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西部地区独特的地势风貌和气候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与东部平原不同,西部是高原,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负担,可能对器官造成损伤。读者在去西部高原前,需要了解高原疾病,做好预防措施。
▲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是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或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进入更高海拔后,对低温、低压、低氧环境不适应,器官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的一系列脑和肺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高原病有3种类型,即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急性高原反应是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是重型高原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促、厌食、恶心、呕吐、睡眠质量下降、嗜睡、昏迷等。
▲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当人体吸入空气时,空气中的氧气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在肺部,这些氧气会通过肺泡的弥散作用进入血液。进入血液后,氧气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随着血液的流动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有一部分氧气以溶解状态存在于血液中。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氧气会从血液中弥散到周围的组织细胞中,最终到达线粒体,为细胞提供能量。
氧气进出血液的弥散作用受氧分压驱动,即氧气会从氧分压较高的区域(如肺泡)向氧分压较低的区域(如组织细胞)移动。氧分压是衡量血液中氧气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氧气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状态以及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是驱动氧气从肺泡弥散到血液中、从血液中弥散到组织细胞的主要力量。
大气压是由地球表面上方空气的重量产生的,虽然空气中的氧气占比相对恒定,但随着海拔的升高,上方的空气会减少,导致大气压和空气中的氧含量随之下降,吸入空气中的氧分压也会相应降低。在低海拔地区,吸入的空气与组织之间存在较大的氧分压差,有利于氧气的弥散。但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在人体进行活动时,组织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而氧分压和可供氧量却显著下降,导致组织缺氧,这种缺氧称为低压性缺氧,是急性高原病的基础原因。
▲ 急性高原病的预防策略
进入高原前建议做全面的健康检查,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足的人群也慎重进入高原。为进入高原做充足的准备,包括但不限于氧气设备、防寒衣物、遮阳防晒用品、防治高原病药物等。
缓慢提高海拔高度是预防高原病的首选方法。建议在中等海拔高度停留1晚以降低风险,当海拔超过3000米时,睡眠地方的高度增加建议不超过500米/天,并应每间隔3—4天休息1天。如果因为地形或其他原因必须快速上升,应在海拔大幅增加之前和之后,增加适应的天数。
药物预防也是预防高原病的必要措施。预防性药物首选乙酰唑胺,对乙酰唑胺不耐受或过敏者,可选地塞米松。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但如果必须快速上升,可短期同时使用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药物应在上升的前1天开始服用,在到达目标海拔高度停留2 天后可停止服用。
▲ 急性高原病的应急处理
进入高原后6—12小时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急性轻型高原病时,应停止上升高度,就地休息,减少活动,吸入氧气,一般1—3天症状可缓解或消失。部分症状持续或出现呼吸困难、口唇肢端发绀、严重头痛、剧烈呕吐、胸痛、严重腹泻时,应及时下降高度并就近救治,防止出现严重的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