趋势,明确“十四五”时期江苏省气象标准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推动江苏省气象发展实现整体协同,以标准化引领江苏省气象高质量发展[2]。

二是标准化支撑协同机制得到强化。通过相关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形成“归口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成果纳入科技成果范畴和高级职称评聘依据。不断强化气象标准化应用研究,在政策环境、科研基础、支撑保障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优势。

三是标准研制稳步推进。江苏省气象部门以标准化为抓手,通过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防雷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不断拓宽气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盐城市气象部门编制了《防雷重点单位安全检查标准化指南》以规范气象行政行为;常州市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建设;连云港市等多地市气象部门开展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上半年,江苏省已发布气象地方标准13项,主要涉及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具体见表1。

1.2 存在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不足,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气象标准体系。气象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气象服务、气象管理、气象业务、气象信息技术等等,因此必须对这些内容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但江苏省目前尚未建立起全省统一的气象标准体系,气象标准化政策文件、实施推广、信息和管理体系以及气象产品认证体系也都尚未建立。标准化顶层设计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全省气象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二是标准化基础研究滞后。目前对气象服务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缺乏深入分析研究,对于气象标准在国家标准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不够明晰。在气象标准化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追踪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尚未实现以气象科研带动标准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在标准化试点建设方面,江苏省暂无气象领域标准化试点项目。

三是标准化需求与标准有效供给不足矛盾突出。江苏省综合经济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气象资源禀赋,气象服务、管理、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但标准水平尚未完全体现。目前江苏省已发布的气象领域标准项目不足20项,标准数量远不能满足气象领域日益增长的标准化需求,这与江苏省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极不匹配。此外,现有气象标准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够科学。现有标准以农业气象、防雷防灾标准为主,气象信息、气象管理等标准匮乏。部分技术指标与实际脱节,灵活性较差。标准供给不足以支撑江苏省气象事业的发展。

2 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构建

2.1 体系构建思路

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是通过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采用过程法和分类法相结合,对气象标准化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对江苏省气象事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化要素进行识别,构建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标准级别、标准分布领域和标准类别相配套的协调统一的体系。

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结构拟采用层状结构,层级设计参照中国气象局的全国气象标准体系建设思路,标准体系及类别的划分既体现了江苏省地方特色,同时满足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和气象保障支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体规划[3]。

2.2 标准体系结构框架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的编制充分依据了国家和气象行业标准化工作要求,并结合中国气象局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要求,突出江苏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江苏省气象发展规划要求、江苏省气象地方特色,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创新构建了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为江苏省全面开展气象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技术参考[4],逻辑关系见图1。

如图1所示,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结构包括A气象基础标准、B气象观测标准、C气象预报标准、D气象服务标准、E气象信息标准、F气象管理标准六个部分,B、C、D三个子体系分别支撑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气象信息标准子体系、气象管理标准子体系贯穿前三个子体系始终,体现新型气象业务的相互关系,气象基础标准子体系为其他五个子体系提供支撑。为便于各标准子体系扩展,气象标准体系框架为二层结构,为每个子体系提供了一层框架,见图2。

如图2所示,江苏省气象标准体系由“管业务、促管理、强特色”三方面标准构成。在标准体系的第一层设计了气象基础、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气象管理六个标准子体系,各子体系之下再分若干类别,层次划分与江苏省现阶段气象业务情况、发展规划相匹配,同时融入了特色气象业务。

气象观测标准子体系围绕“监测精密”,结合气象观测要素特点、气象业务应用实际需求以及气象观测陆、海、空、天一体化建设构建。

气象预报标准子体系体现“预报精准”的要求,夯实核心技术的同时,健全在重点领域、关键区域和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体系。

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围绕“服务精细”构建,分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经济生产气象服务(气象保障“生产发展”),民生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生活富裕”),农业气象服务、生态气象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生态良好”、紧跟“双碳”治理工作需要)共六个类别,聚焦“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气象保障”等民生重点目标。

气象信息标准子体系体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突出“云+端”业务体制变革和数据安全管理需要。

气象管理标准子体系体现了“加强气象治理”要求,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保障,促进全领域高效管理。

3 结 语

气象标准化是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而省级气象部门在气象行业标准化发展中处于关键的纽带位置,在全省的标准化发展中亦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省级气象部门的标准化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省级气象行业的发展,对于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防灾减灾救灾、民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5]。

近年来,江苏省气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气象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江苏省气象科技和人才集聚的优势,不断深化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各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在针对标准化平台建设、标准培训交流、标准制修订和宣贯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抛砖引玉的探索性思考与研究,为省级气象部门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标准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实现以标准化助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以标准化带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Z].2022.

[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81号)[Z].2020.

[3]冯喜媛,涂钢,杨磊,等.地方气象标准体系构成浅析——以吉林省为例[J].标准科学,2024,(2):53-58.

[4]王胜杰,纪翠玲,谭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气象工程建设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1(6):25-28.

[5]冯喜媛,杨磊,涂钢,等.省级气象部门标准化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标准化,2023(22):116-120.

作者简介

张燕琴,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编制及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张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