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生命教育关注生命的终极问题,如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感。这些问题正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反对那些将实用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的观点,主张教育应回归生命本身。探索生命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议题。当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意义感缺失现象,如“空心病”和“躺平”,令人担忧。探索生命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一、设计理念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创立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们追求意义的过程会引发内心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这种内心的紧张能够激发人们追求意义的渴望。另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强调,那些能够提供生活意义感的活动,如利他、为理想奉献、创造力、快乐主义、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都是“参与生活”的表现。意义感是参与生活的自然结果。当人们忘记自我,全身心投入事业、关爱他人,他们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一些学生经历了学业挫折、人际关系困扰或家庭变故,甚至亲人的离世。这些经历促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是学生感兴趣且不断探索的话题。他们常常感到,除了学习、生活似乎没有其他内容,一旦学业受挫,他们便难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们认为人生充满了困难、孤独和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想法。然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能够超越具体材料,进行理论推导和论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过渡。他们的辩证思维也在迅速发展,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关系。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他们开始探索事物的根本原因,形成独特的认识和判断,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理解苦难的积极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小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生命的意义包括享受美好的生活、帮助他人、体验独一无二的生活以及活出充实而丰富的人生。意义感是生活的自然产物,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有助于发现生命的意义。深入探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苦难的积极作用,认识苦难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培养他们珍惜现在、积极参与生活、接纳苦难、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561bfe17789fb28864b2f8e5a21a6444462e1af9bb084c16092b6ab63266c409点是探索生命的意义,而理解苦难的积极影响则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重点关注绘本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认识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并摒弃那些将实用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的观念。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大家感兴趣且有深度的话题——生命的意义。我们先来看看大部分人的一生是怎么过的。
教师播放视频《人的一生》,学生观看。
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展示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既然生命最终都要消逝,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高中生每天重复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重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请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1:有些时候,我觉得活着是为了家人,为了父母,为了爱我的人。
学生2:我是为了梦想活着的,我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帮助有病痛的人。
学生3:我有时候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教师引导:我们很多人都对生命的意义会产生困惑,暂时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也没有关系。希望今天这节课能带给你们一些启发。刚刚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下面我们来看美国加州大学利奥·巴斯卡利亚博士的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绘本里有一片叫弗雷迪的叶子也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我们来看一看它有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生命的意义再探索
生命的意义的探索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也是人穷其一生的课题。尽管物质生活变得丰裕,学生却可能陷入无意义、无目标的状态。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能帮助人类获得掌控感和安全感。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需要看清人们追寻意义与意义本身是偶然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只有认清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在意义的废墟上创造出自己的意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意义疗法”。欧文·亚隆指出,提供生活意义感的活动包括利他、为理想奉献、创造力、快乐主义、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本环节就是以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基于弗兰克尔和亚隆的理论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教学片段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中的文字内容。
教师:读完绘本后,你对生命的意义是否多了一些思考?接下来,我会把绘本故事中特别有启发意义的片段分发给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片段讨论,稍后请每组选出的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观点。
组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8页片段1,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是享受美好的生活。石缝里蹦出来的小草、争奇斗艳的花朵、郁郁葱葱的树木、朝霞与夕阳、轻风与雨露都是生命的美好,由此我们感受到世间美景不可辜负。
教师:生命的意义就是快乐地生活,全身心地参与生活、投入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
组2: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9页片段2,这段话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即便是微小的帮助,也是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照见自己。
教师:遮阴扇风就是树叶能为他人做的好事,绘本中最后一段还谈到一片无用的枯叶将和水混在一起,让树长得更强壮,正如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的很多劳动都会帮助到他人,这些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老师今天给同学们上课,其实也是帮助大家探寻生命的意义,大家和老师一起探究,也是在帮助老师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你瞧,不经意间,我们就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事。
学生鼓掌,表示赞同。
组3: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13页片段3,通过研读这个部分,我们感受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精彩。
教师: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我们反对实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我们在看到一株小草的时候,不需去想这株小草对人类或者对其他生物有什么价值,这株小草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组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17页片段4,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死亡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死亡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还想到另一本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它也告诉我们,只有爱,只有真实地参与生活才是真正地活了一次,不然就算活了一百万次也是白活,没有任何意义。
