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蕴与路径探析

2024-11-08 00:00:00刘欢欢林琼蔡钰萍姚梦雪
江苏高教 2024年10期

【摘 要】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无价财富和巨大宝藏。类型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和营养剂。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助力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爱党情怀,是高校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全媒体时代,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存在时代价值挖掘不足、校园文化融合不深、机制保障不够健全、传播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和困境。为此,文章从优化课堂主渠道、深化校园文化融合、细化机制保障体系、强化数字赋能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推动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关键词】 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内涵;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10-0120-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10.017

【作者简介】 刘欢欢(1991—),男,山东枣庄人,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林琼(1988—),女,福建莆田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蔡钰萍(1989—),女,江苏南通人,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姚梦雪(1991—),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党务秘书、助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其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无价财富和巨大宝藏。

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理论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3]。

一、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时代内蕴

红色资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遗址类资源,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及活动的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所等,如渡江战役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烈士纪念馆等;二是红色文物资源,主要包括革命先辈使用过的设施设备、文本资料等,如各类战役中使用的手榴弹、步枪等武器及电报、书信材料等;三是红色文化作品,主要包括革命年代为记录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罪行,宣传真理所创作的刊物及作品[4]。这些红色资源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百载征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和营养剂。

(一)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是深厚的情感归属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让青年大学生切身学习一代代共产党员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5]。学生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参观、体验、学习,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英雄的事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和人民利益,从而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担负起国家、民族复兴的重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功立业。

(二)增强爱党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

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遗迹与文物,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信仰的写照,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壮大,是党的卓越领导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的剪影。学习红色资源,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党史,更好地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使命,深化学生知党、忠党、爱党的情感。同时,学生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深入学习与思考,能够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笃定信仰、坚定信念跟党走,为党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

红色资源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困境和逆境中坚守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精神。无数革命先辈克服层层艰难险阻舍生取义的事例,反映了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红色资源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先辈们在艰难时期的坚韧和坚定,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克服各种挫折和困难,矢志不移。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时代价值挖掘不深,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坚持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宣传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对于时代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足[6]。许多高校仅仅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未能将其与当代社会和时代问题联系起来,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生命周期环节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并未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价值。

(二)校园文化渗透不够,重形式轻内涵

随着“四史”学习的深入,高校对于红色资源的学习利用越发重视,逐步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载体,并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是,很多高校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仅仅停留在举办红色文化活动表面,倾向于形式化的纪念活动和展览,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现象。如在举办纪念活动时,强调的是形式和仪式感,而不够注重对历史背景和价值内涵的解读,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仅仅是完成任务,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此外,一些高校虽在校园内设置了红色文化展览,但是忽视深入挖掘其背后历史内涵和思想精髓,学生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这就导致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解过于肤浅,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内化。

(三)机制保障不够健全,各主体未形成合力

地方政府、红色基地和高校作为红色资源的管理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助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其育人功效。在实际运转中,政府、红色基地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成熟,缺乏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的难度加大。首先,部分地方政府、红色教育基地等在红色资源走进高校思政教育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导致部分活动重复举办和资源浪费。其次,许多高校对于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红色资源的兴致下降。

(四)传播方式单一,信息过载和碎片化

许多高校对于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仍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红色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用历史事件和数据陈述展示,缺少趣味性,难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7]。部分高校通过新媒体宣传来推广红色资源,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虽然能够吸引注意力,但缺乏深度和互动性,不能满足学生深入了解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全媒体时代真伪信息冗杂,学生面临着海量信息筛选的困扰,红色资源可能被埋没在大量无关信息中,学生只能接触到红色资源的零散部分,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课堂主渠道,提升学习效力

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播b1cb945528bcab477ef4589ad876721b6831ec54fae59a6644f6ad909c1106e0红色资源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潜力,打通高校课堂主渠道,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扬红色资源[8]。首先,凝聚共识,打造具有全媒体思维的思政师资队伍。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发掘红色资源中的育人功能,敢于运用全媒体教育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易接受、肯接受的方式讲懂讲透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崇高精神和时代价值,营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可以借助校外红色专家的力量充实思政师资,邀请专家学者、红色基地研究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定期以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生一线,分享知识和交流经验,帮助师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文化及价值。其次,锐意改革,优化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在思政课程授课时,主动融入红色资源。以本科生的必修思政课程为例,可以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授课中融入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烈士家书等素材讲述共产党员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授课中融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抵抗侵略走向独立、富强的浴血奋斗历史,在鲜活的案例中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9]。此外,要发挥红色资源对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相关红色案例、人物及精神,如在“固体物理”的学习中接入程开甲院士“辛勤耕耘,自力更生”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奋斗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念的同时不忘家国情怀。最后,敢于突破,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思政教学中,引入红色故事的案例和讨论,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决策和行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发挥课堂实践育人的功能,设置实践参观学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红色场馆,通过3D模拟场馆体验等多种个性化途径提升学习兴趣和效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红色资源研究项目,撰写论文或制作红色资源展示,自主探索和发现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深化校园文化融合,彰显红色魅力

