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024-11-08 00:00刘精华廖峰云朱柯仰
新农业 2024年5期

随着广西油茶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增,油茶种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广西从2023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新造油茶林276万亩,低效林改造151万亩,力争建成全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地油茶种植依然存在着产量少、质量低等问题,因此,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在广西油茶栽培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广西地区油茶种植现状分析

油茶生长对土壤没有特别高的要求,适应性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广西大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都适合油茶生长。近些年,广西地区的油茶种植品种明显增多,地区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帮助了当地农户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此外,种植油茶林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进而为当地创造了理想生态效益,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油茶种植的重视力度。

2 油茶生长特性与种植效益

2.1 生长习性

油茶属山茶科,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在广西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油茶树的树高普遍在2~5米,适合在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不适合在干旱环境中种植,生长期要求年降雨量保持在1000毫米以上。油茶自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土壤环境要求较低,但为了能够提升整体种植效果,满足高产高质的种植需求,应优先选择土层深厚的酸性土壤,此外,种植地还要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这样才能实现高产稳产的栽培目标。

2.2 种植效益

与常见的花生油和菜籽油相比,油茶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相对较高。且油茶栽培不会与其他农作物产生争夺关系,因此能够有效缓解食用油短缺的问题。在广西各级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带动下,广西的油茶种植得到了正确引导,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未来,广西油茶产业会朝着特色林业方向发展,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分析

3.1 造林规划

为了能够不断提升油茶林的栽种质量,必须对造林规划的设计过程进行严格管控。设计时要根据种植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造林面积,因地制宜地进行考量。专业技术人员要亲临现场,对现场情况展开详细勘察。在进行规划时,要重点考虑林分的针对性作用,详细、精准地划分出主干道和支干道。通常情况下,主干道自身宽度要控制在3米以上,高度不能超过4米;支干道的宽度和高度要分别控制在1.5米和2米以下。除此之外,还要在油茶小区林道两侧的关键位置布设防火林带和隔离带,为油茶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安全保障。

3.2 测土配方施肥

为了实现油茶高产栽培的目标,不断提升产量和质量,必须积极引进合适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加强施肥管理水平,为油茶栽培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在油茶配方施肥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提前了解种植地的土壤特性。首先,要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将肥料整体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次,要合理利用速效肥和缓效肥。由于肥料自身携带的有机养分需要长时间降解,这就给了油茶充足的时间去吸收和利用,所以有机养分可以保证油茶在整个生长周期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最后,土壤在经过改良之后需要添加一系列微生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油茶的整体产量和质量。

3.3 林地选择

选择合适的林地对于实现油茶高产栽培目标而言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广西油茶多种植在低山、丘陵等地形复杂的地区,目的是保证油茶的复合经营。要想提高林木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则要深入分析油茶的生长特性,为后续林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种植地要优先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性好的酸性壤,pH值要控制在4.5~6.5,坡度小于25°,以此提高油茶丰产林的建设水平。

3.4 病虫害防治

油茶本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较强,通常不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但为了有效提升油茶的产量和质量,仍然需要栽培人员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油茶常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根腐病、软腐病等。油茶炭疽病会危害其叶和花蕾,因此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可以利用营林技术进行防治。该病通常在每年的7~9月较为严重,此时可以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防治,每次间隔半个月左右,连续喷洒3次即可;也可以使用多菌灵500倍液预防病虫害问题。

3.5 抚育管理

油茶在幼树期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抽梢期,需要采取穴施的施肥方式,每株施肥量控制在3~7公斤。定植当年不能施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当年6、7月施加专用肥或尿素。在油茶新梢萌动的前半个月可以施加速效氮肥,随着树体的不断生长,可以每年适量地增加施肥量。为了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充分熟化,可以根据施肥情况在树冠投影外侧30~60厘米的范围内进行土壤深翻,深翻时避免伤害到粗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油茶种植可以为广西地区的种植户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要想发挥出油茶种植的经济价值,则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积极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油茶种植产量和种植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促进油茶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博白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