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相应的阅读顺序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以贴近文本情感的氛围,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体会并内化其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内化于心,从而实现情感与文本的深度融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以《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情感的内化。
一、利用范读设境,激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缺乏情境的构建和师生互动,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准确发音是一项挑战。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准确发音的难关,更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点燃学习热情,并进行自主学习,全面感知文本的情感。
以《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提升朗读效果。首先,教师在示范朗读“北风呼呼地吹”时,可以将“呼呼”二字读得轻柔一些,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感受到北风的力量了吗?它是否如你们想象中那般猛烈?”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则进一步提问:“那么,谁能用更大的力量,让这股北风听起来更猛烈一些呢?”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随后争相展示。在观察到学生的进步后,教师应适时给予肯定:“看,你们的北风已经越来越有威力了!现在,老师也想成为那股让人颤抖的北风。”说着,教师配合生动的面部表情和有力的手势,配合适中却充满力量的音量,将“北风呼呼地吹”一句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真有一股寒风拂面而过。学生此时的反应各异,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无须过多引导便自主地投入其中,声音响亮且悠长地读出“呼呼”二字,同时沉浸在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享受着朗读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利用插图,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是构建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其中,课本上的插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细致地观察插图,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故事梗概,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故事在他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当教师深入解读课文时,学生已经借助插图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刺激能够弥补文字理解上的不足。而学生也可以将插图作为探索文本深层意义的起点,促进个性化思考与文本内在价值的融合。
在《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构建一个既直观又富有想象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北风凛冽,大自然换上了冬日的装扮。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下雪前自己的体验:“冬天下雪前,天气会变得怎样呢?”有的学生描述了“下雪前,北风呼呼地刮,很冷”的情景,将文字与现实生活中的寒冷感受紧密相连。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这是北风与小鱼的对话图,虽然画面静谧,却仿佛能听见风的呼啸与小鱼的勇敢回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对话欲望。随后,第三幅图展现的是雪后银装素裹的世界,学生被那白雪覆盖的屋顶以及厚雪下的麦苗深深吸引,有的学生不仅描绘了眼前的美景,还引用了“瑞雪兆丰年”这句俗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下雪了,你们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表示可以堆雪人、打雪仗。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雪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故事。有的学生认为是北风带来了雪,这一回答虽带有童真,却也透露出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北风吗?”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北风——它虽带来了寒冷,却也预示着丰收与欢乐。通过插图的引导、与生活的关联、想象的激发以及情感的交流,学生的朗读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情感与色彩,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生活经验,内化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不仅是教师持续探索的焦点,更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前行的动力。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点燃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之火,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个人经验为基石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触发其深层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在《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通过作者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提出“它向什么吹一吹,变成了什么(或发生了何种变化)”的句式结构进行练习,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创作出既充满童趣又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句子排列并贴于原文旁,再连贯朗读全文,每当读到自己的作品,那份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乐趣和动力。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捉迷藏时的情景,想象小鱼在水下世界自由嬉戏,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进行表达。学生积极发言,相互点评,最终将富有创意与画面感的句子精选出来,贴在课文的相应位置。这种互动式的创作与阅读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小鱼的乐观,整个过程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又促进了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四、扮演文中的角色,抒发情感
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他指出语言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符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有声语言,还有态势语言。态势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同样,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见解,他认为无论是通过听觉还是视觉接收到的情感表达,都能使接收者体验到表达者曾经历的情感共鸣。这一理论尤其适用于教学活动,特别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能够捕捉教师和同学的表情变化,获得正面的反馈与肯定,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和动力。
在《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选择角色,学生能够深入把握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以情景对话的方式,生动演绎文本的情感。学生可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表演元素,让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自然流露,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北风”这一角色的情绪表达与惟妙惟肖的动作演绎,不仅让课堂充满了乐趣,更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其中,享受角色扮演的乐趣。此外,反向朗读的实践能使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角色,挖掘角色的内心,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与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综上所述,教师采用情感丰富的朗读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与感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这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情感内化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