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最常见的一种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跪拜互相致意。进入阶级社会跪拜逐渐变成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并且日渐繁杂化、规范化。据《周礼·春宫·大礼》载有“九拜”,还有一些拜礼,如“八拜”等。汉代前没有凳椅,人们的坐姿相当于现在的跪,后有了凳椅, “跪坐”起了变化,但跪拜礼还存在,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跪拜礼才被从法令上取消,逐步被握手、鞠躬等礼节取代。
跪拜礼在形式上主要有长跪、拜手、顿首、稽首、再拜等。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耸身挺腰,身体看上去比坐着时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
拜手也叫“空首”。行拜礼时,两手抱拳作拱状,低头至手而不至地。《列子·仲尼》: “颜回北面拜手。”
顿首,头叩地而拜。《霍光传》: “光顿首让曰。”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太子避席顿首曰。”后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叩头到地,跪拜礼中最恭敬者。贾公颜疏: “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左传·晋灵公不君》: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 ‘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再拜,先后跪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礼记·王藻》: “酒肉之赐,弗再拜。” 《庄子·徐无鬼》:“黄帝再拜稽首。”又旧时书信末尾下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写道: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摘编自“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