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4-11-09 00:00:00朱洪张彪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0期

摘 要:数字时代的标准化不但要实现标准数字化变革,也对标准化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将标准化纳入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普及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提升标准化意识。本文对高校标准化知识的传播现状进行调研,通过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发现高校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和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多模态话语研究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02

0 引 言

推进数字经济时代的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1]提出要“营造标准化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等主题活动,宣传标准化作用,普及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推动标准化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法人治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要求“将标准化纳入到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要构建起多层次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标准化人才队伍素质。”总之,要加大标准化知识普及和教育力度,为数字时代的标准化提供教育支撑。

在标准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国外的理论思想和标准化的基本理念,对我国的标准化理论建设和标准化体系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对于标准化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与内容,王平等[2]将关于标准的知识分为通用知识、标准基础知识和标准专门领域知识三类,并从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和研究现状进行讨论,最后提出一个标准知识体系框架。李上等[3]从标准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关概念出发,以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标准化学科知识的层次与范围,最后探索性地构建了标准化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庄智一[4]等研究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以政府、学界、业界、公众等不同主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主体的特点,梳理分析了各类主体对标准化知识体系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标准化知识体系建设的建议。

1 高校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现状

本研究选取云南民族大学各专业在校生为受访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标准化知识关注度、认知度、知识获取渠道、知识需求等多元维度,对大学生标准化知识了解情况、标准化知识偏好进行调研。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浏览数量为895次,提交问卷数量为453份,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受访的453位学生中,有185位学生(占总样本40.84%)对“您是否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一题选择“知道”;其余的学生中有2 6 8位学生(占总样本约59.16%)选择了“不知道”。对“标准”的相关定义、性质的综合理解,有4位学生(占总样本3%)未对问题做出选择,有74.17%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标准化法》中“标准”的定义。对于标准的分类,有255位学生(占总样本的56.79%)选择了正确答案。

总体来看,72.6%的受访大学生认识到标准化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关系很密切。大学生获取标准化知识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大学生倾向于通过标准化知识宣传视频获得广泛的信息和专业的知识。此外,除了从传播受众的视角调查大学生对标准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本研究还从标准化知识的传播的多模态话语视角开展了调查研究。

2 高校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多模态话语研究

本研究中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语料范围包括:一是云南民族大学校园空间中与标准应用相关的公共标识等,主要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等场所。二是官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微信视频号)和校媒(云南民大共青团视频号、云南民族大学官网)中的宣传/科普视频系列,这些短视频包含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内容。样本的选择基于视频的观看次数、互动率(如点赞、评论和分享)以及内容的相关性。

2.1 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具有表达意义、实现交际功能和构建社会文化的功能[5]。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模态(Modalit y)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Multimodal)则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符号的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因此,在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被延伸到其他模态中,认为话语不仅是语言本身,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在此理论框架下,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侧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不同模态中的体现,以及这些模态如何与语境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意义[6]。

本研究选择官方视频号与高校有关的视频,选择高校官网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新闻报道。语料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策、社会热点、行业发展、生活常识等方面。研究发现,概念功能在多模态话语中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世界和抽象概念的表征上。除了语言本身能够描述和解释事物、事件和抽象概念外,图像、声音和动作等模态也能通过其特有的符号资源来构建和传达概念意义。人际功能在多模态话语中涉及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关系。语言通过语气、情态等手段实现人际功能,而在多模态交际中,面部表情、手势和语调也可以传达出交际者的态度、情感、身份等信息。语篇功能在多模态话语中关注的是各种模态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连贯的、有意义的交际事件。在多模态文本中,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以形成连贯的叙事或说明。这种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单个模态内部,也体现在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和互补关系上。

2.2 语料库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2.2.1 物理空间多模态话语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结合了语料库方法和多模态分析的研究范式,它对多模态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描述,侧重于从大量真实语料中提取和分析多模态话语的特征、模式和变化趋势,揭示多模态交际的普遍规律和特征[7]。本研究采集的公共场所标识语料具体数量和类别统计见表1。

通过对以上每个语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校园内公共场所的标识和图标背后涉及的标准非常广泛,全部是对我国各级各行业相关标准的实施和执行的自然呈现。但是,作为传播和宣传的标准化知识语言景观非常少。

2.2.2 网络空间多模态话语分析

本研究共选取官媒上百条视频,大致分为知识科普类、政策宣传类、新闻资讯类、真实案例类、政策解读类、公益广告类、动漫类、视频作品展播等。借助视频分析软件Elan5.9对视频中多模态话语的语言符号和模态进行分层标注与统计,从模态种类与分布、模态协同与互补、意义建构与理解、文化与社会因素等多个维度提取和分析多模态规律和特征,包括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动作模态、空间模态[8]。