高校担负着培养具有高度爱国情怀、坚定爱党信仰和崇高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的使命,着力深化丰富的江苏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活动形式,积极营造学习红色资源的氛围,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隐性教育作用,用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引领青年学子。首先,丰富主题教育内容,依托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红色历史遗址、纪念馆的机会,如组织青年学生在清明节到雨花台烈士陵园扫墓、在国家公祭日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重温入党入团誓言,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历史的精神与底蕴。其次,举办红色文化节,展示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在建党节前夕举办音乐党课,运用合唱、诗朗诵、音乐短剧等方式,将中国共产党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故事融入其中,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让青年学子在音乐和歌声中重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此外,高校可以与红色基地联合创立红色书房,陈列有代表性的红色史料和书籍,提供红色文化研究和讨论的场所,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讲座,组织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最后,鼓励学生参与红色志愿与实践活动。组建红色精神宣讲志愿服务团队,如东南大学红色梅庵志愿讲解团、“小雨滴”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宣讲团,面向在校师生提供宣讲服务,让红色历史深入学业、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学生成立专项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文物修复、历史档案整理等志愿活动,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珍贵价值,增强亲近感与敬畏感。同时,与红色基地密切联系合作,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红色专项社会实践,以宣传红色资源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形式,比如红色史料研究、宣讲,红色基地素质拓展等,帮助青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

(三)细化机制保障体系,凝聚教育合力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工程,涉及资源汇聚、课程设置、立体联动等诸多方面,需要细化机制保障体系,凝聚政府、红色基地和高校各主体合力,实现红色资源育人价值。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架构设计。一方面,高校设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专家、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人、教务部门负责人等,负责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长期规划制定、部门职责分工、项目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建立红色资源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各类红色资源的整合、推广、研究等工作,与各部门、学院、学科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其次,完善高校与红色基地合作机制。高校与红色基地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共建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等,推进高校与红色基地合作的常态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同时,高校和红色基地建立红色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将红色资源的相关信息、研究成果、教育活动等进行信息共享,确保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资源支持。最后,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保障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红色基地的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护与开发、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提高红色基地的服务能力,为高校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积极融入红色资源。例如,教育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奖励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和个人;还可以通过评估考核机制,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情况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促使高校更加重视这一工作。

(四)强化数字赋能,增强传播活力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VR/AR、虚拟仿真等技术不断更迭突破,改变了生态格局,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多种契机。要强化数字赋能红色资源的传播,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融”进高校思政教育[10]。首先,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在整合红色基地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面向青年学生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内容包括各类红色资源的详细介绍,历史事件、纪念馆、红色文物等。平台作为一个红色资源研究的社区,具有互动性与参与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在线评论、分享等互动操作;为学生提供红色文化在线课程、虚拟实地考察等学习途径,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深入学习。其次,融合全媒体丰富传播渠道。一方面,打通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多个平台,打造高校特色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增强红色资源传播的全面性与完整性[11]。高校应立足地域红色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通过调研分析学生信息媒介大数据,以重要节日等时点为契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各平台同步发布红色资源学习内容,满足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学校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发挥青年学生在红色资源传播中的主人翁作用,寻找大学生中影响力大、政治素养高、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以直播互动等形式学习传播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正向互动,激发学习热情和传播活力,营造红色学习氛围。最后,要重视辨别红色资源传播的真伪,避免信息过载。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红色资源的传播至关重要,高校可以建立红色资源信息审核机制,通过设立红色资源审核专家组、制定审核标准、建立信息真实性数据库等方式确保学校各平台发布的红色资源信息经过严格的审核,保障红色资源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65.

[2]靳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2(06):5-11.

[3]刘建明.红色文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兼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7[2024-08-14].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31017.02.

[4]陶厚勇.江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5):86-91.

[5]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38-40.

[6]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5):103-105.

[7]黄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6):148-155.

[8]李晓曼.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05):158-160.

[9]冯淑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7):110-116.

[10]张清扬.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传媒,2022(07):79-81.

[11]陈雪珍,金文奖,李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3):41-45.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全媒体’视域下江苏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3SZC-064 );江苏省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守正创新”(2023SJSZ0010);2023年东南大学辅导员思政研究精品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江苏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蕴与实践研究”(2023FDYJPXM15)。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Red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Huanhuan, Lin Qiong, Cai Yuping, Yao Mengxue

Abstract: As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material carriers form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struggle, red resources are the unique and invaluable wealth and huge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ich and diverse types of red resources have laid a solid mater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are the vivid resources and nutri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ing good use of red resources, continuing the red genes, and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red resources to help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cultivate their patriotic, party-loving sentiments ar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the all-media er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dilemmas in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 shallow integration with campus culture, incomplete mechanism guarantee, and single mode of dissemin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pproaches from four aspects: optimizing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learning,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refining the system of guarantee, and strengthening digital empowerme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red resource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red resou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责任编辑 郑昕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