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贯穿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归纳与概括
李画的《应用论证式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归纳与概括”是指依据现有的知识本质和特点对现有知识进行成体系整合,并最终形成“生物学大概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基于所学习的材料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分析梳理,明确前因后果、左右联系,概括总结、综合归纳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确规律性的方法和结论,构建生物学大概念。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的功能”时,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54-55页的“思考·讨论”中提供了4份资料。
(一)资料分析
资料1描述黑美西螈与白美西螈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说明子代体色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资料4中,单细胞生物伞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进行伞藻的嫁接实验,将菊花型帽和伞型帽伞藻的帽、柄、假根分别切开,在伞型帽伞藻的假根上嫁接菊花型帽的柄为甲组,在菊花型帽伞藻的假根上嫁接伞型帽伞藻的柄为乙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分别培养相同时间,甲组长出伞型帽,乙组长出菊花型帽,说明伞藻帽的形状由假根决定。那怎么说明伞藻帽的性状由假根中的细胞核控制呢?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出伞藻的嫁接实验,将伞型帽伞藻、菊花型帽伞藻的帽分别切去,取出各自假根中的细胞核,在伞型帽伞藻的假根中植入菊花型帽的细胞核为丙组,在菊花型帽伞藻的假根中植入伞型帽伞藻的细胞核为丁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分别培养相同时间,丙组长出菊花型帽,丁组长出菊花型帽,说明伞藻帽的性状由假根中的细胞核控制。至此得出,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
资料2为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即用头发将蝾螈受精卵横缢为有核与无核两部分,中间只有部分细胞质相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发现,有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停止分裂。当有核一半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如果将一个细胞核挤入无核的一半,这一半也会开始分裂。最后两半都能发育成正常胚胎,只是原来无核的一半发育得慢一些。说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中细胞分裂、分化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
资料3中提供的是变形虫的分割和细胞核移植实验。将变形虫分割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无核的一半虽然能消化已吞噬的食物,但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发生反应。有核的一半则照样摄食,对外界刺激仍然有反应。摄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属于细胞的代谢范畴,说明细胞核控制变形虫细胞的代谢。
(二)实验结论
资料1和资料4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资料2和资料3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那细胞核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这与细胞核的结构有关,既体现了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后。
二、模型与建模
李画在《应用论证式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模型与建/G93jUr3o54LyQWoH1dg/5iQ9qTIbAu9SN+LK/7LzzA=模主要是基于不同知识类型,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并选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模型的构建。现阶段,生物模型主要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教师可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2章第5节核酸的学习中,理解课题“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本“问题探讨”中提出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说明不同的人DNA指纹也不同,具有特异性。DNA指纹实质是DNA携带的遗传信息。要明确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就要了解DNA结构。
(一)DNA结构探究
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首先,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图2-15《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现一个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H、O、P元素组成磷酸(H3PO4),从图中可以看出,磷酸中的P元素为五价,P与O形成双键,P同时和两个羟基(—OH)相连,磷酸与五碳糖结合时,磷酸的一个羟基(—OH)提供一个—H,五碳糖五号碳原子的一个羟基—OH脱去一分子水,相互连接,五碳糖一号碳原子与含氮碱基脱去一分子水相互连接。让学生通过教材图2-16来明确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其共同有磷酸A、G、C,DNA特含碱基T,RNA特含碱基U,DNA特含脱氧核糖,RNA特含核糖,共同有磷酸。因此,核苷酸有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类。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了DNA,四种核糖核苷酸连接构成了RNA。接着,笔者通过视频展示了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构成DNA的过程,课件显示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构成的DNA平面结构图,结合课本第34页图2-14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画出双链DNA平面结构图。然后,展示学生所画的多种多样的物理模型。有学生提出,课件显示的双链DNA平面结构图是错的,五边形不能代表五碳糖,五边形的顶角点代表氧原子,另外4个角顶点代表4个碳原子,没有画出5号碳原子。那怎么画呢?笔者在屏幕上展示了这位同学画的DNA平面结构图,让他到讲台前讲述。“他的图画得很精美,讲述很精准,观察得很仔细,理解得很到位,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值得肯定。”笔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有同学提出了疑问,认为课件图和这位同学画的碱基对有错误,笔者同样展示了该同学画的图,并让该同学讲解,也给予了及时的肯定、表扬。有同学又质疑:“A和T为什么画成尖的,C和G是圆的?为什么A、T画得长,G、C画得短?”有同学说道:“书中图2-14就是这样画的。”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这不是原因。”笔者及时给出了评价,明确:“这确实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大家课后在网上找,下节课分享给大家。这是今天的作业之一。”
(二)构建DNA结构模型
“下面利用下发的模型材料,两人一组构建双链DNA平面结构图。”很快,学生就构建出了DNA结构模型。屏幕展示后,笔者对有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了校正,并让学生重新组装。笔者提出“数一下这些DNA结构模型的种类数”。有学生说是“25种模型”。笔者及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说:“关键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笔者及时引导:“D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那一个由10个核苷酸组成的双链DNA有多少种呢?”笔者画出DNA简图,讲解种类数有105种,若是n对脱氧核苷酸的DNA就有10n种,说明DNA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笔者提议:“用每个人代表一个核苷酸构建DNA结构模型,应该怎么进行?”并提示:“可以用左拳代表磷酸,屈肘的肘关节代表五碳糖的5号碳原子,右手的不同变化代表四种碱基。”笔者引导学生构建DNA结构模型。课后四人一组用其他材料构建DNA结构模型,下节课分享交流。
(三)DNA结构特点应用
多种建模的学习过程,既引导学生获得了DNA结构的有关知识,尤其明确了DNA结构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理解了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及亲子鉴定中的作用,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迁移运用,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新性。
三、演绎推理