研究发现,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视频,它们在模态使用上都具有一些共性。它们都综合运用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通过不同模态的相互配合和补充,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达。这些视频都注重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接受度和记忆度。它们也都重视利用多模态话语来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然而,不同类型的视频在模态使用上也各有差异。比如,知识科普类更加注重图像和动画的展示,配以简洁明了的旁白或文字说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解释科学原理或现象。政策宣传类更加注重声音的运用,通过激昂或庄重的语调来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文字多采用清晰正规的字体、易于阅读的字号和颜色。图像上也会使用大量官方元素和场景,以体现政策的正式性和权威性。新闻资讯类追求信息的快速传达和准确性,因此更加注重文本和图像的实时更新。声音方面则通常使用客观中立的语调进行播报。

3 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话语分析主要结论与对策

3.1 主要结论

经过问卷调查以及标准化知识语料的话语分析,高校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现状及结论如下。

第一,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的问题。其一校园物理空间公共标识标牌中的标准化术语不完全规范、统一,标识的颜色和文字或图案有差异。校园中使用的公共标识牌、标准化相关词汇,出现频率不高。在一些需要使用标准化术语的场合缺失,如食堂内的食品安全标识、宿舍区内的安全警示标识。其二网络空间中校媒新闻报道未能充分展示标准化知识的应用场景和案例。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标准化知识与实际学习和生活相联系,从而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效果。目前网络平台中标准化知识的数字叙事模式以解说型叙事、问题-解决型叙事为主。这种叙事模式虽然具有信息权威性,但与受众的接受习惯不完全匹配,导致传播效果受限[9]。

第二,学生缺乏标准化知识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在学校图书馆,有关标准化的书籍或者期刊杂志数量不多,宣传和学习标准化知识的资料稀缺,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学校国际职业学院的职业教育类专业未查到专门的标准化课程设置,更不用说标准化方面的教材了。由于宣传力度小,学校网络平台中关于开展标准化知识讲座、学术报告或者是相关的宣传活动鲜有报道。

第三,校园标准化知识传播有待全方位深入。首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标准化知识并不熟悉,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的需求,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参与到相应的标准化知识培训或教育中。部分工科专业的学生参加过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教学涉及的标准化知识讲座或选修课。其次,本研究所覆盖的标准化官方媒体中视频受众主要是社会大众,并无明确的目标群体;学校数字媒体发布的视频内容较少涉及标准化知识。最后,校园公共场所的标识、符号、文字、图像等与标准化知识有关的大部分数字叙事话语,只是执行某个标准的自然呈现,背后具体涉及什么标准,大家却“日用而不知”。

3.2 对策建议

3.2.1 优化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策略

对高校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化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标准化意识和应用能力。通过统一标准化术语、规范标识设计、增加标识信息量、展示应用场景和案例、丰富数字叙事话语、优化多模态选择等方面来完善并创新校园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10]。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材料、公告栏等地方增加标准化知识的出现频率,利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或图表解释标准化的原理、作用和影响。明确标准化知识的目标受众群体,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标准化知识数字叙事内容和多模态策略。

3.2.2 加强民族院校与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根据相关政策,建立高校与标准化机构(如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协会等)的正式合作关系,可以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官媒标准化在线课程、科普视频、教育培训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标准化知识。共同开设讲座或课程、研究项目合作、实习机会提供等。邀请标准化机构的专家到校园内开设讲座或短期课程,向学生介绍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最新动态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应用。相关专业可以与标准化机构的专家合作,共同申请和开展与标准化相关的研究项目,如国际标准外文版的翻译。这不仅能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标准化机构建立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机会,了解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操作。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

3.2.3 构建多层次的高校标准化知识传播体系

我们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构建标准化知识科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级。首先,科普层级作为最基础的部分,应着重于向广大师生(也是消费者)普及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重要性,使其对标准化有一个初步且总体的认识。其次,通识教育层级则需在科普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标准化的历史发展、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及其作用,以及标准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案例,旨在培养师生的标准化意识和跨学科思维。最后,专业教育层级则对标准化有课程需求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学生提供深入的标准化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包括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等环节,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知识和技能。

3.2.4 培养具备国际标准化能力的人才

国家重视对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标准化理念的普及需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快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标准化治理和完善贡献中国智慧,为数字时代标准化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国际合作等领域全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4 结 语

本研究采用了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话语分析两个视角,对不同空间关于标准化知识数字叙事语料进行了话语分析,本研究为标准化知识数字传播内容和多模态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EB/OL].(2021-10-11)[2023-12-20].https://www.sac.gov.cn/zt/gjbzhfzgyzt/zxdt/art/2021/art_f56610f32ff440918525f524a9d056b8.html.

RbmsXsNo0XWmxE3fDz8AunD19o51XkqCBRpsi0LMYz4=[2]王平,梁正,侯俊军.标准知识体系综述[J].标准科学,2019(3):45-52.

[3]李上,刘波林.标准化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3(8):42-46.

[4]庄智一,路欢欢,韩晶,等.我国标准化知识体系建设需求分析[J].标准科学,2020(3):53-58.

[5]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2,33(2):31-36.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7]潘艳艳,李战子.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 0 0 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7(5):49-59.

[8]徐丽芳,曾李.数字叙事与互动数字叙事[J ].出版科学,2016,24(3):96-101.

[9]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1-8.

[10]张德禄,郭恩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6(3):20-28.

作者简介

朱洪,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张彪,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