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某某把我鞋踩脏了!”“老师,某某某刚才追着我跑!”“老师,某某爬栏杆了!”小学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无数“小报告”,一一处理吧,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不一定有效果;置之不理吧,挫伤学生自尊心,还可能影响家校关系,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学生为什么喜欢向教师告状呢?儿童行为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他们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认知,7岁左右的儿童正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还没有形成明辨是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向师性”,信任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对约定俗成的规范、命令,带着天然的服从。
梳理一下学生的“小报告”,无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的遇到了困难,向班主任求助;第二种是出于内心的正义感,见到别人犯错就迫不及待地告诉班主任,以体现自己的责任感并希望得到表扬;第三种是在寻求关注,希望通过一些行为在群体中掌握话语权,获得教师、同学的关注。那么,班主任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一、班会课梳理问题,创设情境
班主任要学会示弱,在班会课上抛出问题,寻求帮助。“最近下课的时候,总有很多同学来向我反映问题,老师很高兴你们在遇到麻烦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老师,可是课间只有10分钟,老师也要去卫生间,也要喝水,还要批改作业,怎么办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片刻之后,班主任总结道:“自己能解决的事尽量自己解决,但重要的事要及时汇报。那么,哪些是自己能解决的事?哪些是重要的事呢?比如,有人跌倒受伤了就属于重要的事,要及时向我汇报;又比如,某某拿了别人的橡皮,大家可以先提醒、劝阻,一起帮他想办法。”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班主任可以创设几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让学生自行判断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事,请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再请全班学生评一评。
二、实践中解决问题,耐心指导
虽然班会课上梳理了问题,教给了方法,也进行了情境模拟,但大部分学生在真正遇到复杂问题时,还是难以自行判断,最后还是会求助教师。此时,班主任需要认真倾听,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件事自己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当学生找到线索后,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刚才的事件中,会是什么心情?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班主任要降低期待,对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不吝夸奖。当学生报告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时,班主任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表扬。在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
三、成立班干部理事会,自主管理
有些学生沟通能力强,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威信,班主任可以组织他们成立班干部理事会,并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为同学服务。理事会是处理班级事务的第三方,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设身处地地体会同学的处境,耐心倾听,帮助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班主任还可以根据班干部的不同性格为他们进行分工,谁负责劝解,谁负责沟通,谁负责拉架等,让他们学会合作,慢慢体验、摸索、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班主任也要在班级中树立班干部理事会的威信,告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找理事会,让班干部来沟通。如果理事会也解决不了,再报告给班主任。这样不仅培养了班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也树立了班干部的威信,实现班级自治。
“打小报告”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班主任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呵护学生的小情绪,透过“报告”看本质,听懂“告状”的弦外之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一步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