教师:这本绘本老师也看过,那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只有爱上白猫那一次它才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它爱过、失去过、痛苦过、绝望过,最后“猫再也没有活过来”,而之前的一百万次都是白活。生命和死亡就像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因为有死亡,我们才会珍惜有限的生命,想要努力活出独特、充实的一生。
教师总结:关于生命的意义,同学们都做了自己的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于平凡的每一天,活在当下,尽情地活,享受太阳和月亮,享受清风和雨露,享受四季的变化。活着的时候,给身边的人一点陪伴、一点温暖、一点帮助。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把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最后,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亦能够坦然接受,而死亡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认识到生的可贵,过充实而丰富的一生。
(三)苦难的积极意义
人生的征途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和困境。部分学生在遭遇人生苦难后开始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责怪命运的不公,缺少与苦难斗争的勇气。卡夫卡曾说,受难是这个世界的积极因素,是人与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联系。基于学生的认知偏差,我们可以通过弗兰克尔真实的人生经历引出“苦难的积极意义”的探索,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中认识苦难。
【教学片段2】
教师:有的同学在心理辅导中提到人生的痛苦,他们认为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无数次考试,每一次都充满挑战,每一步都很艰难。同学们,当你长大后,你会发现,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片段,回过头看,这也许是最容易应对的挑战。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历经磨难的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写了一本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课件展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是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长期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他,和其他狱友一样,患上了严重的水肿。他双脚肿大,膝盖不能弯曲,脚上还生了冻疮,每迈一步都疼痛难忍。后来,他被安排去照顾病人,不幸感染了伤寒,险些被送进焚烧炉。从集中营获救后,他发现自己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仅熬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还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
教师:《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部分。”那苦难的意义是什么呢?你曾经经历的苦难给你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某个名人或者你身边的人所经历的苦难给他们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学生1:我从小体质好,几乎不生病,因此我不理解生病的痛苦,也经常把妈妈注意安全的叮嘱当作耳旁风。前段时间我踢球时摔了一跤,小腿骨折了,疼得冒冷汗,靠拐杖生活了3个月。每天不能动弹,都是爸爸送我到教室,打饭也是同学帮忙。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生病的痛苦。
教师:痛苦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人,更能共情他人,我们要学会感恩。
学生2:从小是奶奶把我带大的,上了初中后学习压力增大,而且我忙于跟同学一起玩,很少回老家看望奶奶。上初三的时候,奶奶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我都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我很后悔,也很自责,这件事情对我冲击很大。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之后,我更加懂得珍惜家人,也不跟爸爸妈妈顶嘴吵架了。失去让我成长,让我懂得珍惜眼前人。
教师:感谢你真诚的分享。奶奶去世后你感到后悔和自责,失去让我们懂得珍惜,让我们成长。
学生3:我想到的是史铁生,他在风华正茂之时双腿瘫痪,瘫痪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3次透析,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非常敬佩他,他的文章充满了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正是这些苦难让他深入思考生死,探寻生命的意义。他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的内心。
教师:史铁生先生经历的苦难确实是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的。他的作品就像废墟中开出的花朵,这是苦难带来的升华。他将自己的苦闷升华,并与悲惨的命运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4:贝多芬也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他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是他耳聋后创作的。耳聋、失恋,身处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创作。《命运交响曲》的中心意蕴就是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命运交响曲》传达出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随时与厄运抗争并战胜它这样的思想。苦难让我们不断自我超越,不断自我改变,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
教师:同学们的分享非常有深度,也给了我新的启发。正如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如果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可言?如果没有丑陋,美丽如何维系自己的幸运?如果没有卑劣,高尚又该如何定义?如果没有残疾,健康是否会变得乏味?如果没有苦难,人类如何存在?我们不制造苦难,而是在不得不经历苦难的时候发掘苦难的积极意义。
(四)课堂总结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所有的探索最终都指向“参与生活”。弗兰克尔认为,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同样,苦难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苦难和幸福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苦难的存在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它促使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和改变,通过挑战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种种挑战,直面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有用的乐观的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第一个优点在于以存在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围绕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死亡和生命意义等命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并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这样的课堂不仅具有哲学深度和理论高度,而且符合学生的需求,极大地触动了学生,使他们收获颇丰。
第二个优点在于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引导”技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生命的意义。结合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中的四个关键片段,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引导”技术帮助学生自行发现享受美好生活、帮助他人、体验独特生活以及活出充实丰富人生的意义。这种方式不同于说教,使得学生能够自然地领悟到这些道理。
第三个优点在于课堂的留白。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强调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一个终身课题,生命的意义需要每个人去赋予。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更有助于我们发现生命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符合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苦难的积极意义”环节较为复杂,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辩证思维方面的能力尚需提升,这使得他们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感到困难,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旨在培养完整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教育方式。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命题,这些命题的探索为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接纳苦难以及培养积极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利用绘本、故事、案例等多种形式,围绕死亡、自由和孤独感等主题设计课程,从而增强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体验感。
(作者单位:保山教育研究院)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