李画在《应用论证式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演绎推理主要是针对实验现象、自然实际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利用假说对现象进行解释,设计实验进行演绎和推理,进行实验,进行检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例如,学习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2孟德尔分离规律时,教材呈现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杂交实验现象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发现,子一代全部是高茎,子二代高茎∶矮茎=3∶1,其中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用豌豆其他的六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存在同样的现象:子一代全部是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二)杂交实验现象的假说
孟德尔做出了如下假说:第一,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相对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如D)和隐性遗传因子(如d)决定。第二,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为DD或dd的个体叫作纯合子,遗传因子为Dd的个体叫作杂合子。第三,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第四,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杂交实验现象的解释
在阅读教材后,笔者让学生尝试用假说对高茎、矮茎豌豆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亲代高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合DD,产生D配子,亲代矮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合dd,产生d配子,子一代遗传因子Dd,只表现D决定的性状,因此子一代全部为高茎(显性),子一代Dd产生D、d两种雌配子,比例1∶1,产生D、d两种雄配子,比例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二代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为DD∶Dd∶dd=1∶2∶1,其中,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dd表现为矮茎,性状分离比为是3∶1。
(四)杂交实验的演绎推理
上述解释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子一代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D与d彼此分离,产生比例为1∶1的D、d两种配子。dd个体只能产生d配子,如果让高茎Dd个体与矮茎dd个体杂交,子代就会出现高茎Dd与矮茎dd两种个体,并且比例为1∶1。这就是演绎推理。在实验田进行高茎Dd个体与矮茎dd个体杂交实验,统计子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若比例为1∶1,则说明演绎推理是正确的,假说是正确的,尤其Dd个体产生配子时,D与d配子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独立遗传给子代是正确的。
使用假说演绎的思维方法展开教学,既让学生获得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尤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批判性思维方法
李画在《应用论证式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怀疑和否定现存的观点和论点,并能寻找论证及解决方案的思维方法。
例如,学习了核酸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去看对核酸的功能表述“核酸是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核酸的功能
核酸不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如朊病毒的成分中没有核酸,只含有蛋白质,因此,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核酸。细胞中的核酸有DNA和RNA两大类型,在DNA控制生物性状,也就是DNA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三种RNA起辅助作用。因此,细胞生物无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RNA不是遗传物质。艾滋病毒等的成分是RNA和蛋白质,不含DNA,因此R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等病毒的成分中,不含RNA,含有DNA和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
(二)促胰液素的发现
促胰液素的发现史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很好例证。当时人们认为,胃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沃泰默探究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他将通往小鼠小肠的神经剔除,用稀盐酸灌注小肠,胰腺分泌胰液。说明神经调节可能不是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机制。但沃泰默迷信权威,认为问题出在未将通往小鼠小肠的神经剔除干净,致使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分泌胰液仍然是神经调节。斯他林和贝利斯则认为胰腺分泌胰液不是神经调节,可能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起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论证了结论的正确性。用稀盐酸静脉注射狗的小肠静脉,狗的胰腺不分泌胰液,说明稀盐酸不能直接调节胰腺分泌胰液。将狗的一段小肠黏膜剐下,加入稀盐酸和少量石英砂,充分研磨、过滤,取等量的提取液滴注到小鼠小肠静脉,小鼠胰腺分泌胰液。提取液中含有稀盐酸和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与前面的实验比较,稀盐酸不调节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分泌与否,通往小鼠小肠的神经系统都正常,说明神经调节可能不是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机制。综合上述情况,胰腺分泌胰液可能是小肠黏膜分泌物调节的结果。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例证论证说明以及设计方案并实施,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既获得了相关生物学知识,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创造性思维方法
李画在《应用论证式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在事物中发现现有矛盾,并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进行论证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对所给的材料问题从正向、逆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解决方法;也可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一题多变,设计题干,一题多解,对题型归类,总结规律性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逆向思维
学习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演绎推理测交实验。按照假说,测交实验中,子一代YyRr产生配子时,Y与y分离,R与r分离,Y(或y)与R(或r)自由组合,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个体yyrr产生yr一种配子,子一代YyRr与个体yyrr杂交,就是测交,其子代会出现YyRr、Yyrr、yyRr、yyrr四种个体,比例为1∶1∶1∶1。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由于个体yyrr产生yr一种配子,可以从子代四种个体的遗传因子组合(YyRr、Yyrr、yyRr、yyrr)中都去除yr,可以得到YR∶Yr∶yR∶yr=1∶1∶1∶1,这就是杂交中另外一种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从而推出这一个体的遗传因子组合为YyRr,这就获得了一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规律性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在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组讨论,从中获得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若控制性状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性状只出现在男性个体,且不存在显性、隐性区分,因为一般情况下,Y染色体只出现在男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并且成单存在。若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性状表现男女没有差异。若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显性的基因型为XDY,男性隐性的基因型为XdY,女性显性的基因型为XDXD、XDXd,女性隐性的基因型为XdXd,人群中,男性隐性性状的概率高。隐性女性所生男孩一定是隐性。女性显性性状的概率高。显性男性的女儿一定是显性。这样的分类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针对人类遗传病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并且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灵敏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充分整合课内、课外的多种资源,用科学思维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实现科学知识获得与思维能力提高同步。
(作者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