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健康促进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将健康促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在该区域层面进行实施和探索,提升该区域人群健康水平的过程。各种行政级别范围均可开展相应的区域健康促进工作。
区域健康促进强调通过动员行政区域内的资源,改变对群众生活起重要影响的组织结构,发展、改善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改善辖区内群众的健康状况。
区域健康促进工作要求整合政策、环境、服务、人群等健康要素,体现综合治理理念,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统筹应对和解决辖区健康问题。我国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区域健康促进工作,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等建设。
1.卫生城市
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经严格、科学的考核而评选出的卫生优秀城市,是反映一个城市综合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989年,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卫生管理,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全国爱卫会决定按照自愿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包含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等8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当地社会管理水平,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优化了投资和旅游环境,增强了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加强了卫生防病工作基础,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
2.健康城市
我国健康城市是在卫生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
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各地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中,遵循“6+X”的建设模式。其中的“6”分别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建设效果评价。“X”是指针对当地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和健康问题,推进特色建设,要求各地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文化特点等,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群众认可、美丽宜居的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