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解决小学生“两面派”问题的途径研究

2024-11-08 00:00:00龙泉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4年14期

“家里横、家外怂”的现象逐渐成为多数小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化表现,此现象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压力、个体性格特点和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本文将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深挖背后的导火索,并通过实践案例,综合论述学校与家庭乃至社会各方应采取的教育策略,给小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高效解决小学生“两面派”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即要求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这意味着要尊重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把“尺子”无法衡量所有小学生。而小学生“两面派”的现象虽然具有普遍性,但是每个小学生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在此情形下,我们需要让小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从小学生视角探寻这一症结的根源,之后对症下药,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一、明确问题根源,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

1.宠溺过度,小学生心理认知固化

小学时期是学生个体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家庭则扮演着塑造孩子品格和行为模式的重要角色。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可能因为过度宠溺孩子,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或者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视了对孩子行为的规范引导。这种宠溺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家庭内形成一种“我行我素”的态度,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限制。然而,当这类孩子置身于外部环境时,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和适应能力而表现出胆怯和退缩的特点。家长的这种无原则的宠溺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这种宠溺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

2.社交匮乏,小学生与社会环境不融

小学时期是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是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小学生如果长时间待在家里,缺乏与同龄人或其他成年人交流的机会,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等,可能无法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同时,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冲突频繁,或者家长溺爱孩子,可能也会影响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同,有些小学生天生比较内向、害羞,不善于与他人交流,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3.界限敏感,小学生行为和情绪不稳定

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是其个性和行为模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心智发展水平不稳定的情况下,小学生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两面派”的情况。另外,一些小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界限十分敏感,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可能会对他人的靠近感到不适,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敏感性也会使这类小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被他人打扰。此外,过度敏感的界限感可能会使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感受到不适或隐私受到侵犯时可能会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多措并举,发挥合力促进小学生成长

1.发挥学校的引导力量,防止家长过度溺爱

学校作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化场所之一,具有引导家长的重要责任。例如,妈妈不让吃糖,正在教育孩子,却受到了奶奶阻止。又如,孩子发脾气打了爸爸一巴掌,爷爷赶紧出来掐灭爸爸要教育孩子的苗头:“孩子还小,再说了,他也不是故意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表明,家长的过度溺爱会让小学生自我主义倾向更加严重。因此,学校可以定期推出家长课程,重点介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行为习惯培养、家庭教育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如家庭游园、亲子体验课程等,让家长和小学生一起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情况,从而更加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同时,学校也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过度溺爱的情况。

2.增强小学生社交能力,全面提升其社会性发展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性的游戏和活动,鼓励小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分享玩具和资源。小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需求,培养自我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促进情感交流与表达。教师还可以设置情感表达的场景,鼓励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通过情感交流,小学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此时,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智发展特征,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强迫式灌输模式,而是要顺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发育节奏,适当地“推他一把”。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为他寻找能够表现的机会,并鼓励小学生“你一定可以”“你很棒”等,小学生很可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想法去强行要求小学生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而是要顺应小学生自己的节奏,让其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慢慢地获得与人交往的自信。

此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各种需要角色扮演和模仿的游戏环境,让小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他人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社交技能,摆脱“家外怂”。

3.发挥榜样引导作用,精准化解小学生“两面派”问题

要精准化解小学生“两面派”的问题,明确小学生主体性地位,可以通过树立优秀的榜样,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社交观念。因此需要教师、小学生、家长共同努力,让小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爱护同学、有礼貌、有道德等优秀品质。家长与教师应该在日常行为举止中展示出尊重、耐心、关爱和公正的态度,以身作则,引导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人分享和合作。例如,不乱扔垃圾,见了同学、长辈等主动打招呼问好,与身边的朋友真诚交往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和情感培养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引导小学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而在班级内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倡导友爱、合作和互助的精神,让“家里横、家外怂”无滋生的土壤。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小学生“两面派”的现象有着多方面原因,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小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等。要全面高效解决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实践,不断地观察记录不同小学生个体的心智特征,根据其“家里横、家外怂”的具体表现作出个性化的调整策略,用多方力量共同为小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为小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